一种机器人散热系统,包括:风道,自下而上地设置于机器人内部;复数个集热末梢,所述集热末梢与机器人的发热部件一一对应地设置,用于吸收所述发热部件发出的热量,所述集热末梢与所述风道保持气路贯通;排气口,设置于所述机器人的表面,用于实现所述风道与外界环境的空气交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机器人散热系统与自散热机器人,具有针对性集热结构,针对性地吸取发热部件的热量,并集中式地自风道及排气口排出,散热效果佳、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散热系统与自散热机器人
本技术属于机器人
,具体地来说,是一种机器人散热系统与自散热机器人。
技术介绍
作为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和仿生学的产物,机器人能够自动执行各种操作,适应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为释放人类工作负担、提高生产效率带来了很大的效益,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的功能日益强大,满足各种复杂的应用需求。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机器人的内部构造日益复杂,发热部件越来越多。迅速增加的发热量造成机器人内部的环境温度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机器人的正常工作。为了解决机器人的散热问题,业界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如采用简单的通风管进行排热等方案。但现有的散热方案散热效果很差,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散热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器人散热系统与自散热机器人,具有针对性集热结构,针对性地吸取发热部件的热量,并集中式地自风道及排气口排出,散热效果佳、效率高。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机器人散热系统,包括:风道,自下而上地设置于机器人内部;复数个集热末梢,所述集热末梢与机器人的发热部件一一对应地设置,用于吸收所述发热部件发出的热量,所述集热末梢与所述风道保持气路贯通;排气口,设置于所述机器人的表面,用于实现所述风道与外界环境的空气交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集热末梢具有进气口,用于实现所述风道与所述发热部件之间的气体流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遍及于所述机器人的整个躯体内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风道由耐高温通风软管制成,所述耐高温通风软管自下而上地分布于所述机器人的内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机器人散热系统具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设置的所述风道,所述风道关于所述机器人的中轴左右对称地分布。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口设置于所述机器人的肩部,并与所述风道的顶部保持气路贯通。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口设有排气风扇,用于在所述风道内形成负压。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热末梢设有温度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发热部件的温度控制所述排气风扇的启闭。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气风扇与定时开关电性连接,当所述排气风扇的运转时间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定时开关关闭所述排气风扇。一种自散热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设于所述机器人壳体内部的人形运动肢体及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机器人散热系统,所述机器人壳体设有贯通其内外表面的通风隙,所述人形运动肢体包括复数个运动关节,所述集热末梢与所述运动关节对应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置自下而上分布的风道,并针对性地于机器人的发热部件处一一对应地设置集热末梢,精确地将任一发热部件发生的热量经风道而集中,并经设置于机器人表面的排气口以空气交换方式实现散热,利用气体的受热上升特性,加速气体冷却的循环过程,提供了一种散热效率高、效果佳、自循环性能好的机器人散热系统。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机器人散热系统的分布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自散热机器人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0-自散热机器人,0100-机器人散热系统,0110-风道,0120-集热末梢,0130-排气口,0140-排气风扇,0200-机器人壳体,0300-人形运动肢体,0310-踝关节,0320-膝关节,0330-髋关节,0340-腰椎关节,0350-控制主机,0360-腕关节,0370-肘关节,0380-肩关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机器人散热系统与自散热机器人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机器人散热系统与自散热机器人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机器人散热系统与自散热机器人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机器人散热系统与自散热机器人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机器人散热系统与自散热机器人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实施例1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机器人散热系统0100,该机器人散热系统0100包括风道0110、复数个集热末梢0120与排气口0130,可自适应地将热量通过空气排出机器人体外,实现快速自动的散热过程。以下对该机器人散热系统0100的主要构造进行详细介绍。风道0110自下而上地设置于机器人内部,利用气体受热自动上升的方式,实现冷却空气的自动循环。换言之,风道0110位于机器人的壳体内部,具有封闭的流道结构,从而保证气体流动的顺畅。其中,风道0110自下而上地平滑设置,避免风道0110出现折弯,从而保证气体的流动顺畅,减少沿程损失。特别地,在气体受热上升的过程中,风道0110内部自动形成压差。由于风道0110平直布置,且与气体的上升方向一致,使气体的自体循环得以保证。风道0110的具体分布范围根据机器人的实际功能分布而决定。例如,当机器人的关节功能集中于上部躯体时,风道0110可直接设置于上部躯体,从而以较短的流动行程减少沿程损失,提供风冷作用的效率。又如,当机器人的关节功能集中于左侧躯体时,风道0110可集中设置于左侧躯体,从而以集中的密布方式形成散热的协同作用。优选地,风道0110遍及于机器人的整个躯体内部。换言之,风道0110自机器人的脚底经小腿、大腿、腰腹与胸腔直达肩部,使风道0110的作用范围达至机器人的全体。特别地,这一分布结构极大地增加了机器人的功能拓展空间。即使在机器人的功能大为增加,致使发热部件数量迅速上升的情形下,风道0110仍然足以发挥可靠的散热性能,使机器人的可拓展能力十分理想。风道0110的数量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而决定,优选地,机器人散热系统0100具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设置的风道0110,该两个风道0110关于机器人的中轴左右对称分布。换言之,在机器人的左右躯体各设置至少一个风道0110,从而使具有通常具有对称结构的机器人,得以获得可观的散热效果。其中,相互独立设置,是指风道0110之间的气路相互隔绝。亦即任一风道0110均具有其独有的气路进出口,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器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自下而上地设置于机器人的内部;复数个集热末梢,所述集热末梢与机器人的发热部件一一对应地设置,用于吸收所述发热部件发出的热量,所述集热末梢与所述风道保持气路贯通;排气口,设置于所述机器人的表面,用于实现所述风道与外界环境的空气交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自下而上地设置于机器人的内部;复数个集热末梢,所述集热末梢与机器人的发热部件一一对应地设置,用于吸收所述发热部件发出的热量,所述集热末梢与所述风道保持气路贯通;排气口,设置于所述机器人的表面,用于实现所述风道与外界环境的空气交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末梢具有进气口,用于实现所述风道与所述发热部件之间的气体流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遍及于所述机器人的整个躯体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由耐高温通风软管制成,所述耐高温通风软管自下而上地分布于所述机器人的内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散热系统具有至少两个相互独立设置的所述风道,所述风道关于所述机器人的中轴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伟纯,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艾比仿生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