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尺寸等静压机端盖双油缸同步升降装置,包括总油路、支油路、两个同步工作的油缸组件,支油路与油缸组件一一对应,两个支油路并联在两个总油路上;所述油缸组件包括单侧有杆的油缸,所述油缸的无杆腔连接进油路、有杆腔连接回油路,所述油缸的进油路上设置有第一液控单向阀,所述油缸的回油路上设置有第二液控单向阀,所述油缸与第二液控单向阀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产生背压的单向平衡阀,所述进油路和回油路并联在支油路上,所述支油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泵油量的电液比例换向阀。通过设置两个同步升降的油缸,实现了大端盖的快速、准确、平稳地升降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常规行吊无法进行等静压机密封件更换时吊运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尺寸等静压机端盖双油缸同步升降装置
本技术涉及等静压机端盖更换辅助设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大尺寸等静压机端盖双油缸同步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等静压处理是把被加工的物体放置一种特定的模具中,再把装有工件的模具放入盛满液体的密闭容器中,通过增压系统逐步加压,通过液体传压,使得物体的各个表面受到了相等的压强,并在模具限制下成型的过程。在压缩过程中,实际工件分子间的距离缩小了,工件的密度增大了,使得被压制的物品的物理性质乃至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等静压机是在超高压状态下工作的成型设备,等静压机又分为常温下的冷等静压机、中温下的温等静压机、高温下的热等静压机。等静压机使用油、水或是气体为工作介质,将各向相同的超高压力作用于物体的所有表面,可使成型工件密度高而均匀、烧结收缩均匀且便于机加工等特点。由于容器与下端盖是采用浮动结构,没有任何连接。需要框架移动覆盖容器承受轴向力,而框架移动需要上下端盖与框架承压板之间形成间隙。下端盖自重向下,需要在框架移动前有油缸将其提升,形成与框架之间的间隙,同时由于端盖尺寸大、重量重,一般厂房的常规行吊无法进行密封件更换时吊运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尺寸等静压机端盖双油缸同步升降装置,采用双油缸同步伸缩实现大端盖升降功能。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大尺寸等静压机端盖双油缸同步升降装置,包括总油路、支油路、两个同步工作的油缸组件,支油路与油缸组件一一对应,两个支油路并联在两个总油路上;所述油缸组件包括单侧有杆的油缸,所述油缸的无杆腔连接进油路、有杆腔连接回油路,所述油缸的进油路上设置有第一液控单向阀,所述油缸的回油路上设置有第二液控单向阀,所述油缸与第二液控单向阀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产生背压的单向平衡阀,所述进油路和回油路并联在支油路上,所述支油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泵油量的电液比例换向阀。优选的,所述回油路上还设置有插装式溢流阀,所述插装式溢流阀并联在所述油缸与单向平衡阀之间,所述插装式溢流阀的开启压力大于所述单向平衡阀的开启压力。优选的,所述油缸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油缸伸缩的位移传感器。优选的,所述比例换向阀采用Y机能,当阀处于中位时,回油路卸压。优选的,所述油缸的端盖外直径大于2850mm、厚度大于1100mm、质量大于56t。在大尺寸端盖同步升降的双油缸中,所述插装式溢流阀、所述单向平衡阀、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所述电液比例换向阀按设计设置在进油路或回油路上构成液压驱动系统,将双油缸装配在工作缸内,使其两个油缸连接液压驱动系统。在等静压机机架移进前、等静压机工作缸卸压完成后,通过电气系统控制液压驱动系统驱动油缸实现端盖提升,机架允许进、移出。值得说明的是,利用电气系统驱动油缸属于现有技术,电气系统的设置有多种、电气系统与油缸的驱动连接有多种,本技术保护的不是电气系统,而是双油缸的结构设置,在此不对电气系统及其与油缸的连接进行详述。当所述电液比例控制阀左位接通时,高压油从进油路流入,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打开,高压油经第一液控单向阀流入油缸的无杆腔,所述油缸平稳伸出,当有杆腔压力达到所述单向平衡阀设定开启压力时,所述单向平衡阀开启,回油路打开,两个所述油缸同步均匀伸出;当所述电液比例控制阀右位接通时,高压油从回油路流入,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打开,所述单向平衡阀此时仅充当单向阀,起单向流通限制作用,所述油缸缩进。两个所述支油路动作同步执行,两个油缸组件同步工作。通过设置所述电液比例控制阀,利用所述油缸内设置的位移传感器检测油缸的升降速度,可通过控制所述电液比例控制阀的开口大小来限制通过的油量,实现所述油缸的升降速度比例控制,同时利用所述油缸内的位移传感器测量所述油缸行程实际数值并反馈,调节所述电液比例控制阀实时控制油量,两个所述支油路动作同步执行,两个油缸组件同步工作,从而两个油缸升降同步。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和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可严密封闭所述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内的油液,形成双向液压锁,避免端盖在重力作用下导致油缸油液泄露而下坠。通过设置所述单向平衡阀,建立背压,有效防止端盖在启动时由于重力作用超速下滑。值得说明的是,背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术语,指的是后端的压力,通常用于描述系统排出的流体在出口处或二次侧受到的与流动方向相反的压力(大于当地大气压),通常是指运动流体在密闭容器中沿其路径(譬如管路或风通路)流动时,由于受到障碍物或急转弯道的阻碍而被施加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压力。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所述电液比例控制阀,利用所述油缸内设置的位移传感器检测油缸的升降速度,可通过控制所述电液比例控制阀的开口大小来限制通过的油量,实现所述油缸的升降速度比例控制,同时利用所述油缸内的位移传感器测量所述油缸行程实际数值并反馈,调节所述电液比例控制阀实时控制油量,两个所述支油路动作同步执行,两个油缸组件同步工作,从而两个油缸升降同步,实现了大端盖的快速、准确、平稳地升降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常规行吊无法进行等静压机密封件更换时吊运工作。(2)通过设置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和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可严密封闭所述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内的油液,形成双向液压锁,避免端盖在重力作用下导致油缸油液泄露而下坠。(3)通过设置所述单向平衡阀,建立背压,有效防止端盖在启动时由于重力作用超速下滑。值得说明的是,背压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术语,指的是后端的压力,通常用于描述系统排出的流体在出口处或二次侧受到的与流动方向相反的压力(大于当地大气压),通常是指运动流体在密闭容器中沿其路径(譬如管路或风通路)流动时,由于受到障碍物或急转弯道的阻碍而被施加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压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工作原理示意图;其中1-油缸;2-插装式溢流阀;3-单向平衡阀;41-第一液控单向阀;42-第二液控单向阀;5-电液比例换向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结合附图1所示,一种大尺寸等静压机端盖双油缸同步升降装置,包括总油路、支油路、两个同步工作的油缸组件,支油路与油缸组件一一对应,两个支油路并联在两个总油路上;所述油缸组件包括单侧有杆的油缸1,所述油缸1的无杆腔连接进油路、有杆腔连接回油路,所述油缸1的进油路上设置有第一液控单向阀41,所述油缸1的回油路上设置有第二液控单向阀42,所述油缸1与第二液控单向阀4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产生背压的单向平衡阀3,所述进油路和回油路并联在支油路上,所述支油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泵油量的电液比例换向阀5。进一步地,所述回油路上还设置有插装式溢流阀2,所述插装式溢流阀2并联在所述油缸1与单向平衡阀3之间,所述插装式溢流阀2的开启压力大于所述单向平衡阀3的开启压力。进一步地,所述油缸1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油缸伸缩的位移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比例换向阀5采用Y机能,当阀处于中位时,回油路卸压。进一步地,所述油缸1的端盖外直径大于2850mm、厚度大于1100mm、质量大于56t。在大尺寸端盖同步升降的双油缸1中,所述插装式溢流阀2、所述单向平衡阀3、所述第一液控单向阀41、所述第二液控单向阀42、所述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尺寸等静压机端盖双油缸同步升降装置,包括总油路、支油路、两个同步工作的油缸组件,其特征在于,支油路与油缸组件一一对应,两个支油路并联在两个总油路上;所述油缸组件包括单侧有杆的油缸(1),所述油缸(1)的无杆腔连接进油路、有杆腔连接回油路,所述油缸(1)的进油路上设置有第一液控单向阀(41),所述油缸(1)的回油路上设置有第二液控单向阀(42),所述油缸(1)与第二液控单向阀(4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产生背压的单向平衡阀(3),所述进油路和回油路并联在支油路上,所述支油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泵油量的电液比例换向阀(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尺寸等静压机端盖双油缸同步升降装置,包括总油路、支油路、两个同步工作的油缸组件,其特征在于,支油路与油缸组件一一对应,两个支油路并联在两个总油路上;所述油缸组件包括单侧有杆的油缸(1),所述油缸(1)的无杆腔连接进油路、有杆腔连接回油路,所述油缸(1)的进油路上设置有第一液控单向阀(41),所述油缸(1)的回油路上设置有第二液控单向阀(42),所述油缸(1)与第二液控单向阀(42)之间还设置有用于产生背压的单向平衡阀(3),所述进油路和回油路并联在支油路上,所述支油路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泵油量的电液比例换向阀(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尺寸等静压机端盖双油缸同步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槐,龚秀川,张云,胡锦梅,陈志慧,卢佑,蒋磊,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航空工业川西机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