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护岸护堤结构,涉及护岸领域。该护岸护堤结构,包括护堤本体,所述第一水泥层右侧的底部连接有水泥板,所述水泥板的右侧连接有挡壁,所述第二水泥层的表面等距离设置有缓冲石板,所述第二水泥层的表面等间隔插接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左侧贯穿第二水泥层并延伸至护堤斜面的内侧,所述种植槽的底部贯穿第三水泥层并延伸至护堤斜面的内侧。该护岸护堤结构,通过第一水泥层、第二水泥层、第三水泥层和挡壁的配合使用,让冲击的水分再流到护堤斜面的第一水泥层、第二水泥层和第三水泥层上,减小护堤受到的冲击力,从而让第一水泥层、第二水泥层和第三水泥层对护堤进行加固,降低水土流失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岸护堤结构
本技术涉及护岸
,具体为一种护岸护堤结构。
技术介绍
护岸是在原有的海岸岸坡上采取人工加固的工程措施,用来防御波浪、水流的侵袭和淘刷及地下水作用,维持岸线稳定。护岸建筑形式与海堤相似,按其外坡形式可分斜坡式护岸、陡墙式护(包括直立式)和由两者混合的护岸。斜坡式护岸的护面结构及护面范围与斜坡堤相同,坡顶为陆地面。目前护岸在使用的过程中,护岸需要通过护堤来进行保护,现有的护岸护堤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护岸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现有的护堤结构在在受到水流冲击时的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从而就降低了护堤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护岸护堤结构,解决了护堤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水流冲击时,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护岸护堤结构,包括护堤本体,所述护堤本体的右侧设置有护堤斜面,所述护堤斜面的右侧铺设有第一水泥层,所述第一水泥层的右侧镶嵌有鹅卵石,所述第一水泥层右侧的底部连接有水泥板,所述水泥板的右侧连接有挡壁,所述护堤斜面顶部的右侧铺设有第二水泥层,所述第二水泥层的表面等距离设置有缓冲石板,所述第二水泥层的表面等间隔插接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的左侧贯穿第二水泥层并延伸至护堤斜面的内侧,所述导水管顶部的右侧等间隔连通透水管,所述护堤斜面的顶部连接有第三水泥层,所述第三水泥层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挡板,两个挡板之间设置有种植槽,所述种植槽的底部贯穿第三水泥层并延伸至护堤斜面的内侧。优选的,所述第一水泥层右侧的底部通过加强钢筋与挡壁的左侧连接。优选的,所述导水管位于两个缓冲石板之间,且每两个缓冲石板之间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底部与第二水泥层的顶部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一水泥层的顶部与第二水泥层的底部相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水泥层的顶部与第三水泥层的右侧相连接。优选的,所述导水管呈倾斜分布,且导水管左侧的高度小于导水管右侧的高度。(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护岸护堤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护岸护堤结构,通过第一水泥层、第二水泥层、第三水泥层和挡壁的配合使用,使得挡壁在受到水流的冲击时,冲击的水分再流到护堤斜面的第一水泥层、第二水泥层和第三水泥层上,减小护堤受到的冲击力,从而让第一水泥层、第二水泥层和第三水泥层对护堤进行加固,降低水土流失的情况。2、该护岸护堤结构,通过缓冲石板、导水管和种植槽的配合使用,使得种植槽内种植一些植物之后,之后能够通过导水管穿透到护堤斜面内的水分,让种植物保证护堤斜面的稳定性,同时缓冲石板能够降低冲击到第一水泥层上的水流冲击力,让水流在冲击到第一水泥层上时,缓冲石板对水分进行阻挡缓冲,从而保证了护堤在使用时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护堤斜面的侧视图。其中,1护堤本体、2护堤斜面、3第一水泥层、4鹅卵石、5水泥板、6挡壁、7第二水泥层、8缓冲石板、9导水管、10透水管、11第三水泥层、12挡板、13种植槽、14加强钢筋、15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护岸护堤结构,如图1-2所示,包括一种护岸护堤结构,包括护堤本体1,护堤本体1的右侧设置有护堤斜面2,护堤斜面2的右侧铺设有第一水泥层3,第一水泥层3的右侧镶嵌有鹅卵石4,第一水泥层3右侧的底部连接有水泥板5,水泥板5的右侧连接有挡壁6,通过第一水泥层3、第二水泥层7、第三水泥层11和挡壁6的配合使用,使得挡壁6在受到水流的冲击时,冲击的水分再流到护堤斜面2的第一水泥层3、第二水泥层7和第三水泥层11上,减小护堤受到的冲击力,从而让第一水泥层3、第二水泥层7和第三水泥层11对护堤进行加固,降低水土流失的情况,第一水泥层3右侧的底部通过加强钢筋14与挡壁6的左侧连接,通过加强钢筋14的使用,使得加强钢筋14在与挡壁6进行连接后,加强钢筋14能够提高挡壁6在抵挡水流冲击时的稳定性,护堤斜面2顶部的右侧铺设有第二水泥层7,第一水泥层3的顶部与第二水泥层7的底部相连接,第二水泥层7的表面等距离设置有缓冲石板8,导水管9位于两个缓冲石板8之间,且每两个缓冲石板8之间连接有隔板15,隔板15的底部与第二水泥层7的顶部连接,通过隔板15的使用,使得水流在冲击到第一水泥层3上时,隔板15能够通过冲击的水流存储一些水分,从水分冲击到第一水泥层3时,第一水泥层3上的水分能够减低水流的冲击,第二水泥层7的表面等间隔插接有导水管9,导水管9呈倾斜分布,且导水管9左侧的高度小于导水管9右侧的高度,导水管9的左侧贯穿第二水泥层7并延伸至护堤斜面2的内侧,导水管9顶部的右侧等间隔连通透水管10,护堤斜面2的顶部连接有第三水泥层11,第二水泥层7的顶部与第三水泥层11的右侧相连接,第三水泥层11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挡板12,两个挡板12之间设置有种植槽13,通过缓冲石板8、导水管9和种植槽13的配合使用,使得种植槽13内种植一些植物之后,之后能够通过导水管9穿透到护堤斜面2内的水分,让种植物保证护堤斜面2的稳定性,同时缓冲石板8能够降低冲击到第一水泥层3上的水流冲击力,让水流在冲击到第一水泥层3上时,缓冲石板8对水分进行阻挡缓冲,从而保证了护堤在使用时的实用性,种植槽13的底部贯穿第三水泥层11并延伸至护堤斜面2的内侧。使用时,水流冲击到挡壁6上,冲击的水流溅到护堤斜面2上,冲击到的水分从导水管9流到护堤斜面2的内部,在种植槽13内种植一些植物,让植物通过导入的水分进行养殖,水流冲击到第一水泥层7上时,缓冲石板8缓冲对护堤的冲击力,冲击的水流流下时,水流流到水泥板5上流走。综上所述,该护岸护堤结构,通过第一水泥层3、第二水泥层7、第三水泥层11和挡壁6的配合使用,使得挡壁6在受到水流的冲击时,冲击的水分再流到护堤斜面2的第一水泥层3、第二水泥层7和第三水泥层11上,减小护堤受到的冲击力,从而让第一水泥层3、第二水泥层7和第三水泥层11对护堤进行加固,降低水土流失的情况,护堤在使用的过程中受到水流冲击时,水土流失情况比较严重。并且,通过缓冲石板8、导水管9和种植槽13的配合使用,使得种植槽13内种植一些植物之后,之后能够通过导水管9穿透到护堤斜面2内的水分,让种植物保证护堤斜面2的稳定性,同时缓冲石板8能够降低冲击到第一水泥层3上的水流冲击力,让水流在冲击到第一水泥层3上时,缓冲石板8对水分进行阻挡缓冲,从而保证了护堤在使用时的实用性。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护岸护堤结构,包括护堤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堤本体(1)的右侧设置有护堤斜面(2),所述护堤斜面(2)的右侧铺设有第一水泥层(3),所述第一水泥层(3)的右侧镶嵌有鹅卵石(4),所述第一水泥层(3)右侧的底部连接有水泥板(5),所述水泥板(5)的右侧连接有挡壁(6),所述护堤斜面(2)顶部的右侧铺设有第二水泥层(7),所述第二水泥层(7)的表面等距离设置有缓冲石板(8),所述第二水泥层(7)的表面等间隔插接有导水管(9),所述导水管(9)的左侧贯穿第二水泥层(7)并延伸至护堤斜面(2)的内侧,所述导水管(9)顶部的右侧等间隔连通透水管(10),所述护堤斜面(2)的顶部连接有第三水泥层(11),所述第三水泥层(11)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挡板(12),两个挡板(12)之间设置有种植槽(13),所述种植槽(13)的底部贯穿第三水泥层(11)并延伸至护堤斜面(2)的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岸护堤结构,包括护堤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堤本体(1)的右侧设置有护堤斜面(2),所述护堤斜面(2)的右侧铺设有第一水泥层(3),所述第一水泥层(3)的右侧镶嵌有鹅卵石(4),所述第一水泥层(3)右侧的底部连接有水泥板(5),所述水泥板(5)的右侧连接有挡壁(6),所述护堤斜面(2)顶部的右侧铺设有第二水泥层(7),所述第二水泥层(7)的表面等距离设置有缓冲石板(8),所述第二水泥层(7)的表面等间隔插接有导水管(9),所述导水管(9)的左侧贯穿第二水泥层(7)并延伸至护堤斜面(2)的内侧,所述导水管(9)顶部的右侧等间隔连通透水管(10),所述护堤斜面(2)的顶部连接有第三水泥层(11),所述第三水泥层(11)顶部的两侧均连接有挡板(12),两个挡板(12)之间设置有种植槽(13),所述种植槽(13)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群香,苏锦明,杜付良,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森景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