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36178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4:52
提出一种香料组合物,含有或由以下成分组成(a)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和(b)一种化妆品可接受的载体,向各种类型的底物提供一种椰子香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香料组合物专利
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妆品和盥洗用品领域并且涉及在不含香豆素的情况下提供椰子味道的香料组合物。现有技术香豆素是一种苯并吡喃酮化学类的香味有机化合物,其在标准状态下为无色结晶物质。其为许多植物中可见的天然物质。其名称来源于黑香豆(tonkabean)的法语名称,coumarou,其为1820年最早分离出作为天然产物的香豆素的来源之一。香豆素有甜味,容易被视为新鲜干草的味道,并且自1882年已经被用于香水。香车叶草(Sweetwoodruff)、甜草和甜三叶草特别因其香甜(即令人愉悦的)气味而命名,这是由于它们含有大量香豆素。当饲料植物中含有高浓度香豆素时,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苦味道的食欲抑制剂,推测植物产生香豆素作为防御化合物以阻碍食用。香豆素是用于香水和纺织品柔软剂的已知成分并且已经在烟斗烟丝和某些酒精饮料中用作香料,尽管通常由于其在动物模型中的肝毒性,它被禁止用作香料食品添加剂。出于相同的原因,为了避免对敏感皮肤的刺激,用于香味剂应用的香豆素用量已经被限制至100ppm。香豆素的另一个缺陷是其易于使加香产品脱色。因此,特别需要一种新的香料组合物,其不含香豆素,但是为人类皮肤、硬表面或纺织品提供了类香豆素、类椰子的香味。与此同时这种组合物需要在浓度高于5%b.w.时在化学降解和感官性能方面稳定。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满足了市场的这些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题是香料组合物,含有或由以下成分组成(a)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和(b)一种化妆品可接受的载体。任选地,这些组合物可以进一步含有至少一种区别于成分(a)的额外香料化合物作为成分(c)。优选地,该组合物不含有香豆素。令人惊异地是,已经观察到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是香豆素的完美替代品,因为它提供了强烈的类香豆素、椰子、具备黑香豆细微香味的杏仁,但是被认为是皮肤安全的。该产品在从0.05至1、5、10、12甚至高达15%b.w.的高浓度下(基于总组合物计)仍然稳定并且既不分解也不改变其感官性能。其留香时间(tenancy)甚至比市场上的对比产品如coumalactone更好。最后,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即使在高浓度下使用也不会使香料褪色。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其制剂和作为香料和香味分子用于化妆和营养品的用途是EP0707575B1(FIRMENICH)和EP0953294B1(HAARMANN&REIMER)主题。此外,日本专利申请JP2004238309A(KANEBO)提出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作为三聚氰胺抑制剂用于皮肤美白。载体适当的载体选自组包括水、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甘油及其混合物。优选的组合物含有5、7、9、10、12或15%b.w.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和10%b.w.乙醇。其他香料构成组(c)的适当香料可以单一成分或以复杂混合物的形式使用。可以由天然源得到或通过有机合成制备。天然香料包括花(百合、薰衣草、玫瑰、茉莉、橙花、依兰)、茎和叶(天竺葵、广藿香、苦橙)、果实(茴香、胡荽、香菜、杜松)、果皮(佛手柑、柠檬、橙)、根(肉豆蔻、当归、芹菜、小豆蔻、木香、虹膜、菖蒲)、木材(松木、檀香、愈创木、雪松木、花梨木)、草本植物和禾本植物(龙蒿、柠檬草、鼠尾草、百里香)、松针和树枝(云杉、冷杉、松树、矮松)、树脂和香脂(格蓬、榄香脂、安息香、没药、乳香、红没药)的提取物。还可使用动物原料,例如麝猫香和海狸香。典型的合成香料是醛、酮、醇、酯、醚、烃类及其混合物。下文通过实施例说明这些种类的香料,但并不限于此:醛类:具备醛结构的适当香料的实例包括甜瓜醛、女贞醛、阿道克醛、茴香醛、兔耳草醛、乙基香草醛、花青醛、海风醛、新洋茉莉醛、胡椒醛、羟基香茅醛、乙酰基二聚异常戊烯(koavon)、月桂醛、康辛醛(canthoxal)、新铃兰醛、铃兰醛、阿道克醛(adoxal)、茴香醛、枯茗醛(cumal)、甲基壬基乙醛、香茅醛、香茅氧基乙醛、仙客来醛、波洁洪醛(bourgeonal)、芳香醋醛(p,t‐bucinal)、苯基乙醛、十一碳烯醛、香草醛;2,6,10‐三甲基‐9‐十一碳烯醛、3‐十二碳烯‐1‐醛、α‐正戊基肉桂醛、4‐甲氧基苯甲醛、苯甲醛、3‐(4‐叔丁基苯基)丙醛、2‐甲基‐3‐(对‐甲氧基苯基)丙醛、2‐甲基‐4‐(2,6,6‐三甲基‐2(1)‐环己烯‐1‐基)丁醛、3‐苯基‐2‐丙烯醛,顺/反‐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醛、3,7‐二甲基‐6‐辛烯‐1‐醛、[(3,7‐二甲基‐6‐辛烯基)氧基]乙醛、4‐异丙基苄基醛、1,2,3,4,5,6,7,8‐八氢‐8,8‐二甲基‐2‐萘醛、2,4‐二甲基‐3‐环己烯‐1‐甲醛、2‐甲基‐3‐(异丙基苯基)丙醛、癸醛、2,6‐二甲基‐5‐庚烯醛;4‐(三环[5.2.1.0<(2,6)>]癸亚基‐8‐烯)丁醛;八氢‐4,7‐亚甲基‐1H‐茚甲醛;3‐乙氧基‐4‐羟基苯甲醛、对‐乙基‐α,α‐二甲基氢化肉桂醛、α‐甲基‐3,4‐(亚甲二氧基)‐氢化肉桂醛、3,4‐亚甲基二氧基苯甲醛、α‐正己基肉桂醛、间伞花烃‐7‐甲醛、α‐甲基苯基乙醛、7‐羟基‐3,7‐二甲基辛醛、十一碳烯醛、2,4,6‐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醛、4‐(3)(4‐甲基‐3‐戊烯基)‐3‐环己烯甲醛、1‐十二醛、2,4‐二甲基环己烯‐3‐甲醛、4‐(4‐羟基‐4‐甲基戊基)‐3‐环己烯‐1‐甲醛、7‐甲氧基‐3,7‐二甲基辛‐1‐醛、2‐甲基十一醛、2‐甲基癸醛、1‐壬醛、1‐辛醛、2,6,10‐三甲基‐5,9‐十一碳二烯醛、2‐甲基‐3‐(4‐叔丁基)丙醛、3‐(4‐乙基苯基)‐2,2‐二甲基丙醛、3‐(4‐甲氧基苯基)‐2‐甲基丙醛、甲基壬基乙醛、2‐苯基丙‐1‐醛、3‐苯基丙‐2‐烯‐1‐醛、3‐苯基‐2‐戊基丙‐2‐烯‐1‐醛、3‐苯基‐2‐己基丙‐2‐烯醛、3‐(4‐异丙基苯基)‐2‐甲基丙‐1‐醛、3‐(4‐乙基苯基)‐2,2‐二甲基丙‐1‐醛、3‐(4‐叔丁基苯基)‐2‐甲基丙醛、3‐(3,4‐亚甲二氧苯基)‐2‐甲基丙‐1‐醛、3‐(4‐乙基苯基)‐2,2‐二甲基丙醛、3‐(3‐异丙基苯基)丁‐1‐醛、2,6‐二甲基庚‐5‐烯‐1‐醛、二氢肉桂醛、1‐甲基‐4‐(4‐甲基‐3‐戊烯基)‐3‐环己烯‐1‐甲醛、5‐或6‐甲氧基六氢‐4,7‐亚甲基茚基‐1‐或‐2‐甲醛、3,7‐二甲基辛‐1‐醛、1‐十一醛、10‐十一碳烯‐1‐醛、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甲基‐3‐(4‐甲基戊基)‐3‐环己烯甲醛、7‐羟基‐3,7‐二甲基辛醛;反式‐4‐癸烯醛、2,6‐壬二烯、对‐甲苯基乙醛;4‐甲基苯基乙醛、2‐甲基‐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2‐丁烯醛、邻‐甲氧基肉桂醛、3,5,6‐三甲基‐3‐环己烯甲醛、3,7‐二甲基‐2‐亚甲基‐6‐辛烯醛、苯氧基乙醛;5,9‐二甲基‐4,8‐癸二烯醛、牡丹醛(6,10‐二甲基‐3‐氧杂‐5,9‐十一碳二烯‐1‐醛)、六氢‐4,7‐亚甲基茚基‐1‐甲醛、辛醛、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香料组合物,含有或由以下成分组成(a)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和(b)一种化妆品可接受的载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06 EP 15198139.61.一种香料组合物,含有或由以下成分组成(a)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和(b)一种化妆品可接受的载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还含有至少一种区别于成分(a)的额外香料化合物作为成分(c)。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提供一种椰子香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提供一种香豆素香味。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不含香豆素。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含有约0.05至约15%b.w.的所述3,6‐二甲基‐3H‐1‐苯并呋喃‐2‐酮。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中载体选自组包括水、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乙二醇、二乙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甘油及其混合物。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中所述额外香料化合物选自组包括花(百合、薰衣草、玫瑰、茉莉、橙花、依兰)、茎和叶(天竺葵、广藿香、苦橙)、果实(茴香、胡荽、香菜、杜松)、果皮(佛手柑、柠檬、橙)、根(肉豆蔻、当归、芹菜、小豆蔻、木香、虹膜、菖蒲)、木材(松木、檀香、愈创木、雪松木、花梨木)、草本植物和禾本植物(龙蒿、柠檬草、鼠尾草、百里香)、松针和树枝(云杉、冷杉、松树、矮松)、树脂和香脂(格蓬、榄香脂、安息香、没药、乳香、红没药)的提取物、甜瓜醛、女贞醛、阿道克醛、茴香醛、兔耳草醛、乙基香草醛、花青醛、海风醛、新洋茉莉醛、胡椒醛、羟基香茅醛、乙酰基二聚异常戊烯、月桂醛、康辛醛、新铃兰醛、铃兰醛、阿道克醛、茴香醛、枯茗醛、甲基壬基乙醛、香茅醛、香茅氧基乙醛、仙客来醛、波洁洪醛、芳香醋醛、苯基乙醛、十一碳烯醛、香草醛;2,6,10‐三甲基‐9‐十一碳烯醛、3‐十二碳烯‐1‐醛、α‐正戊基肉桂醛、4‐甲氧基苯甲醛、苯甲醛、3‐(4‐叔丁基苯基)丙醛、2‐甲基‐3‐(对‐甲氧基苯基)丙醛、2‐甲基‐4‐(2,6,6‐三甲基‐2(1)‐环己烯‐1‐基)丁醛、3‐苯基‐2‐丙烯醛,顺/反‐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醛、3,7‐二甲基‐6‐辛烯‐1‐醛、[(3,7‐二甲基‐6‐辛烯基)氧基]乙醛、4‐异丙基苄基醛、1,2,3,4,5,6,7,8‐八氢‐8,8‐二甲基‐2‐萘醛、2,4‐二甲基‐3‐环己烯‐1‐甲醛、2‐甲基‐3‐(异丙基苯基)丙醛、癸醛、2,6‐二甲基‐5‐庚烯醛;4‐(三环[5.2.1.0<(2,6)>]癸亚基‐8‐烯)丁醛;八氢‐4,7‐亚甲基‐1H‐茚甲醛;3‐乙氧基‐4‐羟基苯甲醛、对‐乙基‐α,α‐二甲基氢化肉桂醛、α‐甲基‐3,4‐(亚甲二氧基)‐氢化肉桂醛、3,4‐亚甲基二氧基苯甲醛、α‐正己基肉桂醛、间伞花烃‐7‐甲醛、α‐甲基苯基乙醛、7‐羟基‐3,7‐二甲基辛醛、十一碳烯醛、2,4,6‐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醛、4‐(3)(4‐甲基‐3‐戊烯基)‐3‐环己烯甲醛、1‐十二醛、2,4‐二甲基环己烯‐3‐甲醛、4‐(4‐羟基‐4‐甲基戊基)‐3‐环己烯‐1‐甲醛、7‐甲氧基‐3,7‐二甲基辛‐1‐醛、2‐甲基十一醛、2‐甲基癸醛、1‐壬醛、1‐辛醛、2,6,10‐三甲基‐5,9‐十一碳二烯醛、2‐甲基‐3‐(4‐叔丁基)丙醛、3‐(4‐乙基苯基)‐2,2‐二甲基丙醛、3‐(4‐甲氧基苯基)‐2‐甲基丙醛、甲基壬基乙醛、2‐苯基丙‐1‐醛、3‐苯基丙‐2‐烯‐1‐醛、3‐苯基‐2‐戊基丙‐2‐烯‐1‐醛、3‐苯基‐2‐己基丙‐2‐烯醛、3‐(4‐异丙基苯基)‐2‐甲基丙‐1‐醛、3‐(4‐乙基苯基)‐2,2‐二甲基丙‐1‐醛、3‐(4‐叔丁基苯基)‐2‐甲基丙醛、3‐(3,4‐亚甲二氧苯基)‐2‐甲基丙‐1‐醛、3‐(4‐乙基苯基)‐2,2‐二甲基丙醛、3‐(3‐异丙基苯基)丁‐1‐醛、2,6‐二甲基庚‐5‐烯‐1‐醛、二氢肉桂醛、1‐甲基‐4‐(4‐甲基‐3‐戊烯基)‐3‐环己烯‐1‐甲醛、5‐或6‐甲氧基六氢‐4,7‐亚甲基茚基‐1‐或‐2‐甲醛、3,7‐二甲基辛‐1‐醛、1‐十一醛、10‐十一碳烯‐1‐醛、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甲基‐3‐(4‐甲基戊基)‐3‐环己烯甲醛、7‐羟基‐3,7‐二甲基辛醛;反式‐4‐癸烯醛、2,6‐壬二烯、对‐甲苯基乙醛;4‐甲基苯基乙醛、2‐甲基‐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2‐丁烯醛、邻‐甲氧基肉桂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E·E·迪亚兹·戈麦斯S·西格尔A·卡林
申请(专利权)人:西姆莱斯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