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个接合元件的纤维制造的表面扣件,这些接合元件在编或织由底层织物组成的衬底编织物的同时被编或织,并且从编织物(10)的表面突出,其特征在于,组成底层织物的经纱(11到17,111,114,115)中的部分经纱(15,114,115)被编或织成使其从衬底编织物(10)的背面浮起,同时上述部分经纱(15,114,115)基本覆盖上述衬底编织物(10,110)的背面的整个表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包括多个套圈或钩子的接合元件的纤维制造的表面扣件,且此接合元件是在编或织编织物的同时被编或织进入通过编或织获得的上述编织物的表面中。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这种纤维制造的表面扣件由具有从编织物的平面衬底直立的多个套圈的所谓拉绒编织物制成,衬底编织物一般由纤维制造的编制物或织制物的底层织物构成。通常,由单纤丝构成的套圈(拉绒)纱在编或织构成底层织物的衬底编织物的同时被编或织之后,通过部分切割每一个套圈的侧部而形成钩片,或在套圈的顶部被切掉后,其前沿通过加热被熔化为球面(或半球面)形状以形成蘑菇状片,且此蘑菇状片用作为凸形接合元件。如果是凹形接合元件,由于套圈纱的编或织与衬底编织物的编或织同时进行,多纤丝被使用并且当编或织完成后,其被热固化或染色。随着套圈的形状被保持在其原来的形状,套圈被拉绒以使多纤丝分离为单纤维使其面对多个方向。如果诸如切割或揉搓的外力被施加于其形状在前述的切割或拉绒之前通过热固化固定的套圈,套圈被从衬底编织物中拉出或抽出,并使其失去了表面扣件的功能。通常,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套圈形成于其单面的衬底编织物的背面,也就是说没有套圈的一面被进行背涂。这样的背涂通过涂覆诸如尼龙,聚乙烯或聚氨酯等被溶剂溶解的树脂溶液进行。当溶剂被去除时这些树脂溶液固化并硬化。另外,这些树脂与溶剂一同渗透衬底编织物的合成纱的交叉点之间形成的空隙,并在衬底编织物的合成纱之间以及此合成纱与套圈纱之间黏结在一起并固化。另外,在同一时间,其在组成合成纱的多个纤维之间渗透并固化,最终,不仅衬底编织物的背面,而且整个衬底编织物被硬化。为排除这样的缺陷,例如,日本技术申请公报No.1-33656或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1-309805提出用热熔纱作为单绒或双绒(套圈)编制物中的纬纱或经纱的一部分并在套圈编制物编制完成后通过加热熔化热熔纱,热熔纱与其他合成纱被黏结在一起并且在衬底编制物中固化。从而,不使用特殊的黏结剂且任何出现在衬底编制物表面上的硬化的树脂部分都几乎被消除,从而能够保证整个表面扣件的塑性,这些在以上所述的公报中都被提到。另外,根据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No.2001-238708,底层编制物用所谓纱罗织(leno)结构编制,在该结构中,每一次当组成底层编制物的衬底编制物的经纱跨过每一个纬纱时,套圈纱通过左右摆动被缠绕,以防止套圈纱脱落。上述公报也提出用和以上提到的公报中相同的热熔纱作为通过套圈纱缠绕的经纱以及设置在套圈纱两侧的经纱,这样的话,由于纱罗织(leno)结构与热熔纱的熔解,能够有效防止套圈纱的松开与编制结构的破坏。附带地说,这种表面扣件应用的多样性已经被进一步扩大,而且表面扣件已经不仅被应用到诸如日常的服装与日用品或工业机器的固定工具,而且直接应用于多种运动器具,卫生器具,以及医疗用品的领域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上述专利文件提出的不同种类的捆结带,不同种类的吸湿带,以及直接与皮肤接触的绷带和表带。通常这些产品要求具有塑性,且同时与皮肤接触部分的触感也是很重要的。然而,因为在每一种上面提到的专利文件提出的纤维制造的表面扣件中,其背面没有用不同种类的树脂进行背涂,尽管塑性被完全加强且背面的触感也多少有改进,但是背面的感觉粗糙,而且取决于使用的纱的种类,由于经纱在背面跨越纬纱时被弯曲的弯曲量十分大而导致感觉高低不平。这是表面扣件的背面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应用中的一个致命的缺点。本专利技术已经解决了这些常规的问题,并且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目标是提供一种纤维制造的表面扣件,在此扣件中接合元件在没有任何背涂层时也永远都不会掉落或抽出,以使其构造能够被保持一段很长的时间且其背面对皮肤的触感柔软和平顺。通过下文的叙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将更加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接下来将要描述的本专利技术将能够实现这样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最为基本的构造存在于具有在编或织由底层织物组成的衬底编织物的同时编或织的,以及从该编织物的表面突出的多个接合元件的纤维制造的表面扣件中,在其中组成底层织物的经纱中的部分经纱被编或织成使其从衬底编织物的背面浮起,同时上述部分的经纱基本覆盖此衬底编织物背面的整个表面。为了编制该部分经纱以使其从衬底编织物的背面浮起,可以使用能够在编制物的单面上通过图形纺织自由创造编制样式或图形的不同种类的多臂(dobby)机。当然,其也能够通过普通的双编制结构创造。另一方面,为了织制部分经纱以使它们能够从衬底编织物的背面浮起,也可以使用双经纱针织机或配备前后针床的纬纱针织机。根据本专利技术,这些部分经纱被编或织成使其基本覆盖衬底编织物背面的整个表面。作为该部分经纱,最好用不同种类的具有良好塑性的加工纱以及如权利要求2中提到的,例如,最好是由诸如受到膨化加工处理的尼龙纱与丙烯酸纱的多重高塑性合成树脂组成的加工纱。如果需要吸湿性,允许使用由不同种类的纤维素纤维组成的加工纱。通过这样的方法,最好使用比其他经纱粗的纱作为这些加工纱,以便覆盖衬底编织物的背面。如果构成表面扣件底层织物的衬底是编制物,这些加工纱以外的经纱以尽可能高的编制密度编制,且加工纱被编制进编制间隔的适当位置中。此时,加工纱被制成跨越单纬纱的表面且跳过多根纬纱以使其跨越它们的后表面,所以其能够在表面扣件的背面上浮起。为了均匀地覆盖整个表面扣件的背面,最好加工纱跨越该单纬纱表面的位置与邻近此上述加工纱的加工纱跨越单纬纱表面的位置不是同一个位置,而且加工纱被制成在沿着经纱方向依次跨越每一个纬纱。加工纱跨越纬纱表面的位置可在织物的整个表面上随机分布设置。如果组成表面扣件底层织物的衬底是织制物,除了加工纱以外的包括形成接合元件的套圈纱的织制纱结构主要使用前后针床中的任何一个针床织制,而加工纱使用前后针床中相对一侧的任何一个针床织制。当然,由于加工纱需要与前后表面侧连接,这就使其要跳过在为了织制表面扣件的背面的前后针床中的任何一个针床上的多个行程路径,此后与设置在前后针床的相对一侧的任何针床上的织制针相缠绕,然后与底层织物的表面侧的织制纱一起织制。在织制此底层织物期间,用于接合元件的套圈纱被织制进用于织制表面扣件前表面侧的织制纱中,同时在前面侧形成套圈。接下来,一部分加工纱在与套圈由套圈编织物形成的一侧相对的一侧的结构连接,并且加工纱在表面扣件的背面之上浮起,而且除了其连接部分外都被暴露,所以其基本覆盖了表面扣件的整个背面。结果,表面扣件的加工纱暴露于其中的背面获得极其柔软的感觉,并且具有很好的塑性与膨化力。此时,必须将加工纱与组成底层织物的全部经纱的重量比设定为35%到60%,以保证表面扣件的塑性和背面的柔软感。根据本专利技术,组成底层织物的经纱包括具有低于其他合成纱材料的熔点的热熔纱,且在周围部分的纱能够与通过加热处理熔化的热熔纱材料熔合在一起。根据本专利技术,如果有例如塑性与薄度的要求,仅仅依靠以上描述的编或织结构固定套圈纱的形状是困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在热熔纱部分地设置为经纱以便编或织底层织物之后,编织物被加热以便熔化热熔纱,其后周围部分的合成纱以及单纤维(细丝)与熔化了的纱材料连接在一起。此时,热熔纱可以被完全熔化为液体状态以便于在周围部分的的合成纱与单纤维(细丝)之间连接。或者,热熔纱也能够被转变为半熔化状态且其表面的熔化部分能够被涂覆到周围部分的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川光久,
申请(专利权)人:YKK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