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71957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2 0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所述包装方法为:在目标纱团的表面包覆至少一圈粘性膜,其中,所述粘性膜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纱团的高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利用粘性膜对玻璃纤维纱团的外圈进行黏着固持,可以有效避免纱团内退最后阶段塌筒或者吊筒现象的发生;既能够确保纱团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又能够保证后续生产使用的连续性,实现玻璃纤维纱的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玻璃纤维生产
,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
技术介绍
玻璃纤维纱团包装是为了避免玻璃纤维纱团受潮、污染或被外界损伤,单个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比较简单,通常是将一个纱团放入一个塑料袋后进行扎口(密封以防潮)、或热塑(不密封,防止底面或圆周面擦伤)、或直接将纱团放入一个纸箱中作为保护。这些包装方式基本能够满足在搬运、运输、储存过程中纱团不受损伤的要求,但是不利于玻璃纤维纱团后期的退解使用。为方便操作,玻璃纤维纱团在后续应用中退解时大多采用内退,即从纱团中心开始慢慢向外圈抽取纱线,纱团的中心空心慢慢变大,壁厚慢慢变薄。当纱团只剩外壁薄薄一层时,玻璃纤维纱的薄壳会由于没有足够的支撑力导致所有纱线往下掉落到纱团的底部成为一圈,导致纱线无法被继续抽出,这种情况被称为塌筒;另一种情况是,纱线退解到外圈时由于剩余纱线没有足够的牵拉,致使剩余的薄薄一层纱线会被抽拉重叠到一起,成为一个粗圈后被抽走,成为一团乱纱,无法继续退解,这种情况被称为吊筒。出现上述的任一种情况后,生产均会被迫中断,未用完的纱线成为一团废纱而不能再用,造成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面描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以上问题中的任何一个的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防止纱团在内退时发生塌筒或者吊筒现象的包装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所述包装方法为:在目标纱团的表面包覆至少一圈粘性膜,其中,所述粘性膜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纱团的高度。具体地,所述包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进料,将所述目标纱团放置到驱动辊筒上;对齐,将所述目标纱团对齐至预定位置;包膜,将所述粘性膜的端部贴近所述目标纱团的外表面,压紧所述粘性膜的端部,然后转动驱动辊筒预定圈数后,切断所述粘性膜。其中,所述包装方法还包括:抚平,将包覆到所述目标纱团表面的所述粘性膜抚平、定型。其中,所述将包覆到纱团表面的所述粘性膜抚平、定型包括:采用预定温度、预定速度的热风加热第一预定时间,使包覆到纱团表面的粘性膜软化后抚平,并自然冷却第二预定时间令粘性膜定型。其中,利用电热风机供给热风。其中,所述预定温度为100℃~300℃,所述预定速度为1~30m/s。其中,所述切断粘性膜为采用滑动切刀或者电热丝烫刀切断粘性膜。其中,所述粘性膜的厚度为5~50μm,所述预定圈数为1~5圈。其中,所述粘性膜采用PE或PET材质,所述粘性膜的粘性为10~50g/25mm。其中,所述粘性膜的宽度大于所述目标纱团的高度H和所述目标纱团的外壁的半径R之和。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利用粘性膜对玻璃纤维纱团的外圈进行黏着固持,可以有效避免纱团内退最后阶段塌筒或者吊筒现象的发生;既能够确保纱团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产品质量,又能够保证后续生产使用的连续性,实现玻璃纤维纱的充分利用。参照附图来阅读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性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清晰。附图说明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采用本专利技术的包装方法包装的纱团退解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专利技术利用粘性膜对玻璃纤维纱团进行包装,既能避免纱团在搬运或储存过程中受到损伤,又能避免后续生产中内退纱团时的塌筒或吊筒现象,确保连续生产,节约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在玻璃纤维纱团的搬运、放置过程中,既可以人工操作,也可以采用机械手进行操作。下面结合附图,对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玻璃纤维的纱团包装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的一种实施例的流程图,参照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为在目标纱团的表面包覆至少一圈粘性膜进行包装,其中,粘性膜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目标纱团的高度。优选地,粘性膜的宽度设置为略大于目标纱团的高度,例如,在包装时,目标纱团的一端与粘性膜的一侧对齐,而粘性膜的另一侧宽出目标纱团的另一端5~15mm。本专利技术的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可以通过手工完成,也可以利用机械设备半自动或者全自动完成。若采用机械设备进行包装,该包装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进料,将目标纱团放置到驱动辊筒上;例如,可以采用人工或者机械手对目标纱团进行放置动作;对齐,将目标纱团对齐至预定位置;例如,可以采用人工对齐或者采用传感器和气缸推动装置将目标纱团对齐,也可以采用其它可实现的定位装置进行对齐操作;其中,预定位置为目标纱团的端部与粘性膜的侧边平齐或者相距预定距离;包膜,将粘性膜的端部贴近目标纱团的外表面,压紧粘性膜的端部,然后转动驱动辊筒预定圈数后,切断粘性膜。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包装方法还包括:抚平,将包覆到目标纱团表面的粘性膜抚平、定型。具体地,在包膜过程中,旋转驱动辊筒时可以通过拍片等工具对包覆至纱团表面的粘性膜进行抚平,但是包覆完成后,粘性膜的端部以及侧边等位置会出现粘性膜较厚、堆积、褶皱等现象,需要进一步进行抚平、定型处理。对于粘性膜包覆圈数较少的玻璃纤维纱团,可以在包覆的过程中进行抚平后不再进行定型,也可以在包覆完成后进行抚平、定型处理。在一个典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将包覆到纱团表面的粘性膜抚平、定型包括:采用预定温度、预定速度的热风加热第一预定时间,使包覆到纱团表面的粘性膜软化后抚平,并自然冷却第二预定时间令粘性膜定型。具体地,在本专利技术的玻璃纤维纱团包装方法中,供给热风的为电热风机,在粘性膜包覆圈数少时也可以不使用电热风机。为了既能够确保粘性膜软化,又不损伤玻璃纤维以及粘性膜粘性,优选地,热风的预定温度为100℃~300℃,预定速度为1~30m/s,加热的第一预定时间为5s~20s。在不损伤玻璃纤维纱的质量又使得软化后的粘性膜能够充分定型,需将热风加热后的包覆有粘性膜的玻璃纤维纱团静置5s~30s的第二预定时间,以确保包装效果、并不损伤包覆后的粘性膜。由于粘性膜为柔性材质,厚度较薄,而且具有一定粘性,因此在切断粘性膜时为确保既能快速切断粘性膜、又不会对粘性膜端部以及玻璃纤维纱团等造成损伤,可以采用滑动切刀或者电热丝烫刀切断粘性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其通常采用的粘性膜的厚度为5~50μm,例如,根据玻璃纤维纱的粗细、纱团的大小等因素,可以采用厚度为8μm、15μm、35μm、48μm的粘性膜对玻璃纤维纱团进行包装。具体地,包覆粘性膜的预定圈数通常为1~5圈即可,在节约使用粘性膜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方法为:在目标纱团的表面包覆至少一圈粘性膜,其中,所述粘性膜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纱团的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玻璃纤维纱团的包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方法为:在目标纱团的表面包覆至少一圈粘性膜,其中,所述粘性膜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目标纱团的高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进料,将所述目标纱团放置到驱动辊筒上;对齐,将所述目标纱团对齐至预定位置;包膜,将所述粘性膜的端部贴近所述目标纱团的外表面,压紧所述粘性膜的端部,然后转动驱动辊筒预定圈数后,切断所述粘性膜。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装方法还包括:抚平,将包覆到所述目标纱团表面的所述粘性膜抚平、定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包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包覆到纱团表面的所述粘性膜抚平、定型包括:采用预定温度、预定速度的热风加热第一预定时间,使包覆到纱团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建松彭海坚
申请(专利权)人:巨石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