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射舱及触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0703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1 22: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发装置包括机架与翻板结构;机架的一端设有安装杆,机架的两侧设有固定板,固定板的顶部两端设有轴承座,朝向安装杆一端的为第二轴承座,另一端的为第一轴承座;翻板结构包括踏板摆动件与驱动结构,踏板摆动件具有踏板段以及与踏板段连接的抵持段,踏板摆动件在踏板段与抵持段的连接处设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安装于第一轴承座内;驱动结构包括摆动轴与摆动气缸,摆动轴的两端安装于第二轴承座内;摆动轴上设有抵持件,抵持件的一端抵持抵持段;摆动气缸安装在安装杆的两侧,摆动气缸的驱动端与抵持件的另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射舱及触发装置,通过设置翻板结构、缓冲结构以及回位装置,实现人体落体式滑入滑梯本体。

Launch capsule and trigger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trigger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frame and a turning plate structure; one end of the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mounting rod, two sides of the frame are provided with fixing plates, two ends of the fixing plate are provided with a bearing seat, a second bearing seat facing one end of the mounting rod, and a first bearing seat facing the other end; the turning plate structure comprises a pedal swinging part and a drive. The pedal swing part has a pedal section and a supporting section connected with the pedal section. The pedal sw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rotating shaft at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pedal section and the supporting section,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rotating shaft are installed in the first bearing seat. The swing cylinder is installed on both sides of the mounting rod, and the driving end of the swing cylind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other end of the support. The launching cabin and the trigger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realize the human body falling into the slide body by setting the turning plate structure, the buffer structure and the return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射舱及触发装置
本技术涉及游乐场水滑道
,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射舱及触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水上游乐成了人们休闲放松的一大选择;而水上滑梯是一种结构独特,造型新颖的水上娱乐设施,适合成年人及青少年游客游玩。但现有的水上滑梯的游客滑行都是依托于滑梯本体,或躺或坐,利用水流顺坡而下,无法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刺激性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装于水上滑梯的发射舱及触发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触发装置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翻板结构;机架的一端设有安装杆,机架的两侧于安装杆与机架另一端之间相对设有固定板,每一固定板的顶部两端各设有轴承座,朝向安装杆一端的轴承座为第二轴承座,另一端的轴承座为第一轴承座;翻板结构包括踏板摆动件以及驱动结构,踏板摆动件具有踏板段以及与踏板段呈弧形连接的抵持段,踏板摆动件在踏板段与抵持段的连接处设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轴承座内,使踏板摆动件可绕转轴相对于机架摆动;驱动结构包括摆动轴以及摆动气缸,摆动轴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二轴承座内,使摆动轴可绕转轴相对于机架摆动;摆动轴上设有抵持件,抵持件朝向踏板摆动件的一端抵持踏板摆动件的抵持段;摆动气缸相对安装在安装杆的两侧,每一摆动气缸的驱动端与抵持件远离踏板摆动件的一端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踏板摆动件的踏板段远离连接处的一端于底部设有固定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触发装置包括缓冲结构,缓冲结构包括缓冲轴以及转轴气缸,缓冲轴的两端相对安装在两固定板的底部,可转动地设置在两固定板之间,缓冲轴的两端设有缓冲件,缓冲件上开设有凹槽,用于卡持固定轴;转轴气缸设置在固定板上,转轴气缸的驱动端连接缓冲轴,用于驱动缓冲轴转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踏板摆动件在踏板段与抵持段的连接处设有回位轴,回位轴位于转轴的下方。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触发装置包括回位装置,回位装置包括驱动气缸,驱动气缸设置在安装杆上,驱动气缸的推杆向上倾斜地朝向踏板摆动件伸缩,驱动气缸的推杆末端上设有卡持件,卡持件上开设有卡槽,用于卡持回位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机架远离安装杆的一端设有托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技术方案:踏板摆动件的抵持件朝向踏板摆动件的一端设有滚轮。另外,本技术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所述触发装置的发射舱。一种发射舱包括安装座、外盖结构以及发射舱舱体;所述发射舱还包括所述的触发装置,安装座的底面连通滑梯本体,触发装置安装在安装座内,位于滑梯本体的上方,外盖结构设置在安装座的顶面与底面,外盖结构包括前顶盖、后顶盖以及底罩,前顶盖与后顶盖合并形成顶罩,顶罩安装于安装座顶面于触发装置的上方,底罩安装于安装座底面于触发装置的下方,使触发装置设置在顶罩与底罩之间;对应滑梯本体,发射舱舱体穿过顶罩安装于触发装置的机架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出一种发射舱及触发装置,通过在机架上设置翻板结构、缓冲结构以及回位装置,实现人体落体式地滑入滑梯本体内,能更好地满足游客的刺激性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发射舱的整体图。图2为发射舱的分解图。图3为触发装置的整体图。图4为触发装置的分解图。图5为触发装置的俯视图。图6为触发装置的第一剖面图。图7为翻板结构的运作图。图8为触发装置的第二剖面图。图9为缓冲结构的运作图。图10为触发装置的第三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图2,一种发射舱包括安装座101、触发装置102、外盖结构103以及发射舱舱体104。安装座101的底面连通滑梯本体105,触发装置102安装在安装座101内,位于滑梯本体105的上方,实现人体落体式滑入滑梯本体105内;外盖结构103设置在安装座101的顶面与底面,外盖结构103包括前顶盖41、后顶盖42以及底罩43,前顶盖41与后顶盖42合并形成顶罩44,顶罩44安装于安装座101顶面于触发装置102的上方,底罩43安装于安装座101底面于触发装置102的下方,进而使所述触发装置102设置在顶罩44与底罩43之间,通过外盖结构103对触发装置102起到保护作用。对应滑梯本体105,发射舱舱体104穿过顶罩44安装于触发装置102的机架50上,以供游客进入发射舱舱体104后,触发装置102启动,使人体从发射舱舱体104落体式滑入滑梯本体105。进一步地,发射舱舱体104上设有舱门106。请参阅图3、图4以及图5,触发装置102包括机架50以及设置在机架50上的翻板结构10、缓冲结构20与回位装置30。机架50大致呈框架状,机架50的一端设有托架51,另一端设有安装杆52,机架50的两侧于托架51与安装杆52之间相对设有固定板53,每一固定板53的顶部两端各设有轴承座,朝向托架51一端的轴承座为第一轴承座54,朝向安装杆52一端的轴承座为第二轴承座55。进一步地,所述发射舱舱体104安装于托架51上。请参阅图6、图7,翻板结构10包括踏板摆动件11以及用于驱动踏板摆动件11摆动的驱动结构12。踏板摆动件11大致呈L型,踏板摆动件11具有踏板段111以及与踏板段111大致呈弧形连接的抵持段112,踏板摆动件11在踏板段111与抵持段112的连接处设有转轴113以及回位轴114,回位轴114位于转轴113的下方,转轴113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轴承座54内,使踏板摆动件11可绕转轴113相对于机架50摆动;抵持段112远离连接处的一端用于配合驱动结构12,以控制踏板摆动件11相对于机架50的摆动。进一步地,踏板段111远离连接处的一端于底部设有固定轴115,用于配合缓冲结构20。驱动结构12包括摆动轴121以及摆动气缸122,摆动轴121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二轴承座55内,使摆动轴121可绕转轴113相对于机架50摆动。摆动轴121的两端各设有抵持件123,抵持件123朝向踏板摆动件11的一端设有滚轮124,用于抵持踏板摆动件11的抵持段112;抵持件123的另一端设有连接杆125,连接杆125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抵持件123,以增强抵持件123于摆动轴121上的稳定性。摆动气缸122相对安装在安装杆52的两侧,每一摆动气缸122的驱动端与抵持件123设有连接杆125的一端连接,以带动摆动气缸122相对于机架50摆动。翻板结构10的运作过程,如下:游客进入发射舱舱体104后,站立于踏板摆动件11的踏板段111上。此时,翻板结构10在未启动,通过摆动轴121上的抵持件123抵持踏板摆动件11的抵持段112,使踏板摆动件11无法摆动。当翻板结构10启动时,摆动气缸122的驱动端带动抵持件123设有连接杆125的一端上摆,使得抵持件123抵持踏板摆动件11的一端下压,从抵持段112脱离,不再抵持踏板摆动件11。在人体的重力下,踏板段111迅速下摆,发射舱舱体104与滑梯本体105连通,人体落体式滑入滑梯本体105内。缓冲结构20用于缓冲翻板结构10启动时踏板摆动件11所产生的冲力;请参阅图8、图9,缓冲结构20包括缓冲轴21以及转轴气缸22,缓冲轴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触发装置(102),包括机架(50)以及设置在机架(50)上的翻板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50)的一端设有安装杆(52),机架(50)的两侧于安装杆(52)与机架(50)另一端之间相对设有固定板(53),每一固定板(53)的顶部两端各设有轴承座,朝向安装杆(52)一端的轴承座为第二轴承座(55),另一端的轴承座为第一轴承座(54);所述翻板结构(10)包括踏板摆动件(11)以及驱动结构(12),踏板摆动件(11)具有踏板段(111)以及与踏板段(111)呈弧形连接的抵持段(112),踏板摆动件(11)在踏板段(111)与抵持段(112)的连接处设有转轴(113),转轴(113)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轴承座(54)内,使踏板摆动件(11)可绕转轴(113)相对于机架(50)摆动;驱动结构(12)包括摆动轴(121)以及摆动气缸(122),摆动轴(121)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二轴承座(55)内,使摆动轴(121)可绕转轴(113)相对于机架(50)摆动;摆动轴(121)上设有抵持件(123),抵持件(123)朝向踏板摆动件(11)的一端抵持踏板摆动件(11)的抵持段(112);摆动气缸(122)相对安装在安装杆(52)的两侧,每一摆动气缸(122)的驱动端与抵持件(123)远离踏板摆动件(11)的一端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触发装置(102),包括机架(50)以及设置在机架(50)上的翻板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50)的一端设有安装杆(52),机架(50)的两侧于安装杆(52)与机架(50)另一端之间相对设有固定板(53),每一固定板(53)的顶部两端各设有轴承座,朝向安装杆(52)一端的轴承座为第二轴承座(55),另一端的轴承座为第一轴承座(54);所述翻板结构(10)包括踏板摆动件(11)以及驱动结构(12),踏板摆动件(11)具有踏板段(111)以及与踏板段(111)呈弧形连接的抵持段(112),踏板摆动件(11)在踏板段(111)与抵持段(112)的连接处设有转轴(113),转轴(113)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一轴承座(54)内,使踏板摆动件(11)可绕转轴(113)相对于机架(50)摆动;驱动结构(12)包括摆动轴(121)以及摆动气缸(122),摆动轴(121)的两端分别安装于第二轴承座(55)内,使摆动轴(121)可绕转轴(113)相对于机架(50)摆动;摆动轴(121)上设有抵持件(123),抵持件(123)朝向踏板摆动件(11)的一端抵持踏板摆动件(11)的抵持段(112);摆动气缸(122)相对安装在安装杆(52)的两侧,每一摆动气缸(122)的驱动端与抵持件(123)远离踏板摆动件(11)的一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摆动件(11)的踏板段(111)远离连接处的一端于底部设有固定轴(1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装置(102)包括缓冲结构(20),缓冲结构(20)包括缓冲轴(21)以及转轴气缸(22),缓冲轴(21)的两端相对安装在两固定板(53)的底部,可转动地设置在两固定板(53)之间,缓冲轴(21)的两端设有缓冲件(211),缓冲件(211)上开设有凹槽(212),用于卡持固定轴(1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强李景练田高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大新游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