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触点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7060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4 2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触点开关,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右端设有旋转装置,旋转装置的把手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弧形槽,旋转装置的支柱外侧设有复位装置,支柱的左端设有触点座,触点座的第一圆形板与支柱固定连接,触点座的第二圆形板左侧面设有连接座,连接座的转轴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槽,外壳体的内侧面左端设有圆形安装板,圆形安装板的右侧面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定位装置,圆形安装板的侧面设有卡槽,外壳体内部与卡槽对应的左侧面设有接触装置。该多触点开关,安装方便,可以通过一个开关对多个电器同时进行控制,且能够通过多个触点使开关有效闭合,便于外部电器的稳定工作,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A multi contact switch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multi-contact switch, including a shell body, the right end of the shell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rotating device, the handle side of the rotat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uniformly distributed arc groove, the outer side of the support of the rotating device is provided with a resetting device, the left end of the support is provided with a contact seat, and the first circular plate of the contact seat is fixed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 A connecting seat is arranged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second circular plate of the contact seat, a uniformly distributed positioning slot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rotating shaft of the connecting seat, a circular mounting plate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of the shell body, two symmetrically arranged positioning devices are arrang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circular mounting plate, a clamping slot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of the circular mounting plate, and a clamping slot is arranged on the inner side There should be contact devices on the left side. The multi-contact swit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multiple electrical appliances by one switch, effective closing of the switch by multiple contacts, easy operation and convenient use of external electrical applianc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触点开关
本专利技术涉及开关
,具体为一种多触点开关。
技术介绍
开关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上,以控制用电器电源的接通和关闭,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开关,触点开关是指一个利用金属触点可以使电路开路、接通,使电流中断或使其流到其他电路的开关,但是在一些特殊应用上,例如控制电热毯启闭的枕式开关,单一触点的开关不能保证有效的闭合,容易影响电器件的正常工作,而且不能通过一个开关对多个电器进行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多触点开关,安装方便,可以通过一个开关对多个电器同时进行控制,且能够通过多个触点使开关有效闭合,便于外部电器的稳定工作,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触点开关,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右端设有旋转装置,所述旋转装置的把手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弧形槽,所述旋转装置的支柱外侧设有复位装置,所述支柱的左端设有触点座,所述触点座的第一圆形板与支柱固定连接,所述触点座的第二圆形板左侧面设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转轴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槽,所述外壳体的内侧面左端设有圆形安装板,所述圆形安装板的右侧面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定位装置,所述圆形安装板的侧面设有卡槽,所述外壳体内部与卡槽对应的左侧面设有接触装置,所述第一圆形板和第二圆形板与接触装置对应的左侧面前侧下侧均设有第一扇形槽,第一圆形板和第二圆形板与接触装置对应的左侧面前端上侧均设有圆形孔,第一圆形板和第二圆形板与接触装置对应的左侧面后端均设有第二扇形槽,所述圆形安装板的左侧面下端设有第一电极片,且圆形安装板的左侧面上端设有第二电极片,所述外壳体的左端设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固定环,且外壳体的侧面左端设有出线孔。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旋转装置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左侧面设有支柱,所述支柱的侧面通过第一轴承与外壳体的右侧面转动连接,且第一轴承的外侧面与外壳体右端通孔的内侧面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复位装置包括第一平面轴承,所述第一平面轴承与第一圆形板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面轴承的右侧面设有第一减震器,所述第一减震器的右端设有第二平面轴承,所述第二平面轴承的右侧面与外壳体的内部右端面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减震器有八个,且八个第一减震器在第一减震器的右侧面等弧度且呈环形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触点座包括第一圆形板,所述第一圆形板的左侧面中部设有第二圆形板,所述第一圆形板和第二圆形板的左侧面内部边缘均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部前端和后端均设有扇形金属片。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触装置有两组,且第一组接触装置有一个,且第一组接触装置位于圆形安装板的侧面后端中部,第二组接触装置有三个,且三个接触装置在圆形安装板侧面前端的中部均匀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接触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卡槽活动卡接,所述固定座的左端通过两个第二减震器与外壳体的内部左端面固定连接,且固定座的右侧面设有两根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右端设有金属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座包括转轴,所述转轴的左端通过第二轴承与圆形安装板的侧面中部转动连接,所述转轴的右端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右侧面设有第三减震器,且第三减震器与第二圆形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减震器有八个,且八个第三减震器在连接板的右侧面等弧度且呈环形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四减震器,所述第四减震器远离转轴的一端通过外套筒与圆形安装板固定连接,且第四减震器靠近转轴的一端设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定位槽活动卡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多触点开关,可以通过把手转动支柱,使支柱可以带动触点座转动,便于对圆形孔和第一扇形槽的位置进行调节;可以通过第一减震器对第二平面轴承进行推动,起到复位旋转装置的作用;便于对扇形金属片进行固定,便于外部电路的接通;可以两组接触装置与扇形金属片的接触使开关的接通,便于对外部电器进行控制;便于通过金属球与扇形金属片对开关的闭合状态进行控制;起到稳定支撑触点座的作用;便于通过第四减震器推定位板进行推动,便于对转轴进行定位;整个多触点开关,安装方便,可以通过一个开关对多个电器同时进行控制,且能够通过多个触点使开关有效闭合,便于外部电器的稳定工作,操作简单,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仰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A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1外壳体、2固定环、3旋转装置、31把手、32支柱、33第一轴承、4复位装置、41第一平面轴承、42第一减震器、43第二平面轴承、5触点座、51第一圆形板、52第二圆形板、53环形槽、54扇形金属片、6第一扇形槽、61圆形孔、62第二扇形槽、7接触装置、71第二减震器、72固定座、73连接杆、74金属球、8圆形安装板、81卡槽、9连接座、91转轴、92第二轴承、93连接板、94第三减震器、10定位槽、11定位装置、111外套筒、112第四减震器、113定位板、12第一电极片、13第二电极片、14出线孔、15弧形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触点开关,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右端设有旋转装置3,旋转装置3包括把手31,把手31的左侧面设有支柱32,支柱32的侧面通过第一轴承33与外壳体1的右侧面转动连接,且第一轴承33的外侧面与外壳体1右端通孔的内侧面接触,可以通过把手31转动支柱32,使支柱32可以带动触点座5转动,便于对圆形孔61和第一扇形槽6的位置进行调节,旋转装置3的把手31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弧形槽15,便于对把手31的旋转角度进行观察,使用时,将把手31旋转角度控制在一百八十度以内,防止对内部导线造成损坏,旋转装置3的支柱32外侧设有复位装置4,复位装置4包括第一平面轴承41,第一平面轴承41与第一圆形板5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第一平面轴承41的右侧面设有第一减震器42,第一减震器42的右端设有第二平面轴承43,第二平面轴承43的右侧面与外壳体1的内部右端面接触,可以通过第一减震器42对第二平面轴承43进行推动,起到复位旋转装置3的作用,第一减震器42有八个,且八个第一减震器42在第一减震器42的右侧面等弧度且呈环形分布,将第一电极片12和第二电极片13分别与外部电路的正负极连接,并通过导线将第一电极片12与后侧的扇形金属片54连接,通过导线将第二电极片13与前侧的扇形金属片54连接,将第一组接触装置7的金属球74通过导线与外部电器的负极连接,将第二组接触装置7的金属球74通过导线外部电器的正极连接,通过固定环2将整个多触点开关进行固定,当需要打开电器时,通过把手31向右拉动支柱32,支柱32带动第一圆形板51和第二圆形板52右移,第一圆形板51通过第一平面轴承41对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触点开关,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右端设有旋转装置(3),所述旋转装置(3)的把手(31)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弧形槽(15),所述旋转装置(3)的支柱(32)外侧设有复位装置(4),所述支柱(32)的左端设有触点座(5),所述触点座(5)的第一圆形板(51)与支柱(32)固定连接,所述触点座(5)的第二圆形板(52)左侧面设有连接座(9),所述连接座(9)的转轴(91)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槽(10),所述外壳体(1)的内侧面左端设有圆形安装板(8),所述圆形安装板(8)的右侧面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定位装置(11),所述圆形安装板(8)的侧面设有卡槽(81),所述外壳体(1)内部与卡槽(81)对应的左侧面设有接触装置(7),所述第一圆形板(51)和第二圆形板(52)与接触装置(7)对应的左侧面前侧下侧均设有第一扇形槽(6),第一圆形板(51)和第二圆形板(52)与接触装置(7)对应的左侧面前端上侧均设有圆形孔(61),第一圆形板(51)和第二圆形板(52)与接触装置(7)对应的左侧面后端均设有第二扇形槽(62),所述圆形安装板(8)的左侧面下端设有第一电极片(12),且圆形安装板(8)的左侧面上端设有第二电极片(13),所述外壳体(1)的左端设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固定环(2),且外壳体(1)的侧面左端设有出线孔(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触点开关,包括外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1)的右端设有旋转装置(3),所述旋转装置(3)的把手(31)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弧形槽(15),所述旋转装置(3)的支柱(32)外侧设有复位装置(4),所述支柱(32)的左端设有触点座(5),所述触点座(5)的第一圆形板(51)与支柱(32)固定连接,所述触点座(5)的第二圆形板(52)左侧面设有连接座(9),所述连接座(9)的转轴(91)侧面设有均匀分布的定位槽(10),所述外壳体(1)的内侧面左端设有圆形安装板(8),所述圆形安装板(8)的右侧面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定位装置(11),所述圆形安装板(8)的侧面设有卡槽(81),所述外壳体(1)内部与卡槽(81)对应的左侧面设有接触装置(7),所述第一圆形板(51)和第二圆形板(52)与接触装置(7)对应的左侧面前侧下侧均设有第一扇形槽(6),第一圆形板(51)和第二圆形板(52)与接触装置(7)对应的左侧面前端上侧均设有圆形孔(61),第一圆形板(51)和第二圆形板(52)与接触装置(7)对应的左侧面后端均设有第二扇形槽(62),所述圆形安装板(8)的左侧面下端设有第一电极片(12),且圆形安装板(8)的左侧面上端设有第二电极片(13),所述外壳体(1)的左端设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固定环(2),且外壳体(1)的侧面左端设有出线孔(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3)包括把手(31),所述把手(31)的左侧面设有支柱(32),所述支柱(32)的侧面通过第一轴承(33)与外壳体(1)的右侧面转动连接,且第一轴承(33)的外侧面与外壳体(1)右端通孔的内侧面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装置(4)包括第一平面轴承(41),所述第一平面轴承(41)与第一圆形板(5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面轴承(41)的右侧面设有第一减震器(42),所述第一减震器(42)的右端设有第二平面轴承(43),所述第二平面轴承(43)的右侧面与外壳体(1)的内部右端面接触。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启龙张国强贾恒林
申请(专利权)人:镇江市江冠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