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棉麻混纺纱上浆的全新理念及其方法,上浆时提高浆液的粘度,在保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着重被覆,使用湿分绞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贴服,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持和控制能力,采用双浆槽、双浸双压降低浆纱在浆槽的覆盖系数,提高了纱线在布机上的织造效率,上浆过程中浆纱断头现象较少,浆纱落物达到要求,上浆后纱线的上浆率达到8±0.5%,浆纱毛羽贴伏情况较好,落物比传统浆纱减少15%-26%,浆纱耐磨牢度提高,织机效率92.3%以上,提高了产品的生产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经纱上浆的方法,尤其是棉麻混纺纱上浆的方法。
技术介绍
麻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纱具有极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麻纤维的纤维长度比棉纤维要长,特别是苎麻纤维,平均纤维长度达到60mm, 其细度比棉纤维粗,强度大,表面光滑无天然巻曲,纤维与纤维之间的抱合力 差,故其混纺纱毛羽多且长,质硬且挺,弹性差,伸长变形小,条干不匀,细 节多,为保证在布机上织造时的效率,对浆纱时的工艺进行改造、更新,提高 浆纱在织造前的重要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率的棉麻混纺纱上浆的方法。 为实现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棉麻混纺纱上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数如50s,织物总经根数7664 根,上浆时适当提高浆液的粘度,桨槽粘度8.5-9.5s,增加压浆棍压力,前压 浆棍压力6. 0-8. 5KN,后压浆棍压力7. 5-22KN,在保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着重 被覆,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贴服,为得到此目的需要使用湿分绞,使纱线在进 入烘干区前毛羽处于贴服状态,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持和控制能力,保持其形 状,退绕张力320-450N,纱线在进入浆槽时尽量松弛,同时在桨纱过程中注意 车速不宜过快控制在30-45m/min,采用双浆槽、双浸双压降低浆纱在浆槽的覆盖系数,控制浸浆深度在20cm左右,浆槽的温度95土3'C,提高浆液的浸透能 力,关键在于浸浆张力的控制,张力太大使纱线的上浆渗透困难,太低纱线产 生扭结,控制在300N左右较合适。本方法上浆时提高浆液的粘度,在保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着重被覆,使用 湿分绞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贴服,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持和控制能力,采用双 浆槽、双浸双压降低浆纱在浆槽的覆盖系数,提高了纱线在布机上的织造效率, 上浆过程中浆纱断头现象较少,浆纱落物达得要求。具体实施例方式实际生产中,支数如50s,织物总经根数7664根,上浆时适当提高浆液的 粘度,浆槽粘度8.5-9. 5s,增加压浆棍压力,前压浆棍压力6. 0-8. 5KN,后压 浆棍压力7. 5-22KN,在保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着重被覆,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 贴服,为得到此目的需要使用湿分绞,使纱线在进入烘干区前毛羽处于贴服状 态,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持和控制能力,保持其形状,退绕张力320-450N,纱 线在进入浆槽时尽量松弛,同时在桨纱过程中注意车速不宜过快控制在 30-45m/min,采用双浆槽、双浸双压降低浆纱在浆槽的覆盖系数,控制浸浆深 度在20cm左右,浆槽的温度95士3。C,提高浆液的浸透能力,关键在于浸浆张 力的控制,张力太大使纱线的上浆渗透困难,太低纱线产生扭结,控制在300N 左右较合适。本专利技术的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① 、退绕张力320-450N,同时确保浆纱机停车时制动可靠,尽量縮短整经 轴上经纱的退绕距离,即经轴靠前排列;② 、上浆时适当提高浆液的粘度,浆槽粘度8. 5-9. 5s,增加压浆棍压力, 前压浆棍压力6. 0-8. 5KN,后压浆棍压力7. 5-22KN,在保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 着重被覆,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贴服,为达到此目的使用湿分绞,使纱线在进 入烘干区前毛羽处于贴服状态,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持和控制能力,保持其形状;③、烘筒温度95°C-105°C,回潮率在8.5%-9.5%,牵伸控制DN1/DN2 1.0100/1.0020-1.0100/1.0010,上蜡量0.1%-0. 3%,干区张力2700士500N,同 时在浆纱过程中注意车速不宜过快,控制在30-45m/min;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配料棉麻混纺34/65 50s纱,总经根数7664的经纱;制备方法① 、退绕张力320-450N,同时确保浆纱机停车时制动可靠,尽量縮短整经 轴上经纱的退绕距离,即经轴靠前排列;② 、上浆时适当提高浆液的粘度,浆槽粘度8.5-9.5s,增加压桨棍压力, 前压浆棍压力6. 0-8. 5脂,后压浆棍压力7. 5-22KN,在保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 着重被覆,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贴服,为达到此目的使用湿分绞,使纱线在进 入烘千区前毛羽处于贴服状态,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持和控制能力,保持其形 状;③ 、烘筒温度95°C-105°C,回潮率在8.5%-9.5%,牵伸控制DN1/DN2 1.0100/1.0020-1.0100/1.0010,上蜡量0. 1%-0. 3%,干区张力2700士500N,同 时在浆纱过程中注意车速不宜过快,控制在30-45m/min;实施例二配料棉麻混纺50/50 50s纱,总经根数7200的经纱,其制备方法同实施 例一。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上浆后纱线的上浆率达到8±0.5%,浆纱毛羽贴伏情况 较好,落物比传统浆纱减少15%-26%,浆纱耐磨牢度提高,织机效率92. 3%以上, 提高了产品的生产价值。权利要求1、一种棉麻混纺纱上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数如50s,织物总经根数7664根,上浆时适当提高浆液的粘度,浆槽粘度8.5-9.5s,增加压浆棍压力,前压浆棍压力6.0-8.5KN,后压浆棍压力7.5-22KN,在保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着重被覆,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贴服,为得到此目的需要使用湿分绞,使纱线在进入烘干区前毛羽处于贴服状态,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持和控制能力,保持其形状,退绕张力320-450N,纱线在进入浆槽时尽量松弛,同时在浆纱过程中注意车速不宜过快控制在30-45m/min,采用双浆槽、双浸双压降低浆纱在浆槽的覆盖系数,控制浸浆深度在20cm左右,浆槽的温度95±3℃,提高浆液的浸透能力,关键在于浸浆张力的控制,张力太大使纱线的上浆渗透困难,太低纱线产生扭结,控制在300N左右较合适。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以下步骤①、退绕张力 320-450N,同时确保浆纱机停车时制动可靠,尽量縮短整经轴上经纱的退绕 距离,即经轴靠前排列②、上浆时适当提高浆液的粘度,浆槽粘度8. 5-9. 5s, 增加压浆棍压力,前压浆棍压力6. 0-8. 5KN,后压浆棍压力7. 5-22KN,在保 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着重被覆,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贴服,为达到此目的使 用湿分绞,使纱线在进入烘干区前毛羽处于贴服状态,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 持和控制能力,保持其形状③、烘筒温度95°C-105°C,回潮率在8. 5%_9. 5%, 牵伸控制DN1/DN2 1. 0100/1. 0020-1. 0100/1. 0010,上蜡量0. 1%-0. 3%,干 区张力2700土500N,同时在浆纱过程中注意车速不宜过快,控制在 30—45m/min。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棉麻混纺纱上浆的全新理念及其方法,上浆时提高浆液的粘度,在保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着重被覆,使用湿分绞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贴服,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持和控制能力,采用双浆槽、双浸双压降低浆纱在浆槽的覆盖系数,提高了纱线在布机上的织造效率,上浆过程中浆纱断头现象较少,浆纱落物达到要求,上浆后纱线的上浆率达到8±0.5%,浆纱毛羽贴伏情况较好,落物比传统浆纱减少15%-26%,浆纱耐磨牢度提高,织机效率92.3%以上,提高了产品的生产价值。文档编号D06B3/00GK101177853SQ20071019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棉麻混纺纱上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支数如50s,织物总经根数7664根,上浆时适当提高浆液的粘度,浆槽粘度8.5-9.5s,增加压浆棍压力,前压浆棍压力6.0-8.5KN,后压浆棍压力7.5-22KN,在保证一定渗透的前提下着重被覆,使纱线上的毛羽尽量贴服,为得到此目的需要使用湿分绞,使纱线在进入烘干区前毛羽处于贴服状态,增强浆膜对纱线的握持和控制能力,保持其形状,退绕张力320-450N,纱线在进入浆槽时尽量松弛,同时在浆纱过程中注意车速不宜过快控制在30-45m/min,采用双浆槽、双浸双压降低浆纱在浆槽的覆盖系数,控制浸浆深度在20cm左右,浆槽的温度95±3℃,提高浆液的浸透能力,关键在于浸浆张力的控制,张力太大使纱线的上浆渗透困难,太低纱线产生扭结,控制在300N左右较合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远波,
申请(专利权)人:盛虹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