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得锋专利>正文

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5158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12:05
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所述的高架桥至少包括道路一、道路二,两条道路之间形成两条来往方向相反的直行车道,两条往返的直行车道在经过右转之后绕回到直行车道,使得两条直行车道可以避开十字路口;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由于高度间隔可以控制在3米或以内,故此每条道路的弧度可以控制在4°,道路一进口端与道路二进口端的间距、道路三进口端与道路四进口端的间距,均可以控制在200米,甚至是163米以内,而且由于只具有一层3米高的高架桥和一层5米深的地下车道,可以确保整个高架桥的面积可以大幅度缩小,造价的降低,这就意味着城市的改造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

An urban viaduct without red and green

A city viaduct without red and green is provided. The viaduct comprises at least one road and two roads. Two straight lanes with opposite directions are formed between the two roads. After turning right, the two straight lanes return to the straight lane so that the two straight lanes can avoid the intersection.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height interval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can be controlled within 3 meters, so the radian of each road can be controlled at 4 degrees, the distance between one road inlet and two road inlet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ree road inlets and four road inlets can be controlled at 200 meters, or even 163 meters. Within meters, and because there is only one three-meter-high viaduct and a five-meter-deep underground lane, can ensure that the area of the entire viaduct can be substantially reduced, cost reduction, which means that the cost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can be substantially reduc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
本专利技术涉及城市道路系统,尤其涉及无需红绿灯的城市道路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同类设计均存在以下问题:1、占地面积大,高架桥的桥面分为三段上坡段S1、平直段S2和下坡段S3;为了保证高架桥坡度小于4%且具有5米以上桥洞洞高,梁高3米,上坡段S1和下坡段S3的长度都需在200米或以上;设计桥洞下需经过4车道,每道车道3.5米,则单层高架桥的长度至少为420米。同类产品的传统设计至少都设有3层,即第3层相对地面高度至少为24米,从地面至第三层的上坡段和下坡段均为1260米以上,以申请号为201410703370.1的《无红绿灯十字路口》,经测算横向、纵向全桥长均不少2500米;使得系统的占地面积远超过目前城市十字路口所具有的面积,这意味着改造成本将会非常高昂。当然系统本身的造价也因其不可缩小的规模而居高不下。2、当驶错道时,更改路线成本太高,具体表现在于:路程加长或掉头非常困难。3、部份桥墩跨度太大,对应桥段的承载能力非常有限,同时对桥梁的要求就很高,对应的造价成本也大。4、车辆合流容易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需红绿灯的占地面积小、不超过两层高架桥道路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所述的高架桥至少包括道路一、道路二,两条道路之间形成两条来往方向相反的直行车道,两条往返的直行车道在经过右转之后绕回到直行车道,使得两条直行车道可以避开十字路口。所述直行车道的转弯点设置于垂直方向所设置高架桥上坡之前的路段或下坡之后的路段。所述直行车道的转弯点设置于垂直方向所设置高架桥上的上坡段或下坡段。所述的高架桥包括道路一、道路二、道路三和道路四;所述所述道路一、道路二、道路三和道路四上均设置有出车道和返车道,且每条道路上的出车道上设置有出直行车道、出左转车道和出右转车道,每条道路上的返车道上设置有返直行车道、返左转车道和返右转车道。所述道路一和道路二上出车道的直行车道向右边延伸经过转弯后延伸至与道路二、道路一的返车道并列,形成道路二、道路一的返直行车道,且道路一、道路二的出直行车道的转弯处分别位于道路四、道路三的上方,形成第一高架桥。所述道路一、道路二的出直行车道上的转弯处与道路四、道路三的间距≤3米。所述道路一和道路二的出左转车道延伸至道路一和道路二的交叉点后均向左下方向延伸后与道路三、道路四并列,且分别与道路三、道路四的返左转车道连接,且道路一、道路二的出左转车道向左下方向的延伸段分别位于道路四、道路三的下方,形成地下车道。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由于高度间隔可以控制在3米或以内,故此每条道路的弧度可以控制在4°,道路一进口端与道路二进口端的间距、道路三进口端与道路四进口端的间距,均可以控制在200米,甚至是163米以内,而且由于只具有一层3米高的高架桥和一层5米深的地下车道,可以确保整个高架桥的面积可以大幅度缩小,造价的降低,这就意味着城市的改造成本可以大幅度降低。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底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爆炸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边”、“右边”、“左下”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地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道路一”、“道路二”、“道路三”、“道路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实施例1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所述的高架桥包括有道路一1、道路二2、道路三3和道路四4,所述的道路一1和道路二2相对,道路三3和道路四4相对,道路三3设置在道路一1的左边,道路四4设置在道路一1的右边;所述道路一1、道路二2、道路三3和道路四4上均设置有出车道5和返车道6,且每条道路上的出车道5上设置有出直行车道50、出左转车道51和出右转车道52,每条道路上的返车道6上设置有返直行车道60、返左转车道61和返右转车道62。具体的,所述道路一1和道路二2上出车道的直行车道50向右边延伸经过转弯后延伸至与道路二2、道路一1的返车道6并列,形成道路二2、道路一1的返直行车道60,且道路一1、道路二2的出直行车道50的转弯处500分别位于道路四4、道路三3的上方,形成第一高架桥7。更具体的,所述道路一1、道路二2的出直行车道50上的转弯处500与道路四4、道路三3的间距≤3米。更具体的,所述道路一1和道路二2的出左转车道51延伸至道路一1和道路二2的交叉点后均向左下方向延伸后与道路三3、道路四4并列,且分别与道路三3、道路四4的返左转车道61连接,且道路一1、道路二2的出左转车道51向左下方向的延伸段分别位于道路四4、道路三3的下方,形成地下车道511。更具体的,所述道路1一和道路二2的出左转车道51的延伸段道路四4、道路三3的间距≤5米。更具体的,所述道路一1和道路二2的出右转车道52延伸至道路三3和道路四4的交叉点后均向右边延伸,直至与道路四4、道路三3并列,并分别与道路四4、道路三3的返右转车道62连接。具体的,所述道路三3、道路四4的出直行车道50均水平向前延伸至与对面道路并列,形成道路三3、道路四4的返直行车道60。更具体的,所述道路三3、道路四4的出左转车道51向对面车道延伸经过转弯后分别与道路二2、道路一1的返左转车道61连接,且道路三3、道路四4的出左转车道51的转弯处510分别位于道路四4、道路三3的上方,形成第二高架桥8,第二高架桥8与第一高架桥7的高度一致。优选地,所述第二高架桥8设置在第一高架桥7的内环。更具体的,所述道路三3、道路四4的出右转车道52延伸至道路一1和道路二2的交叉点后均向右边延伸,直至与道路一1、道路二2并列,并分别与道路一1、道路二2的返右车道62连接。另外,道路一1、道路二2、道路三3和道路四4均为具有弧度的道路,道路一1、道路二2、道路三3和道路四4均向上延伸至与各高架桥7、8接合,而由于高架桥7、8高度为3米或以内,故此道路一、道路二、道路三和道路四的弧度可以控制在4°,道路一、道路二、道路三和道路四的直行长度可以控制在200米以内。优选地,所述道路三3和道路四4的出左转车道51、出右转车道52、返左转车道61、返右转车道62具有弧度,而出直行车道50和返直行车道60无水平延伸至对面道路的车道,即无弧度。优选地,所述每条道路上的返直行车道60、返左转车道61、返右转车道62、出左转车道51、出直行车道50、出右转车道52按从左到右的方向依次排列。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架桥至少包括道路一、道路二,两条道路之间形成两条来往方向相反的直行车道,两条往返的直行车道在经过右转之后绕回到直行车道,使得两条直行车道可以避开十字路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03 CN 20171006344581.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架桥至少包括道路一、道路二,两条道路之间形成两条来往方向相反的直行车道,两条往返的直行车道在经过右转之后绕回到直行车道,使得两条直行车道可以避开十字路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车道的转弯点设置于垂直方向所设置高架桥上坡之前的路段或下坡之后的路段。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车道的转弯点设置于垂直方向所设置高架桥上的上坡段或下坡段。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红绿城市高架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架桥包括道路一、道路二、道路三和道路四;所述所述道路一、道路二、道路三和道路四上均设置有出车道和返车道,且每条道路上的出车道上设置有出直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得锋
申请(专利权)人:黄得锋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