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胃胀气的药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404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1 07: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治疗胃胀气的药物,是指一种膏方制剂,该膏方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成:鳢肠45~70份、益母草15~55份、李核仁8~20份、麦苗5~12份。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得的膏方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胀的功效,可有效的缓解胃胀气,达到根治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治疗胃胀气的药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胃胀气的药物,属于中药领域。
技术介绍
胃胀气是指当胃、十二指肠存在炎症、反流、肿瘤时,使胃的排空延缓,食物不断对胃壁产生压力;同时,食物在胃内过度发酵后产生大量气体,使胃内压力增高,从而出现上腹部的饱胀,即胃胀气。胃胀气通常表现为胃脘撑胀,同时伴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上腹部不适、烧心、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有些患者还有便秘腹泻交替、发热等症状。长期胃胀气有多种危害。肠腔内食物残渣被细菌分解产生的毒素易被机体吸收,从而加重病情。腹腔胀气还容易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还会增加食道癌的发生几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简便、疗效显著的治疗胃胀气的药物。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治疗胃胀气的药物,该药物由下述方法制备:1)按重量份数称取鳢肠45~70份、益母草15~55份、李核仁8~20份、麦苗5~12份;2)取新鲜的李核仁和麦苗用榨浆机榨汁,静置沉淀后,用300目滤布过滤;3)将鳢肠和益母草原料超微粉碎,放入砂锅中,加水高过药面15cm,浸泡24小时;4)用火煎煮浸泡后的原料药,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煮1小时;5)用300目滤布过滤出药汁,继续用文火进行浓缩,并不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加入李核仁汁和麦苗汁,继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收膏完成。优选的是步骤1)中鳢肠、益母草、李核仁、麦苗的重量份数为50份、26份、16份、8份。所述步骤3)中鳢肠和益母草用超微粉碎机粉碎成300~600目细粉。所述步骤5)中当药液成膏稠状时,加入李核仁汁和麦苗汁,搅拌,浓缩药液成膏稠状。鳢肠是菊科鳢肠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味甘、酸,性凉,入肝肾二经,无毒,有收敛、凉血、止血、消肿、补肝肾之功效。益母草为唇形科益母草属植物,其干燥地上部分为常用中药,味辛、苦,性凉,具有活血、祛淤、调经、消水,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等作用。李核仁为蔷薇科李属植物李的种子,味苦,性平,归肝、大肠经,具有祛瘀,利水,润肠之功效,常用于血瘀疼痛、跌打损伤、水肿、脚气、肠燥便秘等病症。麦苗为粮食作物小麦的嫩苗,具有消酒毒,解时疾狂热,退胸膈热,利小肠的作用。用途与用法:治疗胃胀气。口服,每次5g,用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该膏方应用时,具有健脾和胃、行气消胀的功效,可有效的缓解胃胀气,达到根治的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内容更加便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不仅限于此。实施例11)按重量份数称取鳢肠45份、益母草30份、李核仁15份、麦苗10份;2)取新鲜的李核仁和麦苗用榨浆机榨汁,静置沉淀后,用300目滤布过滤;3)将鳢肠和益母草原料用超微粉碎机粉碎成300目细粉,放入砂锅中,加水高过药面15cm,浸泡24小时;4)用火煎煮浸泡后的原料药,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煮1小时;5)用300目滤布过滤出药汁,继续用文火进行浓缩,并不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加入李核仁汁和麦苗汁,继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收膏完成。实施例21)按重量份数称取鳢肠50份、益母草26份、李核仁16份、麦苗8份;2)取新鲜的李核仁和麦苗用榨浆机榨汁,静置沉淀后,用300目滤布过滤;3)将鳢肠和益母草原料用超微粉碎机粉碎成500目细粉,放入砂锅中,加水高过药面15cm,浸泡24小时;4)用火煎煮浸泡后的原料药,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煮1小时;5)用300目滤布过滤出药汁,继续用文火进行浓缩,并不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加入李核仁汁和麦苗汁,继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收膏完成。实施例31)按重量份数称取鳢肠66份、益母草20份、李核仁8份、麦苗6份;2)取新鲜的李核仁和麦苗用榨浆机榨汁,静置沉淀后,用300目滤布过滤;3)将鳢肠和益母草原料用超微粉碎机粉碎成600目细粉,放入砂锅中,加水高过药面15cm,浸泡24小时;4)用火煎煮浸泡后的原料药,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煮1小时;5)用300目滤布过滤出药汁,继续用文火进行浓缩,并不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加入李核仁汁和麦苗汁,继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收膏完成。应用例1患者男,33岁,饭后胃胀,反复发作1年有余,胃脘疼痛,遇寒凉病情加重,服用本专利技术制备的中药膏方,每次5g,每日3次,服用20天后,症状减轻,服用50天后,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恢复正常。应用例2患者女,55岁,患胃气胀3年,饭后胃脘部饱胀,有灼热感,消化不良,遇寒凉引起胃胀痛,服用本专利技术制备的中药膏方,每次5g,每日3次,服用20天后,症状减轻,服用60天后,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恢复正常。应用例3患者男,26岁,饭后胃胀,发作已3月,泛酸,食欲不振,服用本专利技术制备的中药膏方,每次5g,每日3次,服用30天后,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恢复正常。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专利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专利技术的涵盖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胃胀气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由下述方法制备:1)按重量份数称取鳢肠45~70份、益母草15~55份、李核仁8~20份、麦苗5~12份;2)取新鲜的李核仁和麦苗用榨浆机榨汁,静置沉淀后,用300目滤布过滤;3)将鳢肠和益母草原料超微粉碎,放入砂锅中,加水高过药面15 cm,浸泡24小时;4)用火煎煮浸泡后的原料药,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煮1小时;5)用300目滤布过滤出药汁,继续用文火进行浓缩,并不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加入李核仁汁和麦苗汁,继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收膏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治疗胃胀气的药物,其特征在于,该药物由下述方法制备:1)按重量份数称取鳢肠45~70份、益母草15~55份、李核仁8~20份、麦苗5~12份;2)取新鲜的李核仁和麦苗用榨浆机榨汁,静置沉淀后,用300目滤布过滤;3)将鳢肠和益母草原料超微粉碎,放入砂锅中,加水高过药面15cm,浸泡24小时;4)用火煎煮浸泡后的原料药,先武火煮沸,再文火煮1小时;5)用300目滤布过滤出药汁,继续用文火进行浓缩,并不断搅拌,当药液成膏稠状时,加入李核仁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珊珊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桂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