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入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63571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芯入壳装置,用于将多个电芯模块自动装入壳体中,包括平台、第一基准部、第二基准部和夹紧结构,第一基准部和第二基准部相对安装在平台上,夹紧结构安装在平台上,且位于第一基准部与第二基准部之间,夹紧结构包括两相对安装的夹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芯入壳装置,铝壳送入并紧贴第一基准部,夹紧结构将铝壳夹紧,铝壳上部开口被掰开后依次放入多个电芯模块并依次推顶到位,全程自动化操作,提高多个电芯模块依次入壳的质量与效率,提高生产安全性,并降低人力成本和工作强度。

An electric core entry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lectric core entry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loading a plurality of core modules into a shell, including a platform, a first reference part, a second reference part and a clamping structure. The first reference part and the second reference part are relatively installed on the platform. The clamping structure is installed on the platform and is located at the first base and the second base. The clamping structure comprises two relatively clamped blocks. The electric core entry device of the utility model is sent in and tightly attached to the first reference part. The clamping structure is clamping the aluminum shell.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upper part of the aluminum shell is broken open, a plurality of electric core modules are put in order in order to push the top in place in turn, and the whole process is automatically operat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multiple core modules in order to enter the shell in turn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safety. And reduce manpower cost and work intens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芯入壳装置
本技术属于光伏电池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将电芯抓取入壳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过程中,最后要将电芯模块装壳,这就涉及到如何把多个电芯模块依次放入壳体中的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人工将多个电芯模块依次放入其中,生产效率和节奏低下,装壳质量差,而且工人劳动强度大。因此,需要寻求一种自动高效的电芯入壳装置和电芯入壳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自动高效的电芯入壳装置和电芯入壳方法。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入壳装置,用于将多个电芯模块自动装入壳体中,所述电芯入壳装置包括平台、第一基准部、第二基准部和夹紧结构,所述第一基准部和所述第二基准部相对安装在所述平台上,所述夹紧结构安装在所述平台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基准部与所述第二基准部之间,所述夹紧结构包括两相对安装的夹块。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平台移动设置于输送线上。通过平台移动设置于输送线上的设计,避免了平台在获取壳体和进行入壳动作时因为工位不同而需要搬运动作。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基准部上设置有推拉结构,所述推拉结构具有向所述第二基准部移动的推拉头。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基准部上设置有张开结构,所述张开结构包括有两个相离和相向移动的伸缩块。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基准部上还安装有推顶结构,所述张开结构连接所述推顶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基准部上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入板。通过导入板的设置,避免了电芯与壳体之间发生硬性摩擦,从而避免了电芯往外表面刮伤受损。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导入板连接送入结构,所述送入结构安装在所述第一基准部上。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基准部下部设置有滑块,所述平台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配合。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每个夹紧结构中的至少一个夹块具有两个以上安装位置,以使同组夹紧结构的两个夹块之间距离能够调整。通过可以调节间距的夹紧结构的设置,使得夹紧结构能够适应多种规格的壳体,进而增加了电芯入壳装置的兼容性。根据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电芯入壳装置还包括有勾拉结构,所述勾拉结构一端固定,一端设置有能够伸缩的勾头。通过勾拉结构的设置,使得壳体能够更好的贴紧第一基准部。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电芯入壳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电芯入壳装置和电芯入壳方法,铝壳送入并紧贴平台上的第一基准部,位于第一基准部与第二基准部之间的夹紧结构将铝壳夹紧,铝壳上部开口被掰开后依次放入多个电芯模块并依次推顶到位,全程自动化操作,提高多个电芯模块依次入壳的质量与效率,提高生产安全性,并降低人力成本和工作强度,具有很高的经济性,极为适合在业界推广使用。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一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横移结构和第一基准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第一基准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张开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夹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勾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第二基准部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平台;11、第一滑块;12、定位结构;121、定位气缸;2、横移结构;21、滑轨;22、滑块;23、丝杠螺母副;24、电机;25、联轴器;3、第一基准部;31、安装底板;32、推拉结构;321、垫块;322、第二滑块;323、第二滑轨;324、连接块;325、第一气缸;326、推拉头;33、送入结构;331、连接架;332、安装板;333、第四气缸;34、导入板;341、第五气缸;342、安装臂;35、推顶结构;351、安装底座;352、第二气缸;36、张开结构;361、连接板;362、第三滑轨;363、第三滑块;364、伸缩块;365、第三气缸;4、支承架;41、第一底板;42、第一立柱;43、支承板;5、夹紧结构;51、第二底板;52、第二立柱;53、调整板;531、调整孔;54、夹块;6、勾拉结构;61、安装座;62、勾拉气缸;63、勾头;7、第二基准部;71、第三底板;72、第三立柱;721、槽口;73、肋板;8、产品;81、铝壳;82、端板;83、电芯模块。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在对本技术的不同示例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技术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技术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顶部”、“底部”、“前部”、“后部”、“侧部”等来描述本技术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技术的范围内。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电芯入壳装置,用于将多个电芯模块83自动装入壳体中,电芯入壳装置包括平台1、第一基准部3、第二基准部7和夹紧结构5,第一基准部3和第二基准部7相对安装在平台1上,夹紧结构5安装在平台1上,且位于第一基准部3与第二基准部7之间,夹紧结构5包括两相对安装的夹块54。该实施例中,平台1为一矩形平板,平台1移动设置于输送线上,平台1下表面成对安装有第一滑块11,第一滑块11的数量可视具体需求而定,平台1下表面安装的第一滑块11与输送线上设置的第一滑轨滑动配合,从而实现平台1与输送线之间相可对滑动,输送线图中未示出;平台1上还安装有定位结构12,定位结构12包括两定位气缸121,当平台1在第一滑块11与输送线上第一滑轨的配合下滑动至输送线的预定位置时,定位结构12的定位气缸121的活塞杆伸出将平台1相对于输送线的位置固定。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电芯入壳装置的横移结构和第一基准部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中,电芯入壳装置还包括有横移结构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入壳装置,用于将多个电芯模块自动装入壳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入壳装置包括平台、第一基准部、第二基准部和夹紧结构,所述第一基准部和所述第二基准部相对安装在所述平台上,所述夹紧结构安装在所述平台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基准部与所述第二基准部之间,所述夹紧结构包括两相对安装的夹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入壳装置,用于将多个电芯模块自动装入壳体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入壳装置包括平台、第一基准部、第二基准部和夹紧结构,所述第一基准部和所述第二基准部相对安装在所述平台上,所述夹紧结构安装在所述平台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基准部与所述第二基准部之间,所述夹紧结构包括两相对安装的夹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移动设置于输送线上。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准部上设置有推拉结构,所述推拉结构具有向所述第二基准部移动的推拉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准部上设置有张开结构,所述张开结构包括有两个相离和相向移动的伸缩块。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入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烜徐红帅陈宗贤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奥特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