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的二级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632969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8 0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垃圾焚烧锅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的二级分离装置,包括筒身,所述筒身包括直筒以及固定在直筒下方的锥筒,直筒内设有分离风道,分离风道分别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与锥筒相连,直筒外侧设有斜切风道,斜切风道与直筒外侧相切且与进风口相连,斜切风道上开有风口,筒身内还设有中心筒,中心筒外侧与斜切风道内侧壁相接,中心筒下端与锥筒相连,中心筒顶端开有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分离装置内设有分离风道,能够将进入的烟气与上升的烟气进行区域区分,防止两者因为部分相冲,导致气流紊乱,影响烟气中颗粒的离心甩出效果,或是使上升排出的烟气中夹带颗粒,降低装置的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的二级分离装置
本技术属于垃圾焚烧锅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的二级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循环流化床锅炉垃圾焚烧锅炉如果不设置二次分离装置,烟气从飞灰最终进入除尘器,经除尘器分离出来的灰需作为危废处理。特别是当燃烧不充分、烟气中含过多的未燃烬物质时,已经分解的二噁英在锅炉尾部300~500℃的温度环境遇到某些触媒物质(主要为重金属,特别是铜等)将会重新成。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分离装置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大量高温高浓度固体物料从气流中分离出来,送回燃烧室,以维持燃烧室的快速流态化状态,保证燃料和脱硫剂在多次循环、反复燃烧和反应后使锅炉达到理想的燃烧效率和脱硫效率。公开号为CN202675272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循环流化床高温分离装置,包括矩形斜切入口、直筒段、锥筒段、斜切面和中心筒,矩形斜切入口和直筒段连接,锥筒段在直筒段下面,斜切面和矩形斜切入口相连,中心筒在直筒段内;所述的斜切面和水平面的夹角为5-20度。该装置能够对高温烟气进行气质分离,减少有害物质的排出。但该装置的缺点是,在烟气到达锥筒段的端点前返转向上直至中心筒排出的过程中,向上运动的烟气会在直筒段中与刚从斜切面进入的烟气部分相冲,导致气流紊乱,影响烟气中颗粒的离心甩出效果,或是使上升排出的烟气中夹带颗粒,从而降低装置的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的二级分离装置。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的二级分离装置,包括筒身,所述筒身包括直筒以及固定在直筒下方的锥筒,其特征在于:直筒内设有分离风道,分离风道分别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与锥筒相连;直筒外侧设有斜切风道,所述斜切风道与直筒外侧相切且与进风口相连,斜切风道上开有风口;筒身内还设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外侧与斜切风道内侧壁相接,中心筒下端与锥筒相连,中心筒顶端开有出口。进一步的,所述分离风道呈螺旋状且由上至下固定在直筒内壁上。进一步的,所述的斜切风道和水平面的夹角为20-30度。进一步的,所述分离风道和斜切风道的内壁上均覆有耐火浇注料,所涂覆的耐火浇注料,能够延长斜切风口以及斜切风道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分离装置内设有分离风道,能够将进入的烟气与上升的烟气进行区域区分,防止两者因为部分相冲,导致气流紊乱,影响烟气中颗粒的离心甩出效果,或是使上升排出的烟气中夹带颗粒,降低装置的分离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俯视图。图4为图1的a-a剖视图。图5为图3的b-b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筒身1,筒身1包括直筒2以及固定在直筒2下方的锥筒3,锥筒3下方设有分离口31,分离口31与收集装置相连。直筒2内设有一与直筒2同轴心的风道壁21,风道壁21与直筒2之间形成分离风道22。分离风道22下方设有出风口23,出风口23与锥筒3相连。直筒2外侧设有斜切风道24,斜切风道24与直筒2外侧相切且与直筒2固定,斜切风道24一端与分离风道22相连,斜切风道24上还开有风口25。筒身1内还设有中心筒4,中心筒4外侧与风道壁21相接,中心筒4下端与锥筒3相连,中心筒4顶端开有位于直筒2上的出口41。含灰烟气通过风口25沿着斜切风道24进入分离装置,烟气沿着分离风道22旋转向下直至从出风口23进入锥筒3。烟气在足够长的锥筒3内运动直至锥筒3的下端,此时不受外力的烟气开始向上运动直至从中心筒4上的出口41离开分离装置。该实施例所采用的斜切风道24和水平面的夹角为20度。在此角度下烟气对分离装置整体的磨损破坏程度较小,分离效果较好。本实施例中,分离风道22和斜切风道24的内壁上均覆有耐火浇注料。烟气刚进入分离装置的时候带有大量热量以及固体颗粒,因此分离风道22和斜切风道24在高温下工作的同时,还会受到不间断的颗粒碰撞,长时间工作后容易磨损甚至是出现变形损坏。因此,分离风道22和斜切风道24的内壁上所涂覆的耐火浇注料,能够延长分离风道22以及斜切风道24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工作流程为:含灰烟气,通过风口25进入分离装置,沿着斜切风道24进入直筒2中;烟气进入直筒2后沿着分离风道22做旋转运动同时向下直至从出风口23离开直筒2进入锥筒3内;烟气进入锥筒3后继续做旋转运动直至外力消失,此时烟气到达锥筒3段的下端,返转向上升起,从锥筒3进入中心筒4,再从出口41离开分离装置。在该过程中,烟气中的颗粒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向直筒以及锥筒的内壁面,减小颗粒流速的同时加上其自身的重力,这些颗粒会被分离出来,从分离口31排出进入收集装置内。斜切面结构对烟气起到很好的导流作用,减缓颗粒对直筒以及锥筒的冲击,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分离效率,减小了装置的磨损。本实施例中设有分离风道22,分离风道22能够将进入的烟气与上升的烟气进行区域区分,防止两者因为部分相冲,导致气流紊乱,影响烟气中颗粒的离心甩出效果,或是使上升排出的烟气中夹带颗粒,降低装置的分离效果。实施例二。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包括筒身1,筒身1包括直筒2以及固定在直筒2下方的锥筒3,锥筒3下方设有分离口31,分离口31与收集装置相连。直筒2内设有分离风道22,分离风道22呈螺旋状且由上至下固定在直筒2内壁上。分离风道22下方设有出风口23,出风口23与锥筒3相连。直筒2外侧设有斜切风道24,斜切风道24与直筒2外侧相切且与直筒2固定,斜切风道24一端与分离风道22相连,斜切风道24上还开有风口25。筒身1内还设有中心筒4,中心筒4外侧与风道壁21相接,中心筒4下端与锥筒3相连,中心筒4顶端开有出口41。含灰烟气通过风口沿着斜切风道24进入分离装置,烟气沿着分离风道22旋转向下直至从出风口23进入锥筒3。烟气在足够长的锥筒3内运动直至锥筒3的下端,此时不受外力的烟气开始向上运动直至从中心筒4上的出口41离开分离装置。该实施例所采用的斜切风道24和水平面的夹角为30度,在此角度下斜切风道24对烟气的分离效果比实施例一更理想,但是烟气对分离装置整体的磨损破坏程度比实施例一更大。本实施例相比实施例一,所设的分离风道22呈螺旋状且由上至下固定在直筒2内壁上,该结构的分离风道22能够控制烟气的流动轨迹,提高烟气在直筒2中的旋转效果,更长时间的离心运动能够更好的分离烟气中的颗粒物。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技术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的二级分离装置,包括筒身,所述筒身包括直筒以及固定在直筒下方的锥筒,其特征在于:直筒内设有分离风道,分离风道分别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与锥筒相连;直筒外侧设有斜切风道,所述斜切风道与直筒外侧相切且与进风口相连,斜切风道上开有风口;筒身内还设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外侧与斜切风道内侧壁相接,中心筒下端与锥筒相连,中心筒顶端开有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流化床锅炉的二级分离装置,包括筒身,所述筒身包括直筒以及固定在直筒下方的锥筒,其特征在于:直筒内设有分离风道,分离风道分别开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与锥筒相连;直筒外侧设有斜切风道,所述斜切风道与直筒外侧相切且与进风口相连,斜切风道上开有风口;筒身内还设有中心筒,所述中心筒外侧与斜切风道内侧壁相接,中心筒下端与锥筒相连,中心筒顶端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红俊吴勇俊余劲刘婧蔡斌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海陆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