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扣具,包含一个本体、一个连结在该本体上的系紧单元及一个固设在该本体上且与该系紧单元链接的牵拉单元。该系紧单元具有两个对称链接在该本体上的第一环件及两个可相对于第一环件产生枢转摆动的第二环件,所述第二环件具有一个连结于该本体的连结端部、一个可相对于连结端部与一个外侧端部调整间隔距离的摆动端部。借此,两条绳带组件绕过第二环件可稳固夹制在该第一环件、第二环件之间。(*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绳带扣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适用于衣物、鞋 类的绳带系紧的扣具。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鞋带扣具包含一个本体1、两个轴设在该本体1上的枢板件2、 一个连结在该本体1与枢板件2上的牵拉单元3及 一个圏绕在该本体1外部且与牵拉单元3链接成一体的固定环圏4。该 本体1具有一个轴枢部101、两个分别设于该轴枢部101外侧的穿孔102、 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穿孔102外側的压制部103,该轴枢部101设有两支 轴杆104。所述枢板件2具有一个枢设在轴杆104上的轴枢端部201、 一个与该轴枢端部201相反i殳置的摆动端部202、两支由该轴枢端部201 沿长方向延伸至摆动端部202的侧杆203及一支衔接在所述侧杆203中 段的定位杆204。如图2所示,当枢板件2轴设在该本体1的轴杆104上,且牵拉单 元3与固定环圏4也组配固定于本体1、枢板件2上时,使用者可将两 条鞋带组件5穿过穿孔102并绕过定位杆204,促使一末端部501自穿 孔102穿出后位于一个定位端部502与压制部103间,再牵拉该鞋带组 件5的末端部501,利用脚部的撑张可使定位端部502保有相当大的张 力,且定位端部502的张力会将末端部501向上压制在该压制部103上, 就可使鞋带组件5达到单向拉动、反向止回的目的。虽然,上述的扣具可达到鞋带组件5系紧的目的,但是因为枢板件 2轴i殳在该本体1的轴杆104上,且定位杆204与压制部103间的间隙 固定,则在进行系紧操作且牵拉末端部501时,会因为间隙过小而难以 将较厚的鞋带单元5顺畅拉出,且也会因为系紧的操作较为困难而会产 生系紧度不足的现象。另外,某些鞋带组件5的厚度较薄,即使可以顺 畅拉出,但是因为间隙过大,也会产生系紧度不足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容易且可确实系紧绳带的扣具。 本技术的扣具,供两条绳带组件系紧定位,并包含一个本体、 一个连结在该本体上的系紧单元、 一个固设在该本体上且与该系紧单元 链接的牵拉单元。该本体具有一条中线,且沿一个垂直于该中线的长方 向延伸。该系紧单元具有两个沿该长方向对称连结在该本体两侧的第一 环件及两个位于所述第一环件一側且相对于第一环件产生摆动的第二 环件,所述第一环件呈环框状,并具有一个连接在该本体上的内侧端部、一个与该内側端部相反i殳置的外側端部及一个介于该内侧端部与该外 側端部间的穿孔,所述第二环件具有一个呈U型且枢接在该本体上的主 体及一个呈杆状且沿长方向在该主体上滑动的摆动端部,所述主体相对 于第一环件产生枢转,摆动端部沿长方向相对于外侧端部调整间隔距 离,摆动端部将穿孔分隔成一个趋近该本体的穿入部及一个趋近于外侧 端部的穿出部,所述绳带组件由下朝上穿入穿入部且绕过"f罢动端部,再 由上而下穿出所述穿出部。该牵拉单元具有一个中间部及两个沿该长方 向延伸且与中间部连结的牵拉部,该中间部固定在该本体上,所述牵拉 部与摆动端部连结。另一种形式的扣具,也包含一个本体、 一个连结在该本体上的系紧 单元及一个固设在该本体上且与该系紧单元链接的牵拉单元。该本体具 有一条中线,且沿一个垂直于该中线的长方向延伸。该系紧单元具有两 个沿该长方向对称连结在该本体两侧的第一环件及两个位于所述第一 环件一侧且相对于第 一环件产生摆动的第二环件,所述第 一环件呈环框 状,并具有一个连4妄在该本体上的内側端部、 一个与该内侧端部相反设 置的外侧端部及一个介于该内侧端部与该外侧端部间的穿孔,所述第二 环件具有一个以钢索弯折呈U型的主体及一个呈圆管状且套设在该主 体上的摆动端部,该主体具有两个连结在该本体上的连结端部,且该摆 动端部与该连结端部相反设置,所述第二环件相对于第一环件产生枢 转,所迷主体产生挠曲,摆动端部沿长方向相对于外側端部调整间隔距 离,摆动端部将穿孔分隔成一个趋近该本体的穿入部及一个趋近于外侧端部的穿出部,所述绳带组件由下朝上穿入穿入部且绕过^f罢动端部,再 由上而下穿出所述穿出部。该牵拉单元具有一个中间部及两个沿该长方 向延伸且与中间部连结的牵拉部,该中间部固定在该本体上,所述牵拉 部与摆动端部连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第二环件的摆动端部可沿长方向 相对于外侧端部调整间隔距离的作用,可在进行系紧搮作时,达到操作 容易的目的,且搡作后可达到较佳的系紧效果。附图说明图l是现有一种鞋带扣具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该种鞋带扣具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第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组合示意图; 图5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说明该扣具安装 在一只鞋子上;图6是沿图4中的直线6-6所取的剖视示意图,说明一个系紧单 元的两个第二环件设置在两个第一环件上方且可使两条绳带组件被第 一环件、第二环件系紧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上述较佳实施例的解除系紧操作图,说明拉动一 个牵拉单元而使绳带组件产生松脱作用;图8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9是本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側视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图5所示,本技术扣具的第一个较佳实施例,可安装 在一只鞋子300上,且可供两条穿设在该鞋子300上且呈绳段状的绳带 组件200达到系紧定位目的,本实施例的绳带組件200是自该鞋子300 的二片鞋带孔片310穿出的鞋带,并具有一个趋近于鞋子300的定位端 部210及一个与该定位端部210相反设置的末端部220。定义该鞋子300 具有一条位于鞋带孔片310间的中线L。该扣具100包含一个本体10、 一个固设在该本体IO上的系紧单元20、 一个固设在该本体IO上且与该 系紧单元20链接的牵拉单元30及一个围绕在该本体10与该牵拉单元 30外部的固定环圏40。除图5中的扣具IOO接近真实比例外,其余各 图将该扣具100的比例放大绘制,以便了解,且以下说明的图4、图6 -图9也相同。虽然以下实施例是以安装于鞋子作应用,但是服饰、背 包、帽子……或其他需利用绳带组件绑繂的物品均为本技术扣具的 可应用的范围。该本体10以金属板片采冲压方式组配而成,并具有一个对应该中 线L且呈板片状的顶板件11、两个由该顶板件11向上沖压成圆弧凸板 状的枢接部12、 一个固设在该顶板件11上的扣钉件13及一个固定在该 顶-f反件11底部的扣环件14。该顶板件11沿一个长方向X延伸,并具有一个第一侧部111及一 个沿该中线L与该第一侧部lll相反设置的第二侧部112、两个设于该 第一侧部111、第二侧部112间的卡孔113及多个设于该第一侧部111、 第二侧部112的固定孔114。该扣钉件13具有一个呈T形的横压部131及三支由该横压部131 向下延伸且焊接在所述固定孔114中的钉脚132。该扣环件14利用两个设于顶部的卡块141嵌入该顶板件11的卡孔 113中再进行焊接,而可稳固地固设在该顶板件11底部(如图6所示)。该系紧单元20具有两个沿该长方向X对称连结在该顶板件11上的 第一环件21、两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环件21 —侧的第二环件22及多个套 设在所述第二环件22上的连结件23。所述第一环件21与该顶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扣具,供两条绳带组件系紧定位,并包含一个本体、一个连结在所述本体上的系紧单元及一个固设在所述本体上且与所述系紧单元链接的牵拉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具有一条中线,且沿一个垂直于所述中线的长方向延伸; 所述系紧单元,具有两个沿所述长方向对称连结在所述本体两侧的第一环件及两个位于所述第一环件一侧且相对于第一环件产生摆动的第二环件,所述第一环件呈环框状,并具有一个连接在所述本体上的内侧端部、一个与所述内侧端部相反设置的外侧端部及一个介于所述内侧端部与所述外侧端部间的穿孔,所述第二环件具有一个呈U型且枢接在所述本体上的主体及一个呈杆状且沿长方向在所述主体上滑动的摆动端部,所述主体相对于第一环件产生枢转,摆动端部沿长方向相对于外侧端部调整间隔距离,摆动端部将穿孔分隔成一个趋近所述本体的穿入部及一个趋近于外侧端部的穿出部,所述绳带组件由下朝上穿入穿入部且绕过摆动端部,再由上而下穿出所述穿出部; 所述牵拉单元,具有一个中间部及两个沿所述长方向延伸且与中间部连结的牵拉部,所述中间部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牵拉部与摆动端部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坤钟,
申请(专利权)人:刘坤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