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权伍英专利>正文

缝纫用旋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3013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缝纫用旋梭,包括梭床、铜圈前板、后板,梭架及大梭皮;梭床包括:梭床本体,其上设有勾线头;勾线头内侧具有第一滑槽;铜圈,可拆卸地安装在梭床本体上;铜圈内侧具有第二滑槽,该滑槽与第一滑槽构成与梭架匹配的环形滑槽。最容易产生磨损的梭床部分为单独的铜圈结构,与梭床本体之间采取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由于铜是不吸收摩擦力的,可以最低限度的供应油。无论是用于高速缝纫机还是低速缝纫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旋梭能使用相当于现有旋梭两倍以上的时间。由于主要磨损部分为铜圈结构与梭架上的导轨,更换时拆下铜圈更换即可。且在整个旋梭的使用周期中,需要更换易磨损部位的次数也可以大为减少。(*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缝纫用旋梭,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增加梭床和梭 架之间相互磨损部分使用寿命的缝纫用旋梭。
技术介绍
现有的工业用缝纫机旋梭是固定着的梭架和旋转的梭床体两种组合后,普遍旋转速度是一分钟1600-1800次旋转,为了磨擦部位的磨损和因旋 转所产生的热量最小化,通常必须用润滑油。但在使用润滑油的情况下,使 用时间普遍是工业用缝纫机上使用的旋梭是大约600小时左右,工业用低 速缝纫机上使用的旋梭是大约800小时左右就普遍更换。常规梭子的结构如图l所示,梭床iio'中心具有一个轴孔iir,通过锁 紧螺栓与转轴112,连接。梭架120,可安装在梭床IIO,内。梭架120,的主体 121'的外表面设有凸缘122'。接线柱125'从梭架120'的内侧中心伸出到开口 侧。梭床IIO,的内侧具有一滑槽113,,这样形成于梭架120,主体121'的外表面的 凸缘122'可与滑槽113,接合。由于滑槽113'与凸缘122'的接合,梭架120' 与梭床110'可连接在一起,而不会滑离梭床110'。当梭架120,的凸缘122'与梭床IIO,的滑槽113'接合时,梭架120'在梭床 IIO,内旋转。绕着底线的梭芯装在梭架120,的接线柱125,上以提供底线。梭 床110'—体连有勾线头114',并具有月圈115'和大梭皮116',用于在缝纫过 程中改变面线和底线的方向及位置。上述结构的梭子是消耗性的,需要定期更换。梭架120'在梭床110内旋 转,由于梭床IIO,和梭架120'做成一个整体,梭床110'的滑槽113'与梭架 120,的凸缘122'为表面接触,旋转过程中产生摩擦力会导致磨损。因此,使 用一段时间后,滑槽113,与凸缘122,之间会形成间隙,从而使得梭子振动, 最终导致缝紉质量差。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就必须要周期性地更换梭子。然而,在通常的缝纫设备梭子中,梭床110'的滑槽113'与梭床110'为一体结构,梭架120'的凸缘122'与梭架120'也是一体结构。因此,当要替换磨 损的梭子时,由于磨损部分不能单独替换,必须要将整个旋梭替换。这就使 得整个梭子的使用寿命降低,不具有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缝纫用旋梭,尽可能减少梭床 和梭架之间相互磨损的影响,且可以单独替换磨损部分,最大限度地提高整 个梭子的使用寿命。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缝纫用旋梭,包括梭床、铜圈前板,铜圈后板,梭架以及大梭皮; 所述梭床包括梭床本体,其上设有勾线头;勾线头内侧具有滑槽;铜圈, 可拆卸地安装在梭床本体上;铜圈内侧具有滑槽,铜圈内侧的滑槽与勾线头 内侧的滑槽构成了梭床上与梭架匹配的环形滑槽。采用本技术的上述结构的旋梭,最容易产生磨损的梭床部分为单独 的铜圈结构和梭架上的导轨,与梭床本体之间采取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由于 铜是不吸收摩擦力的,这就可以最低限度的供应油。无论是用于高速缝纫机 还是低速缝纫机,本技术的旋梭能使用相当于现有旋梭两倍以上的时间, 这已经经过长期试验得到了证明。由于主要磨损部分为铜圈,更换时仅需拆 下铜圏更换即可。这样,整个旋梭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运行成本大为降低, 且在整个旋梭的使用周期中,需要更换易磨损部位的次数也可以大为减少。所述锎圈前板安装在铜圈外侧,铜圈前板和铜圈可拆卸地安装在梭床本 体外側。镧圏前板和铜圈后板是把铜圈固定在梭床上的作用。铜圈前板上开孔,向内贯穿铜圈。铜圈后板上开孔,向内贯穿铜圈。所述孔为斜向孔。所述孔为沿梭床旋转的反方向倾斜45度角打入的孔。梭床旋转时产生 的空气通过孔传到梭架上的导轨小槽上,梭架导轨上的小槽是象吸尘器一样 吸收空气,所以磨擦热量达到了最小化,这样的旋梭可以不供应润滑油。勾线头可拆卸地安装在梭床本体上。如有磨损时,可拆卸替换新的勾线头。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缝紉用梭子的立体结构图;图2为本技术的缝纫用旋梭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缝纫用旋梭的梭床组装后的立体结构图;图4为本技术的用油型旋梭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冷却式旋梭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在图5中的梭床上斜向打孔的示意图;图7为采用可拆卸式勾线头的梭床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倒2至图7,给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予以详细描 述,使能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功能、特点。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用于缝纫机的旋梭,包括一个梭床l和一个 梭架2。梭床1包括梭床本体10,梭床本体10上一体设有一勾线头11。该 勾线头11与梭床本体10之间也可以设置为可拆卸连接,如图7所示,即勾 线头11上设蠊钉孔119,梭床本体10上设对应的螺钉孔109,勾线头ll与 梭床本体IO紧配合后,再通过紧固件将勾线头11的外表面贴附固定在梭床 本体10的内表面上。勾线头11内侧具有滑槽111。 一铜圈12上设有螺钉 孔,通过紧固件,可以将铜圈12的下部内表面贴附固定在梭床本体10的外 表面上,铜圈12的上部则突出于梭床本体10之上。铜圈12内侧具有滑槽 121,铜圈12内侧的滑槽121与勾线头11内侧的滑槽111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环形滑槽。梭架2上的导轨21可与环形滑槽接合。由于环形滑槽与导轨21 的接合,梭架2与梭床本体10可连接在一起,而不会滑离梭床IO。铜圈12安装到梭床本体10上后,铜圈前板13再安装在铜圈12外侧。 铜圈12上的蠊钉孔也可以设置为与铜圈前板13和铜圈后板14上的螺钉孔位 置对应,这样铜園前板13和铜圈后板14把铜圈12固定在梭床上, 一次就可 以将铜圈12、铜圈前板13、铜圈后板14,大梭皮3安装到梭床本体10上。 安装后的梭床1的结构如图3所示。图4为本技术的用油型旋梭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的标号A表 示的是供油线駱。当旋梭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摩擦力作用,环形滑槽与导 轨21之间会产生磨损而形成间隙。由于易磨损部位采用铜圈12的结构,由于铜是不吸收摩擦力的,这就可以最低限度的供应油,铜圈12部分的结构 也更为耐磨,提高了旋梭易磨损的局部位置的使用寿命。当铜圈12处发生 磨损的情况,也只需要拆卸更换铜圈12即可,进一步确保了旋梭整体使用 寿命的提髙,这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磨损部分不能单独替换,必须要将整个 梭床和梭架进行替换比较,整个旋梭的使用寿命提高了,运行成本大为降 低。同时本技术的结构也非常简单,组装拆卸方便。图5为本技术的冷却式旋梭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在图5中的梭床上斜向打孔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不供油的状态下,本技术的 旋梭也可以改进为冷却式旋梭。该旋梭与图4中的旋梭的区别在于,铜圈前 板13上开孔122,向内贯穿铜圈12,铜圈后板14上也开孔122,同样向内 贯穿铜圈12,孔122的数量可以控制在三至五个。梭床1的旋转空气B通过 孔122传到梭架2上的导轨21上的小槽22上,因吸收空气,磨擦热量达到 了最小化,这样的旋梭就可以不供应润滑油了。孔122为斜向孔,如图6所示,是沿梭床1旋转方向C的反方向倾斜45 度角打入的孔。梭床旋转时产生的空气通过孔传到梭架上的导轨小槽22 (参 阅图2)上,梭架导轨上的小槽22是象吸尘器一样吸收空气,所以磨擦热量达到了最小化,这样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缝纫用旋梭,包括梭床、铜圈前板,铜圈后板,梭架以及大梭皮;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床包括:    梭床本体,其上设有勾线头;勾线头内侧具有第一滑槽;    铜圈,可拆卸地安装在梭床本体上;铜圈内侧具有第二滑槽,该滑槽与第一滑槽构成与梭架匹配的环形滑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蒂夫张
申请(专利权)人:权伍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