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交换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0949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交换机组,包括同心且水平设置的四个套管,四个套管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层套管(111)、次内层套管(112)、次外层套管(113)和外层套管(114);两端封闭的进液流道(2);两端封闭的出液流道(3);两端封闭的主热力流道(411),由所述内层套管(111)的内通道构成;两端封闭的次热力流道(412),设于次内层套管(112)的外壁与次外层套管(113)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次热力流道(412)连通;热力发动机(5),其热力输出端伸入于主热力流道(411)的入口端中且与之连通,以使热力发动机(5)生成的热力传递进所述主热力流道(411)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能耗低,热传递效率高。

A heat exchanger uni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heat exchange unit, including four casing with concentric and horizontally set, four casing from inside to outer casing (111), subinner casing (112), sub outer casing (113) and outer casing (114), closed inlet conduit (2) at both ends, closed out liquid channel (3) at both ends, and closed main thermodynamic flow at both ends. The channel (411) is composed of an inner channel of the inner casing (111); a subthermal channel (412) closed at both ends, between the outer wall of the inner casing (112)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secondary casing (113), and connected with the subthermal channel (412); the thermodynamic engine (5), whose thermal output end is extended into the entrance of the main heat channel (411) and The heat generated by the thermal engine (5) is transferred into the main thermal runner (411).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交换机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机组。
技术介绍
现有的热交换机组,一般采用的是燃煤锅炉,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能耗高,热传递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热交换机组,能耗低,热传递效率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热交换机组,包括同心且水平设置的四个套管,四个套管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层套管、次内层套管、次外层套管和外层套管;两端封闭的进液流道,形成在次外层套管的外壁与外层套管的内壁之间,且其配置有相应的进液口;两端封闭的出液流道,形成在内层套管的外壁与次内层套管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且其配置有相应的出液口;两端封闭的主热力流道,由所述内层套管的内通道构成;两端封闭的次热力流道,设于次内层套管的外壁与次外层套管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次热力流道连通;热力发动机,其热力输出端伸入于主热力流道的入口端中且与之连通,以使热力发动机生成的热力传递进所述主热力流道中。进一步的,热交换机组还包括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输入端与次热力流道连通,所述余热回收装置的输出端与热力发动机连通,以使流入余热回收装置的热力流回流进热力发动机中。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微分式换热器,微分式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若干根设于壳体的内腔中并相互连通的热交换排管,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与次热力流道连通的热量进口和与热力发动机连通的出口,所述热量进口与任意一所述热交换排管连通。进一步的,每一所述热交换排管的长度沿着四个套管的长度延伸并与壳体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热交换排管呈至上而下间隔分布,相邻所述热交换排管之间形成有助燃风道,所述助燃风道的长度沿着热交换排管的长度方向延伸。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为圆筒状结构体且其截面为圆形,每一所述热交换排管的长度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热交换排管间隔地设于所述壳体中,相邻所述热交换排管之间形成有助燃风道,所述助燃风道的长度沿着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进一步的,所述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送风端与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壳体的内腔靠近热交换排管一端的端部处具有送风区,所述鼓风机的送风端与送风区连通。进一步的,所述壳体的内腔靠近热交换排管另一端的端部处具有助燃风缓冲区,所述助燃风缓冲区通过送风管与热力发动机连通。进一步的,靠近所述热量进口的那一根热交换排管与热量进口连通,远离所述热量进口的那一根热交换排管外接与之连通的排烟通道。进一步的,所述进液流道的进液口外接有与之连通的进液管,所述进液管的进液口朝上设置;所述出液流道的出液口外接有与之连通的出液管,所述出液管的出液口朝上设置,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设于靠近所述热力发动机的那一侧。进一步的,所述主热力流道中设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扰流板,相连间的扰流板呈上下左右间隔设置。进一步的,热交换机组还包括U型连通管,所述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通过U型连通管连通;所述主热力流道与次热力流道之间形成有连通的热力排口,所述主热力流道临近所述热力排口的那一端具有密封设置的封头。采用以上结构设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的优点:其主要结构包括了同心且水平设置的四个套管,四个套管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层套管、次内层套管、次外层套管和外层套管;两端封闭的进液流道,形成在次外层套管的外壁与外层套管的内壁之间,且其配置有相应的进液口;两端封闭的出液流道,形成在内层套管的外壁与次内层套管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进液流道连通,且其配置有相应的出液口;两端封闭的主热力流道,由所述内层套管的内通道构成;两端封闭的次热力流道,设于次内层套管的外壁与次外层套管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次热力流道连通;热力发动机,其热力输出端伸入于主热力流道的入口端中且与之连通,以使热力发动机生成的热力传递进所述主热力流道中。综上所述可知,增设同心且水平设置的四个套管,形成进液流道,出液流道,主热力流道和次热力流道,通过进液流道,出液流道,主热力流道以及次热力流道四者位置关系的限定,整个机组实现了直流式,环绕式加热,整一个过程能够充分利用热力发动机送入的热力,使得整个机组具有升温快,能耗低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B-B放大后的向视图。图3是图1的A-A放大后的向视图。图中所示:111、内层套管;112、次内层套管;113、次外层套管;114、外层套管;2、进液流道;3、出液流道;411、主热力流道;412、次热力流道;5、热力发动机;6、余热回收装置;611、壳体;612、热交换排管;613、助燃风道;614、热量进口;615、维修窗;7、鼓风机;8、送风区;9、助燃风缓冲区;10、送风管;11、排烟通道;1211、进液管;1212、出液管;13、扰流板;14、U型连通管;15、热力排口;16、封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参照图1、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交换机组,包括同心且水平设置的四个套管,四个套管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层套管111、次内层套管112、次外层套管113和外层套管114;两端封闭的进液流道2,形成在次外层套管113的外壁与外层套管114的内壁之间,且其配置有相应的进液口;两端封闭的出液流道3,形成在内层套管111的外壁与次内层套管112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进液流道2连通,且其配置有相应的出液口;两端封闭的主热力流道411,由所述内层套管111的内通道构成;两端封闭的次热力流道412,设于次内层套管112的外壁与次外层套管113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次热力流道412连通;热力发动机5,其热力输出端伸入于主热力流道411的入口端中且与之连通,以使热力发动机5生成的热力传递进所述主热力流道411中。在具体实施时候,作为热交换机组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热交换机组还包括余热回收装置6,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的输入端与次热力流道412连通,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的输出端与热力发动机5连通,以使流入余热回收装置6的热力流回流进热力发动机5中。有助于对于整个机组所产生的余热的回收,降低整个机组的能耗。在具体实施时候,作为热交换机组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包括微分式换热器,微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交换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心且水平设置的四个套管,四个套管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层套管(111)、次内层套管(112)、次外层套管(113)和外层套管(114);两端封闭的进液流道(2),形成在次外层套管(113)的外壁与外层套管(114)的内壁之间,且其配置有相应的进液口;两端封闭的出液流道(3),形成在内层套管(111)的外壁与次内层套管(112)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进液流道(2)连通,且其配置有相应的出液口;两端封闭的主热力流道(411),由所述内层套管(111)的内通道构成;两端封闭的次热力流道(412),设于次内层套管(112)的外壁与次外层套管(113)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次热力流道(412)连通;热力发动机(5),其热力输出端伸入于主热力流道(411)的入口端中且与之连通,以使热力发动机(5)生成的热力传递进所述主热力流道(411)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交换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同心且水平设置的四个套管,四个套管从内到外分别为内层套管(111)、次内层套管(112)、次外层套管(113)和外层套管(114);两端封闭的进液流道(2),形成在次外层套管(113)的外壁与外层套管(114)的内壁之间,且其配置有相应的进液口;两端封闭的出液流道(3),形成在内层套管(111)的外壁与次内层套管(112)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进液流道(2)连通,且其配置有相应的出液口;两端封闭的主热力流道(411),由所述内层套管(111)的内通道构成;两端封闭的次热力流道(412),设于次内层套管(112)的外壁与次外层套管(113)的内壁之间,并与所述次热力流道(412)连通;热力发动机(5),其热力输出端伸入于主热力流道(411)的入口端中且与之连通,以使热力发动机(5)生成的热力传递进所述主热力流道(411)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交换机组,其特征在于:热交换机组还包括余热回收装置(6),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的输入端与次热力流道(412)连通,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的输出端与热力发动机(5)连通,以使流入余热回收装置(6)的热力流回流进热力发动机(5)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交换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6)包括微分式换热器,微分式换热器包括壳体(611)和若干根设于壳体(611)的内腔中并相互连通的热交换排管(612),所述壳体(611)上形成有与次热力流道(412)连通的热量进口(614)以及与热力发动机(5)连通的出口,所述热量进口(614)与任意一所述热交换排管(612)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交换机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热交换排管(612)的长度沿着四个套管的长度延伸并与壳体(611)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热交换排管(612)呈至上而下间隔分布,相邻所述热交换排管(612)之间形成有助燃风道(613),所述助燃风道(613)的长度沿着热交换排管(612)的长度方向延伸。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热交换机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越丰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市明烽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