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60524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4 2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具备联动制动系统的两轮摩托车中能够缩短均衡器周围的车辆前后长度的构造。均衡器50通过第一连接部53支承于从制动踏板25向上延伸的臂部28,连接部件55通过第二连接部58支承于均衡器50的上部,联动制动缆线31与连接部件55的上部连接。由于第一连接部53、第二连接部58、连接部件55的旋转支轴63,以及第三连接部59,以从下至上的顺序来配置,因此均衡器50周围为竖长构造,能够缩短车辆前后长度。

Two wheeled motorcy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tructure capable of shortening the front and rear lengths of vehicles around the equalizer in a two-wheeled motorcycle with a linkage braking system. The equalizer 50 supports the arm 28 extending upwards from the brake pedal 25 through the first connection part 53, and the connecting part 55 is supported by the second connection part 58 on the upper part of the equalizer 50, and the linkage brake cable 31 is connected to the upper part of the connection part 55. Since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53, the second connection part 58, the rotating branch axis 63 of the connecting part 55, and the third connection part 59 are configured from the lower first order, the equalizer 50 is a vertical long structure, which can shorten the length of the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两轮摩托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联动制动系统的两轮摩托车。
技术介绍
两轮摩托车具备对前轮进行制动的前轮制动器和对后轮进行制动的后轮制动器。众所周知的一种两轮摩托车,通过操作一个操作元件,装备了对前轮制动器以及后轮制动器施加制动力的联动制动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9))。在专利文献1的图9所示的联动制动系统中,若踩下制动踏板(8)(带括号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标记。以下相同),连接臂部(8a)以轴(9)为旋转中心进行图中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这样,均衡器(10)通过连接连杆(11)向图左移动。通过该移动而拉动制动杆(12),并向后轮制动器(BR)施加制动力。另外,若均衡器(10)向图左移动,则双臂曲柄(13)以轴(44)为旋转中心进行图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通过该旋转而拉动联动制动拉索(14)。接着,双臂曲柄(20)沿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拉动制动拉索(19),并向前轮制动器(BF)施加制动力。通过对作为一个操作元件的制动踏板(8)进行操作,能够对前轮制动器(BF)以及后轮制动器(BR)联动地施加制动力。但是,连接连杆(11)大致水平地延伸,均衡器(10)设置于其端部,在该处安装有变换拉伸方向的双臂曲柄(20)。因此,连接臂部(8a)、均衡器(10)以及双臂曲柄(20)需要配置空间,而使均衡器周围的车辆前后长度变大。但是,在配置空间有限的两轮车中,追求的是紧凑地配置车辆部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817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联动制动系统的两轮摩托车,是能够缩短均衡器周围的车辆前后长度的两轮摩托车。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前轮制动器、后轮制动器、制动踏板、以及将该制动踏板的操作力分配至上述前轮制动器及上述后轮制动器的均衡器,上述制动踏板一体式地具备从该制动踏板的旋转轴向上方延伸的臂部,上述均衡器通过第一连接部直接地与上述臂部连接,方向切换机构的连接部件通过第二连接部与上述均衡器的上端连接,该方向切换机构对连接于上述前轮制动器的联动制动缆线的拉伸方向进行切换,上述第一连接部、上述第二连接部、上述连接部件的旋转支轴,以及将上述联动制动缆线连接于上述连接部件的第三连接部,以从下至上的顺序来配置。在方案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方向切换机构容纳于壳体中。在方案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连接连杆和延时弹簧容纳于壳体中,该连接连杆旋转自如地对连接部件进行支承,该延时弹簧使得前轮制动器的动作时机相对于后轮制动器的动作延迟。在方案4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联动制动缆线、连接连杆以及延时弹簧以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在方案5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形成有对均衡器的移动进行限制的止动部。在方案6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其特征在于,壳体的至少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主车架与摆臂的外侧端部之间的同时,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摆臂的枢轴与摆臂的横梁构件之间。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方案1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将均衡器直接与从制动踏板向上一体地延伸的臂部连接。即:省去了现有技术中所述的连接连杆(11)。在此基础上,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连接部件的旋转支轴,以及将联动制动缆线连接于连接部件的第三连接部,以从下至上的顺序来配置。其结果是,均衡器周围为竖长构造,从而能够缩短车辆前后长度。由于第三连接部位于上方,相比于从下方向上方延伸缆线并使其沿着车架的情形,能够减小向上方延伸的量,并能够减小缆线上产生的摩擦力。进而,由于省去了现有技术所述的连接连杆(11),能够在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的同时实现轻量化。在方案2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方向切换机构容纳于壳体中。能够通过壳体对从路面去向方向切换机构的沙土、污水进行阻挡,从而难以污染方向切换机构。在方案3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连接连杆以及延时弹簧容纳于壳体中。由此,能够紧凑地配置各部件。另外,能够通过壳体对从路面去向连接连杆以及延时弹簧的沙土、污水进行阻挡,从而难以污染连接连杆以及延时弹簧。在方案4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联动制动缆线、连接连杆以及延时弹簧以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由于大致平行地配置,能够将联动制动缆线、连接连杆和延时弹簧更有效率地容纳于容纳空间有限的壳体。由于更有效率地使用容纳空间,因此能够缩小容纳空间自身,从而实现壳体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在方案5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在壳体内形成均衡器用的止动部。通过止动部来抑制均衡器的过大的移动,从而能够使得均衡器在适当范围内移动。在方案6所涉及的专利技术中,由于将壳体在左右方向上配置于主车架与摆臂的外侧端部之间,并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上述摆臂的枢轴与摆臂的横梁构件之间,因此能够在极力避免外观部件的变更的同时,将联动机构应用于两轮摩托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主要部件右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联动制动系统的结构图。图3是联动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联动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的作用说明图(制动未操作时)。图5是联动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的作用说明图(制动延迟时)。图6是联动制动系统的主要部件的作用说明图(制动操作时)。图7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两轮摩托车的主要部件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以附图标记的朝向来视图。另外,图中的“前、后、左、右、上、下”表示以就坐于座椅的驾驶者为基准的方向。如图1所示,两轮摩托车10具备枢支车架12,该枢支车架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车身车架11的大致中央处构成车身车架11的一部分;该两轮摩托车10还具备摆臂14,该摆臂14从设置于该枢支车架12的枢轴13向车辆后方延伸;该两轮摩托车10在该摆臂14的后部位置还以旋转自如的方式具备后轮15。后轮15具备后轮制动器16,该后轮制动器16具备制动臂17。后轮制动器16通过与摆臂14大致平行地配置的止转部件18来实现止转。后缓冲器21从车身车架11的后部垂下,通过该后缓冲器21控制摆臂14的上下移动。另外,车身车架11在后部对燃料箱22进行支承,在比该燃料箱22靠近前方的位置对行李箱23进行支撑。通过该行李箱23对乘客乘坐的座椅24进行支承。制动踏板25通过旋转轴26安装于枢支车架12,壳体40利用螺钉41安装于该旋转轴26的上方位置。此外,制动踏板25以及壳体40不限于安装在枢支车架12上,可以安装于车身车架11的适当的部位。制动踏板25在前端具备踏面27,在后端一体式的具备从旋转轴26向上方延伸的臂部28。联动制动缆线31从壳体40的前部沿车身车架11向车辆前方延伸,制动杆32从壳体40的后部下方沿摆臂14向车辆后方延伸,制动杆32的后部与制动臂17连接。基于图2对联动制动系统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两轮摩托车10具备:前轮制动器33、后轮制动器16以及制动踏板25,在该制动踏板25的上方具备壳体40。在配置于前轮制动器33上方的右手把34附近具备前制动操作元件35,前制动缆线37从该前制动操作元件35延伸至前轮制动器33的制动臂38。另外,联动制动缆线31从壳体40沿车身车架11延伸后,延伸至前轮制动器33的制动臂38。若乘客踩下制动踏板25,则通过制动杆32拉动后轮制动器16的制动臂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前轮制动器(33)、后轮制动器(16)、制动踏板(25)、以及将该制动踏板(25)的操作力分配至所述前轮制动器(33)及所述后轮制动器(16)的均衡器(50),所述制动踏板(25)一体式地具备从该制动踏板(25)的旋转轴(26)向上方延伸的臂部(28),所述均衡器(50)通过第一连接部(53)直接地与所述臂部(28)连接,方向切换机构(54)的连接部件(55)通过第二连接部(58)与所述均衡器(50)的上端连接,该方向切换机构(54)对连接于所述前轮制动器(33)的联动制动缆线(31)的拉伸方向进行切换,所述第一连接部(53)、所述第二连接部(58)、所述连接部件(55)的旋转支轴(63),以及将联动制动缆线(31)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件(55)的第三连接部(59),以从下至上的顺序来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22 JP 2015-2496151.一种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具备:前轮制动器(33)、后轮制动器(16)、制动踏板(25)、以及将该制动踏板(25)的操作力分配至所述前轮制动器(33)及所述后轮制动器(16)的均衡器(50),所述制动踏板(25)一体式地具备从该制动踏板(25)的旋转轴(26)向上方延伸的臂部(28),所述均衡器(50)通过第一连接部(53)直接地与所述臂部(28)连接,方向切换机构(54)的连接部件(55)通过第二连接部(58)与所述均衡器(50)的上端连接,该方向切换机构(54)对连接于所述前轮制动器(33)的联动制动缆线(31)的拉伸方向进行切换,所述第一连接部(53)、所述第二连接部(58)、所述连接部件(55)的旋转支轴(63),以及将联动制动缆线(31)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件(55)的第三连接部(59),以从下至上的顺序来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田雄大筒井正行中家启胜影山尚义金井哲勲林雄介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