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表面部件及采用该表面部件的吸收性物品。对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表面部件,位于热风吹喷面相反面侧的热熔接性纤维层,在热风吹喷时,不容易成为在厚度方向压缩的状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表面部件,含有被热风吹喷而使热熔接性纤维相互熔接着的纤维网,具有热风吹喷面和与其相反的面;该表面部件含有第1层和第2层;第1层位于上述吹喷面一侧,具有减轻从该面侧吹喷的热风对上述相反面侧的影响的热风缓冲作用;第2层位于上述相反面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表面部件,例如涉及适用于生理用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部件、以及使用该表面部件的吸收性物品。
技术介绍
作为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部件,常常是采用由热风法制造的无纺布。热风法,是把毛网等的纤维网放在通气性的网上或滚筒上,对该纤维网吹喷热风,使构成纤维的交点热熔接的方法。用该方法得到的热风型无纺布具有膨松且手感好的特点,但是,被热风吹喷的面(下面称为吹喷面)通常容易起毛。因此,用热风型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部件时,通常是把吹喷面相反侧的、与网或滚筒相向的面(以下称为网相向面),配置在与使用者肌肤相向的一侧。但是,网相向面侧的纤维层,与吹喷面侧的纤维层相比,不容易膨松,经常是在厚度方向被压缩的状态,所以,若使该网相向面侧的纤维层与使用者肌肤相向,则使用者排泄出的体液容易滞留在表面部件上或渗入。近年来,对吸收性物品的手感的要求很高,也研究过将热风吹喷面与使用者肌肤相向地配置热风型无纺布(参见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6831号公报)。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为了抑制吹喷面起毛,将热风型无纺布中的、吹喷面一侧的构成纤维的纤维直径做得很细,约为11~18μm,增加纤维之间的熔接交点数。但是,即便是这样,吹喷面侧与网相向面侧相比,更多的构成纤维仍朝向无纺布的厚度方向,所以,不能充分地抑制其起毛。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6831号公报。如上所述,通常的方法是使网相向面一侧与使用者肌肤相向地配置表面部件,用该方法,使用者排泄的体液的吸收性有时不充分。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的方法是使吹喷面与使用者肌肤相向地配置表面部件,用该方法,由于不能充分地抑制起毛,所以,手感、使用感等差。因此,希望开发出能克服上述缺点的热风型无纺布。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表面部件以及采用该表面部件的吸收性物品。对于本专利技术的表面部件,位于热风吹喷面相反面侧的热熔接性纤维层,在热风吹喷时,不容易在厚度方向成为压缩的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表面部件,含有被热风吹喷而使热熔接性纤维相互熔接着的纤维网,具有热风吹喷面和与其相反的面;其特征在于,含有第1层和第2层;上述第1层,位于上述吹喷面一侧,具有减轻从该面侧吹喷的热风对上述相反面侧的影响的热风缓冲作用;上述第2层,位于上述相反面一侧。在本专利技术中,第1层具有的热风缓冲作用是指减轻热风对相反面侧的影响而抑制第2层的膨松化被阻止的作用。即,本专利技术的表面部件,由于第1层具有热风缓冲作用,所以,可以防止相反面(网相向面)侧的构成第2层的纤维间距离显著缩小(第2层的密度显著增高),在吸收性物品中,即使把该相反面配置在与使用者肌肤相向一侧,也能改善使用者排出的体液容易在表面部件上滞留、渗入的问题。具有上述热风缓冲作用的第1层,例如是开孔率为5~40%的开孔塑料薄膜。由于第1层是这样的开孔塑料薄膜,妨碍热风的通过,缓冲了热风对第2层的影响。这时,如果开孔率不足5%,则存在第2层中的纤维之间的熔接程度不够而容易起毛的危险。如果开孔率超过了40%,则存在不能充分发挥热风缓冲作用而使得第2层的纤维间距离变小的危险。开孔直径和每一个开孔的开孔面积,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为了整体均匀而无不平衡地发挥热风缓冲作用,开孔直径最好为0.2~5.0mm,为0.5~3.0mm则更佳。另外,每一个开孔的开孔面积最好为0.03~30mm2,为0.3~20mm2则更佳。适合的薄膜材料,有聚乙烯、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乙烯醇、多元乳酸、聚丁烯琥珀酸酯等热塑性合成树脂。无论哪种材料,薄膜的厚度最好为15~60μm。薄膜的单位面积重量最好为15~60g/m2。另外,为了防止透过薄膜后的经血、尿等体液被看见,开孔塑料薄膜最好充填氧化钛、硫酸钡、碳酸钙等无机充填物。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塑料薄膜,为了提高其亲水性,使体液的微细孔通过性良好,最好是在其中混入了亲水化剂、或者在其表面涂敷了亲水化剂的薄膜。开孔除了可用压花加工、冲孔加工或拉幅加工等形成外,也可以充填上述无机充填物并实施拉伸处理而形成。但是,在采用由冲孔加工形成开孔的塑料薄膜作为第1层时,最好以穿破的开孔边缘朝向第2层的相反侧的方式将第1层与第2层重叠。第2层最好用在第1层的开孔塑料薄膜不熔融的温度下能相互熔接的纤维构成,可以是单体构造的纤维,也可以是并列型构造或包芯型构造等的复合纤维。具体地说,最好主要由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构成的复合纤维构成。第1层和第2层的接合,可以借助被热风吹喷而熔融的第2层构成纤维与开孔塑料薄膜熔接而接合,也可以用压花加工、热熔性粘接剂等粘接剂部分地接合。在第1层和第2层都是由纤维构成的层时,用下述的构造来发挥热风缓冲作用。一种构造是第1层和第2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纤维;第2层所含的热塑性树脂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第1层所含的热塑性树脂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另一种构造是第1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1和第2纤维;第2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3和第4纤维;第1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第2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第3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与第4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的差,不足50℃;相对于第1层全部纤维的第2纤维的含有率为5质量%以上。另一种构造是第1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1和第2纤维;第2层含有由1种或2种以上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第3和第4纤维;第1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比第2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第3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树脂成分的熔点,比第4纤维中具有最高熔点的热塑性树脂的熔点,高50℃以上;相对于第1层全部纤维的第2纤维的含有率,比相对于上述第2层全部纤维的第4纤维的含有率,大5质量%以上。在由满足上述条件的纤维构成的纤维网中,当热风吹喷到第1层时,其构成纤维产生热变形,产生了热变形的第1层将缓冲热风对第2层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第2层比第1层耐热性高,所以,碰到热风时,可以避免比第1层更软化而使得膨松减少的现象。构成上述纤维的热塑性树脂,只要能满足上述条件,则没有特别限定,但最好从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中加以选择。作为聚烯烃系树脂,例举有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变性聚丙烯等。作为聚酯系树脂,例举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共聚合聚酯等。作为聚酰胺系树脂例举有尼龙等。上述纤维,可以是单体构造的纤维,也可以是并列型构造、包芯型构造等复合纤维,但最好是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当上述纤维是包芯型构造的复合纤维时,作为芯的树脂成分的熔点最好比作为外皮的树脂成分的熔点高。这样,可以使包皮的树脂成分相互熔接。另外,芯与外皮之比是70∶30~30∶70,最好是60∶40~40∶60。另外,也可以是偏芯型的包芯型构造。另外,上述纤维可以是实心纤维,也可以是空心纤维,但是,第2层最好是实心纤维和空心纤维的组合。上述纤维的断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扁平形、Y形、C形等任意的形状。另外,上述纤维可以是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表面部件,含有吹喷热风而使热熔接性纤维相互熔接着的纤维网,具有热风吹喷面和与其相反的面;其特征在于,含有第1层和第2层; 上述第1层,位于上述吹喷面一侧,具有减轻从该面侧吹喷的热风对上述相反面侧的影响的热风缓冲作用; 上述第2层,位于上述相反面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秀行,野田祐树,木村明宽,
申请(专利权)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