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曹昌文专利>正文

防脱拉链上止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799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脱拉链上止构造,尤指二个以左右对称分设于拉带内侧边的缆带上并位于链齿上端的上止构造,其右上止包括有端止与内止,在两止之间更以一连接板相连在左侧,而端止之下延伸出一弹性止脱条在右侧,此止脱条与内止间相距一间隙,且端止的顶端外侧设有突出挡块;在射出成型后,以端止与内止衔接着拉带,而连接板紧临在缆带内侧边,止脱条则紧靠在缆带外侧边。左上止为挡止结构,其顶端外侧具有突出挡块,在射出成型后衔接着拉带;藉此,左右二上止可供拉头易于由导入,却无法使其脱出,达到真正防脱的使用功能。(*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脱拉链上止构造,为一种有效防止拉头由拉链上端脱出,且使用更为耐用不易变形,又能避免与拉头产生卡夹的上止构造。其次,一般使用者会不当使用拉链,大多将拉头施力过度导致与上止产生卡合,造成塑性上止变形而失去原有的止挡功能,此即为上止结构强度不够导致抗力不足,此为问题点之二。其次,习式拉链的左右上止受到拉头中柱分格后呈现Y字造形,由于二上止内壁为平面或弧凸面,所以与拉头中柱及侧板会呈二点接触,此二点接触仍易使上止产生异动,甚至使Y形拉链的张开夹角过大,造成拉头左右两侧的拉带表面过度波浪皱折与不平整,此不但降低美感,更连同衣裤也产生皱折,此为问题点三。再者,塑性上止并非与链齿同步射出成型,由于上止射出前需将模具中的拉带予以拉平,所以会由定位器拉扯固定,如此一来,极易造成射出后的内枳档4与链齿57间或防卡档2与链齿57间的齿隙过大,此不但不雅观,严重时更会使拉头侧板由该齿隙中导出。有鉴于此,设计出一种抗拉力、又不易变形、能防止拉头由上止间隙或由齿隙中导出的拉链上止构造,是本专利技术人的主要所求。前述右上止的内侧边由端止沿着连接板至内止形成弧形凹壁,弧形凹壁的上端并形成较为凸出的上弧凸角;且端止的底缘由内至外形成弧形导面,而内止的顶缘为斜导面,且内止右下角为下弧凸角。前述左上止的挡止内侧边为弧形凹壁,使得弧形凹壁的上端成为上弧凸角,下端成为下弧凸角。其次,前述挡止、内止的底端靠近内侧均设有向下凸出的三角突块,此突角并与链齿的齿头侧边的凹口对称配合。图2本技术左、右上止的立体图。图3本技术左、右上止的俯视图。图4本技术拉头由右上止导入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本技术拉头由右上止无法导出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本技术二上止未进入拉头内的示意图。图9本技术二上止已进入拉头内的示意图。附图说明图10本技术上止底端的突块作用示意图。图11本技术上止底端的突块另一作用示意图。图12习式拉链带的左、右上止俯视图及放大图。请参阅图2、图3,为本技术上止的立体视图及俯视图,首先介绍左上止构造,其为一挡止1,顶端外侧具有一圆弧形突出挡块11、内侧缘则为弧形凹壁12,弧形凹壁12的上端形成上弧凸角13、下端则形成下弧凸角14,且挡止1的底端靠近内侧设有一向下凸出的三角突块15,突块15的内侧边为斜向导面16。其次,右上止构造系包括端止2与内止3,并以端止2位于内止3上方,二者间以连接板31连接其中,端止2的顶端外侧具有一圆弧形突出挡块21、底端靠外则延伸出一条窄长且末端具有圆弧凸点23的弹性止脱条22,端止2的底缘由内侧至止脱条22间形成内凹的弧形导面24,此弧形导面24的弧面由上往下、由内朝外延伸,直至与止脱条22邻接为止。而且,连接板31位于端止2与内止3的内侧边,三者为一体成型结合,但只有端止2、内止3衔着拉带101,而连接板31未衔合拉带101,但紧临在缆带102(可先参图5)之侧,而由端止2上端往下沿着连接板31至内止3的内侧边均为弧形凹壁33,使得端止2顶端形成较为凸出的上弧凸角34。再者,内止3的顶缘为斜导面37,斜导面与止脱条22间相距一间隙32,内止3的右下端为下弧凸角38,且内止3底端靠近内侧设有向下凸出的三角突块35,此突块35的内侧边为斜向导面36。请参阅图4、图5所示,其中图4将拉头导入拉链内的示意图,而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揭示拉头5的内部包含有分隔左右链齿的中柱51以及左右两侧设有规范链齿移动的侧板52,所以拉头5内部形成Y形导槽53。前述右上止的连接板31厚度较薄,所以可供拉头5的侧板52引入,而端止2底缘的弧形导面24与内止3顶缘的斜导面37间因具有较大空间,所以可供侧板52在空间内沿其弧形导面24转向至间隙32处,并将止脱条22朝外推开而使间隙32宽距加大,使侧板52得以通过间隙32,待侧板52完全通过后即可将拉头5导正朝下拉引,使一侧链齿103导入拉头5的Y形导沟内;之后,更可将另侧链齿103也导入拉头5的Y形导沟内,并使双排链齿103啮合在一起。请参阅图6、图7所示,其中图6将拉头导出于拉链外的示意图、而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揭示拉头5要由拉链上端导出时,需使侧板52通过间隙32才能产生脱离,由于侧板52的宽度大于间隙32,所以在侧板52顶端抵触到止脱条22的圆弧凸点23后,会迫使止脱条22朝内偏转,但缆带102的高度大于止脱条22,使得止脱条22无法越过缆带102(有如图7所示),只能紧抵在缆带102侧边并使间隙32得以缩小,如此一来,更使得侧板52无法通过间隙32,纵使是拉头5受到更大或不当外力,也都会因缆带102偏转而使间隙32缩小,使侧板52无法穿越通过而使拉头5不得脱离拉链带100而达防脱功能。请参阅图8、图9,为本技术拉链上止未进入拉头内以及进入拉头后的示意图,拉头5的Y形导槽53的作用是使拉练带101内侧边的链齿103在进入后而啮合在一起,当拉头5拉动至双排链齿103顶端时(如图9所示),上止10会随之导入拉头5内,此时挡止1与端止2的突出挡块11、12会被两侧板52顶端抵制,产生止挡作用而使上止10不再没入拉头5内。当拉头5受不当外力过度向上拉扯时,右上止藉由连接板31而使端止2与内止3之间不会过度扩张,同时也使设于端止2与内止3间的拉带101、缆带102不受过度拉扯而损坏、变形或松弛,所以连接板31对于右上止而言,具有巩固及补强功能。其次,在拉头5上拉后(如图9所示),二上止的弧形凹壁12、33的最低点不与拉头5的中柱51侧壁抵触,仅由上弧凸角13、34及下弧凸角14与中柱51侧壁接触。此外,左上止与拉头中柱51、侧板52间有三个接触点,分别为突出挡块11、上弧凸角13及下弧凸角14,由于三点接触而使反作用力增强(习式都为二点接触);而且挡止1的弧形凹壁12与外侧壁17均未与中柱51、侧板52接触,所以挡止1受拉头5过度压迫时在有限的余隙内得以塑性变形,此变形有利于拉头5能够退离挡止1,而在拉头5退离后挡止1即能塑性还原。同理,右上止与拉头中柱51、侧板52间也有三个接触点,分别为突出挡块21、上弧凸角34以及下弧凸角38,由于三点接触而使反作用力增强而且右上止的弧形凹壁33并未与中柱51的侧壁接触,所以右上止受拉头5过度压迫时能在有限余隙内得以适当塑性变形,以利拉头5最后能够退离右上止,并在退移后右上止能塑性还原;据此设计,可避免拉头过度拉扯后与二上止造成卡夹情形出现,而且能使Y形拉链带10的开口夹角较习式为小,使拉带101表面更为平坦,而波浪皱折也随之减少。此外,图10揭示出挡止1与内止3的底端设有突块15、35,突块正好配合链齿103齿头侧缘的凹口,所以除了具有掩饰凹口的美观效果外,更重要的是缩小与链齿103凹口的齿隙,由于突块15、35的设计使得挡止1与内止3的底缘突出,不再如同习式上止为水平底缘,故可防止拉头5的侧板52由齿隙中导出,使得突块产生如挡块一样的功能及作用。而且,图11揭示出突块15、35的内侧为斜导面16、36,使得挡止1、内止3在导入于拉头5内时能顺利地由中柱51侧壁滑入于Y形导沟53内,而不与中柱51侧壁产生硬性止挡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脱拉链上止构造,尤其是二个以左右对称分设于拉带内侧边的缆带上并位于链齿上端的上止构造,其特征在于:右上止包括有端止与内止,在两止之间还以一连接板相连在左侧,而端止之下延伸出一弹性止脱条在右侧,此止脱条与内止间相距一间隙,且端止的顶端外侧设有突出挡块;在射出成型后,以端止与内止衔接着拉带,而连接板紧临在缆带内侧边,止脱条则紧靠在缆带外侧边;左上止为挡止结构,其顶端外侧具有突出挡块,在射出成型后衔接着拉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昌文
申请(专利权)人:曹昌文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