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两面织物用的编织机,具有驱动电机(M)、由驱动电机驱动而变速的驱动轴(10、10′)、安装在驱动轴上的偏心凸轮(15)、由偏心凸轮带动的凸轮机构(16)、由凸轮机构带动的升降部(17)、与所述驱动轴(10)连动的第1偏心凸轮(13)、由第1偏心凸轮带动的下部轴棒(30)、配合在下部轴棒上的回转杆(33)、与回转杆相配合的左右导向梭(37a、37b)、与所述驱动轴(10)连动的第2偏心凸轮(14)、由第2偏心凸轮带动的上部轴棒(20)、在上部轴棒上的回转杆(23)、及固定在回转杆下部的中间导向梭(27),其特征在于,中间导向梭(27)和左右导向梭(37a、37b)的游动速度比设定为1∶2-1∶5。(*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关于为两面织物进行编织的编织机,更具体地说是关于在进行两面编织物的编织时、通过同时进行使两面织物间能够保持一定间隔的相互连结的绒线的编织、从而使编织物的生产速度达到最优化的编织机。在这里,所述气垫如图7所示,为了保证壁厚的均匀性及内部能够容纳具在一定气压的填充空气,需要将连结两面织物101、102的连接部件103在气垫内部按一定的间隔与其融接上。以前,编织所述作为连结部件103绒线的中间导向梭,是以和编织两面织物101、102的纤维线的左右导向梭成1∶1的比例进行转动的。这主要适用于两面织物的间隔在10mm以下的情况,若在编织织物间间隔在15mm以上的情况时,因为对各部件来说不合理,就会出现编织产品不合格率增大的问题。特别是如前所述中,在生产大间隔的两面织物时,编织基层的中间导向梭因为游动间隔比较大,在以设定(大概50-70rpm)以上的转速使其工作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出现生产两面编织物过程中的生产效率极低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是为了改善以前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能够将两面织物间的间隔扩大到15~500mm的范围来进行编织,通过各个导向梭的驱动不会出现部件间不合理配合,能够提高作为编织机整体的驱动速度,因此,达到降低编织物的不合格率和提高生产率的这一目的。上述目的是由编织两面织物用的编织机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完成的通过受到驱动电机的驱动而变速的驱动轴上的偏心凸轮的作用,带动动作凸轮机构工作实现升降部的升降,并且,通过所述驱动轴的作用,使动作的第1偏心凸轮带动下部轴棒的转动,在其上配合的回转杆的左右导向梭一边左右运动一边用纤维线编织两面织物;通过所述驱动轴的作用,使动作的第2偏心凸轮带动上部轴棒的转动,固定在配合其上回转杆的下部的中间导向梭一边左右往复运动一边在提供绒线,在进行两面织物编织及基层编织用的编织机上,提供及编织所述绒线的中间导向梭的往复运动周期比进行纤维线编织的左右导向梭的往复运动周期小。具体地说,本技术的编织物用的编织机,具有驱动电机(M)、由驱动电机驱动而变速的驱动轴(10、10′)、安装在驱动轴上的偏心凸轮(15)、由偏心凸轮带动的凸轮机构(16)、由凸轮机构带动的升降部(17)、与所述驱动轴(10)连动的第1偏心凸轮(13)、由第1偏心凸轮带动的下部轴棒(30)、配合在下部轴棒上的回转杆(33)、与回转杆相配合的左右导向梭(37a、37b)、与所述驱动轴(10)连动的第2偏心凸轮(14)、由第2偏心凸轮带动的上部轴棒(20)、在上部轴棒上的回转杆(23)、及固定在回转杆下部的中间导向梭(27),其特征在于,中间导向梭(27)和左右导向梭(37a、37b)的游动速度比设定为1∶2-1∶5。另外,在上述编织机中,所述第2偏心凸轮(14)和第1偏心凸轮(13)的回转速度比设定为1∶2-1∶5。并且,在上述编织机中,在驱动轴(10)上安装第2驱动链轮(12a),所述第2偏心凸轮(14)和从动链轮(12b)安装在从动轴(12c)上,链条(18)连动第2驱动链轮(12a)和从动链轮(12b)。所述从动链轮(12b)和第2驱动链轮(12a)齿数比是2~5∶1。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编织机的概括图。图2是本技术编织机概括图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关键部分的斜视图。图4是图1中“F”部的放大图。图5a是通过本技术编织机进行左侧织物编织的状态图。图5b是通过本技术编织机进行右侧织物编织的状态图。图6是通过本技术的经向编织机编织的两面织物基层结线的状态图。图7是普通气垫的横截面图。图中,3-纤维线,4-绒线,5-冲击针,6-编织针,10、10′-驱动轴,11a、12a-驱动链轮,11b、12b-被动链轮,15-偏心凸轮,16-凸轮机构,17-升降部,20-上部轴棒,30-下部轴棒,23、33-回转杆,24、34a、34b-连结杆,25、35a、35b-动作杆,27、37a、37b-导向梭。首先,本实施例的经向编织机,如图1至图4所示,在受到驱动电机“M”驱动而变速的驱动轴10、10′上安装了偏心凸轮15。该偏心凸轮15的安装是使该偏心凸轮15与安装在与被动凸轮16b轴向联接的凸轮机构16的一端上的轴承16a相接触的。因此,驱动轴10、10′转动时,偏心凸轮15和凸轮机构16上的轴承16a之间发生凸轮作用,使得螺旋配合在凸轮机构16的升降棒16c上部的升降部17升降。在所述驱动轴10的轴向配合着第1及第2驱动链轮11a、12a。这个第1及第2驱动链轮11a、12a通过链条18和与第1及第2偏心凸轮13、14轴向配合的从动轴11c、12c上的从动链轮11b、12b联结在一起。所述第1及第2偏心凸轮13、14的上下动杆13a、14a是连接在动作杆21、22的一端。所述第1及第2动作杆21、22的另一端因为分别固定在下部轴棒30和上部轴棒20的上,因此,当驱动轴10转动时,上下部轴棒20、30能够转动。在所述上部轴棒20上连结孔23a所形成的回转杆23配合在下部。在所述回转杆23的连结孔23a上连结着连接杆24,连接杆24的另一侧螺旋插入动作杆25的端部,其底部上固定着中间导向梭27。在所述下部轴棒30上与长孔33a、33b穿孔形成的圆弧状的回转杆22相配合。在所述长孔33a、33b上铰结着左右一对连接杆34a、34b,它们分别螺旋插入动作杆35a、35b的端部,其底面上固定着左右的导向梭37a、37b。特别是,作为技术的特征结构,提供绒线4的中间导向梭27的往复运动周期,是编织纤维线3的左右导向板37a、37b每做3个往复运动期间只做1个往复运动,因此,第1偏心凸轮13的转速要设定在第2个偏心凸轮14的转速的3倍以上。也就是说,由此可以把被动链轮12b的齿数设定为第2驱动链轮12a的齿数的3倍,做成调节齿轮比的结构。另一方面,所述动作杆25、35a、35b,是通过受到所述驱动轴10的驱动而驱动的普通导向动作装置40的齿型链41的突片42的作用而动作,能够使所述导向梭27、37a、37b在前后方向游动。作为未说明符号,3是纤维线、4是绒线、5是冲击针、6是编织针。所述编织针6之间的间隔在最小15mm到最大500mm的范围上是可以调节的。下面来说明具有这样结构的本技术的作用及效果。首先,在所述两面经向编织机的各个导向梭27、37a、37b的下部均匀排列的冲击针5上装上纤维线,驱动电机“M”一接通电源,受到所述驱动电机“M”的驱动而转动的驱动轴10、10′上的偏心凸轮15,相对与所述偏心凸轮15接触的凸轮机构16的轴承16a作凸轮运动,使其上部设置了编织针6的升降部17通过升降棒16c的作用而上下运动,从而相对所述升降的升降部17上的编织针6,使供给左右导向梭37a、37b上的冲击针5的纤维线3在左右导向梭37a、37b的左右、前后运动,从而进行左右两面的织物的编织。这时,轴向配合在所述驱动轴10上的第1驱动链轮11a通过链条驱动着与之相连接的从动链轮11b的运动,通过和该从动链轮11b同一轴上的偏心凸轮13的上下动杆13a的作用使第1动作杆21上下运动,使得下部轴棒30和配合在下部轴棒30上的圆弧状的回转杆33的左右导向梭37a、37b左右运动,同时受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在和,
申请(专利权)人:金在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