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勇强专利>正文

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569994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01 06: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包括基座,在基座的表面安装采用多点支撑的下支撑框架结构,下支撑框架结构通过多通支撑柱接头连接上支撑框架结构,在上支撑框架结构的顶部安装回转轴承轴承座,于下支撑框架结构与上支撑框架结构的连接处通过多通支撑柱接头共同连接多根中间加固支撑柱,矩形框架结构与上支撑框架结构共同围合形成正棱锥塔体,矩形框架结构与下支撑框架结构共同围合形成倒棱锥塔体,正棱锥体与倒棱锥体构成菱形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应用地域面积涵盖了85%的国土面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只作为聚风型风力发电机使用,其还可以作为城市绿色能源景观标志性建筑使用,灯带的设置增加了景观工艺及亮化工程,提高了整体观赏性及实用性。

Rhombus tower system for wind power generat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rhombus tower system for wind generating power generation, including a base. A lower support frame structure is install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base. The lower support frame structure is connected to the support frame structure by a multipass support column joint. The bearing seat of the rotary bearing is mounted on the top of the upper support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lower support frame is installed at the top of the upper support frame structure. The joint of the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upper support frame structure is connected by a multipass support column joint to joint a number of middle reinforcement support columns. The rectangular frame structure is conjoined together with the upper support frame structure to form a positive pyramidal tower. The rectangular frame structure and the lower support frame form together form the pyramidal pyramids, the positive pyramid and the chamfering con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tility model covers 85% of the land area. The utility model is not only used as a wind-driven wind generator, it can also be used as a landmark for urban green energy landscape, and the setting of the light belt increases the landscape technology and brighting engineering, and improves the overall ornamentability and reality. Use se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
本技术涉及发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
技术介绍
全国范围内可利用的低风速资源面积约占全国风能资源区的68%,且均接近电网负荷的受端地区。按照《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低风速分散式风电开发成为“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的重头戏。众所周知,传统风机设想以加长叶片扫风面积来突破这一地区,使其抢得一席之地,加长叶片带来了成本增加,安全因素下降、运输困难、荷载加大外,使其不能与人、畜共存。因此,根据狭管效应而产生的聚风型技术风力发电机由于其聚风特性、提压增速动能、提高风能利用率的优势,在风力发电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传统风机离人居住区越近,对居住人的视觉障碍越大、安全性越差,而且效率越低。对新风电而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着地形、风况、地理位置、规格大小,选配最适应的机型及塔架。目前,现有的聚风发电系统的应用场所均为空旷地域及风能密度较低区域,其采用三点式塔架结构,但是在基础较小条件受限的情况下,特别是塔架上部风速大、下部及底部重力加大后增大载荷的情况,很容易使得在支撑组件上的发电设备无法控制或失控引起设备损毁,大大降低了风力发电机的使用寿命,无法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及实现稳态发电。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其具有高承载力和高稳定性,可提高装机容量,大幅降低了运输及安装成本,可更便利的在用电口直接建站,为融入平价电网时代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包括基座,在所述基座的表面安装采用多点支撑的下支撑框架结构,所述下支撑框架结构通过多通支撑柱接头连接上支撑框架结构,在所述上支撑框架结构的顶部安装回转轴承轴承座,于所述下支撑框架结构与上支撑框架结构的连接处通过多通支撑柱接头共同连接多根中间加固支撑柱,各根中间加固支撑柱之间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与上支撑框架结构共同围合形成正棱锥塔体,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与下支撑框架结构共同围合形成倒棱锥塔体,所述正棱锥体与倒棱锥体构成菱形塔体;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基座为钢筋混凝土基座,以所述基座的轴心为中心、沿所述基座的内壁自上而下延伸形成第二加强部;以所述基座的轴心为中心、沿所述基座内部自顶面向地面延伸形成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的设置位置与所述下支撑柱的安装位置相对应;在所述基座上还设置多个窗及一道门;在所述倒棱锥塔体中,于各根相邻的下支撑柱之间还自下而上分别连接第一加固支撑柱及第二加固支撑柱,各根第一加固支撑柱之间、以及各根第二加固支撑柱之间也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在所述第二加固支撑柱围合形成的矩形框架结构中、于互为相邻的两根第二加固支撑柱之间还连接第三加固支撑柱,各根第三加固支撑柱也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在所述正棱锥塔体中,于各根互为相邻的上支撑柱之间还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第四加固支撑柱、第六加固支撑柱、第八加固支撑柱及第九加固支撑柱,各根第四加固支撑柱、各根第六加固支撑柱、各根第八加固支撑柱及各根第九加固支撑柱之间均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在第四加固支撑柱围合的矩形框架结构中,于各根相邻第四加固支撑柱之间连连接第五加固支撑柱,各根第五加固支撑柱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在第六加固支撑柱围合的矩形框架结构中,于各根相邻第六加固支撑柱之间连连接第七加固支撑柱,各根第七加固支撑柱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于倒棱锥塔体的同一侧面上的各根第一加固支撑柱、第二加固支撑柱均与位于倒棱锥塔体的同一侧面上的中间加固支撑柱互为平行布置;于正棱锥塔体的同一侧面上的各根第四加固支撑柱、第六加固支撑柱、第八加固支撑柱及第九加固支撑柱均与位于正棱锥塔体中同一侧面上的中间加固支撑柱互为平行布置;在倒棱锥塔体的每一个侧面中还至少设置两根第一斜支撑柱,各根第一斜支撑柱的一端均向中间加固支撑柱外周的同一个点连接,使相邻的第一斜支撑柱之间形成倒“V”形,其中一根第一斜支撑柱的另一端与一根下支撑柱连接,另一根第一斜支撑柱的另一端与另一根下支撑柱连接;在正棱锥塔体的每一个侧面中也至少设置两根第二斜支撑柱,各根第二斜支撑柱的一端均向中间加固支撑柱外周的同一个点连接,使相邻的第二斜支撑柱之间形成“V”形,其中一根第二斜支撑柱的另一端与一根上支撑柱连接,另一根第二斜支撑柱的另一端与另一根上支撑柱连接;在正棱锥塔体的每一个侧面中还设置两根互为交叉布置的第五加固支撑柱,各第五加固支撑柱交叉形成“X”形,各第五加固支撑柱的两端均分别与相邻的两根上支撑柱连接;于第九加固支撑柱围合的矩形框架结构中,在各根第九加固支撑柱上还与一根连接支撑柱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支撑柱的另一端与回转轴承轴承座的外周连接;在所述下支撑框架结构、上支撑框架结构及各根中间加固支撑柱上还设置灯带,在上支撑框架结构与下支撑框架结构的连接处,于所述菱形塔体的外周各侧面上还设置雷达发射装置;在互为上下相邻的一根上支撑柱与一根下支撑柱之间还连接加强支撑柱,加强支撑柱的一端与上支撑柱连接,加强支撑柱的另一端与下支撑柱连接;在与多通支撑柱接头连接的一根上支撑柱与下支撑柱之间形成钝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本技术的应用地域面积涵盖了85%的国土面积,本技术不只作为聚风型风力发电机使用,其还可以作为城市绿色能源景观标志性建筑使用,灯带的设置增加了景观工艺及亮化工程,其为千家万户提供绿色电力的同时,还可作为城市亮化工程使用,提高了整体观赏性及实用性。本技术由上支撑框架结构与下支撑框架结构拼接形成菱形塔体,其所有结构均可实行工厂化、模块化、顺序化、标准化。材料易购、易加工、运输及安装方便。整体组合能力强,可在小山坡及房前屋后之间直接建造应用,与绿地和谐共存,不为周边生态及人类居住环境增加负面影响。本技术中上支撑框架结构、下支撑框架结构的布置形成了集束效应,大大提高了整体强度及抗倾覆能力,其能将塔架上部终端载荷自上支撑框架结构向下支撑框架结构均匀分散,增加了整体结构的承载力,各支撑杆之间具有较大空隙,透风性能好,进一步降低了本技术阻风面积,减小受风面风压,进一步提高了应用安全性。本技术结构除设置聚风型风力发电机外,还可利用下部钢筋混凝土基座作为部队哨位(班为单位),特别是为边远地区、高寒、高海拔、孤岛解决供电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在塔架上可以预留接口安装远距离射灯、航标灯、高性能避雷针、风向、风速传感仪以及建立雷达站等,提高了整系统的多元化应用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应用状态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应用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基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基座;101、窗;102、门;103、第一加强部;104、第二加强部;2、下支撑柱;201、下支撑框架结构;3、多通支撑柱接头;4、上支撑柱;401、上支撑框架结构;5、回转轴承轴承座;6、第一加固支撑柱;7、第二加固支撑柱;8、第三加固支撑柱;9、第一斜支撑柱;10、中间加固支撑柱;11、第二斜支撑柱;12、加强支撑柱;13、第四加固支撑柱;14、第五加固支撑柱;15、第六加固支撑柱;16、第七加固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

【技术保护点】
1.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在所述基座(1)的表面安装采用多点支撑的下支撑框架结构(201),所述下支撑框架结构(201)通过多通支撑柱接头(3)连接上支撑框架结构(401),在所述上支撑框架结构(401)的顶部安装回转轴承轴承座(5),于所述下支撑框架结构(201)与上支撑框架结构(401)的连接处通过多通支撑柱接头(3)共同连接多根中间加固支撑柱(10),各根中间加固支撑柱(10)之间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与上支撑框架结构(401)共同围合形成正棱锥塔体,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与下支撑框架结构(201)共同围合形成倒棱锥塔体,所述正棱锥体与倒棱锥体构成菱形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在所述基座(1)的表面安装采用多点支撑的下支撑框架结构(201),所述下支撑框架结构(201)通过多通支撑柱接头(3)连接上支撑框架结构(401),在所述上支撑框架结构(401)的顶部安装回转轴承轴承座(5),于所述下支撑框架结构(201)与上支撑框架结构(401)的连接处通过多通支撑柱接头(3)共同连接多根中间加固支撑柱(10),各根中间加固支撑柱(10)之间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与上支撑框架结构(401)共同围合形成正棱锥塔体,所述矩形框架结构与下支撑框架结构(201)共同围合形成倒棱锥塔体,所述正棱锥体与倒棱锥体构成菱形塔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为钢筋混凝土基座,以所述基座(1)的轴心为中心、沿所述基座(1)的内壁自上而下延伸形成第二加强部(104);以所述基座(1)的轴心为中心、沿所述基座(1)内部自顶面向地面延伸形成第一加强部(103),所述第一加强部(103)的设置位置与所述下支撑柱(2)的安装位置相对应;在所述基座(1)上还设置多个窗(101)及一道门(10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风发电用菱形塔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倒棱锥塔体中,于各根相邻的下支撑柱(2)之间还自下而上分别连接第一加固支撑柱(6)及第二加固支撑柱(7),各根第一加固支撑柱(6)之间、以及各根第二加固支撑柱(7)之间也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在所述第二加固支撑柱(7)围合形成的矩形框架结构中、于互为相邻的两根第二加固支撑柱(7)之间还连接第三加固支撑柱(8),各根第三加固支撑柱(8)也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在所述正棱锥塔体中,于各根互为相邻的上支撑柱(4)之间还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第四加固支撑柱(13)、第六加固支撑柱(15)、第八加固支撑柱(19)及第九加固支撑柱(20),各根第四加固支撑柱(13)、各根第六加固支撑柱(15)、各根第八加固支撑柱(19)及各根第九加固支撑柱(20)之间均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在第四加固支撑柱(13)围合的矩形框架结构中,于各根相邻第四加固支撑柱(13)之间连连接第五加固支撑柱(14),各根第五加固支撑柱(14)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在第六加固支撑柱(15)围合的矩形框架结构中,于各根相邻第六加固支撑柱(15)之间连连接第七加固支撑柱(16),各根第七加固支撑柱(16)围合形成矩形框架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聚风发电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廉李勇强徐李益徐莉李靖
申请(专利权)人:李勇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