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双腔结构的机载赤眼蜂放蜂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5786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31 2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具双腔结构的机载赤眼蜂放蜂器,由上半球与下半球通过卡口扣合形成放蜂器本体;下半球内的圆柱体上端口抵在与上半球内壁上构成圆柱体的内腔、外腔双腔结构,内腔为载卵室,外腔为放蜂室;所述圆柱体的端口上还均匀分布有数个缺口,与上半球内壁构成内部出蜂口;在上半球上位于圆柱体外腔的位置开设一组圆形分布的外部出蜂口,用于释放赤眼蜂。放蜂器本体外型规则、结构简单,适合无人机自动机械化投放,能够节约人力物力,使天敌昆虫均匀、及时有效的投放到田间,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双腔结构的机载赤眼蜂放蜂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双腔结构的机载赤眼蜂放蜂器,适合在水田环境以无人机投放的方式进行害虫防治,属于农业害虫生物防治

技术介绍
赤眼蜂是世界生物防治史上应用最成功的一类卵寄生性天敌昆虫。在我国近代生物防治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但真正系统的开展研究,是五十年代初在蒲蛰龙先生等的带领下开始的。五十年代初步解决了赤眼蜂寄主、人工繁育及田间释放等问题;六十年代开始大面积用于防治甘蔗田害虫;七十年代由于中间寄主柞蚕卵的发现与应用,使赤眼蜂防治害虫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始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但由于寄主卵的生产技术及赤眼蜂释放技术等问题,使该技术的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近几年,随着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以米蛾卵等昆虫为中间寄主卵的赤眼蜂繁育技术逐渐成熟,推动了水稻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水田的特殊环境,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其释放技术的要求与陆地释放相差甚远。在陆地上应用的许多天敌昆虫释放装置已经相继被开发应用,如“赤眼蜂盒式放蜂器”(申请号200620029161.4)、“小卵繁蜂释放器”(申请号201120502819.X)、“一种多用途天敌昆虫混合释放装置”(申请号201320407816.7)、“林业有害生物天敌释放装置”(申请号200920217480.1)。这些放蜂器的设计及使用基本局限于大田作物或林业上害虫的防治,并未考虑水田等特殊环境,在水田应用这些放蜂器释放赤眼蜂时,需要下田人工悬挂,操作非常不便。“一种适合水田释放寄生蜂防治水稻害虫的放蜂装置”(专利号201320503873.5)和“一种适合农田释放天敌昆虫防治害虫的装置”(专利号201420451209.5)等专利设计虽然适合水田使用,但需要人工抛投,同时没有解决雨水渗漏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随着放蜂规模逐年增大,需要组织大批人员进行集中释放,尤其在水田特殊的环境中使用问题重重。利用无人机来投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防治害虫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技术。利用无人机投放赤眼蜂,可由少数专业人员操作完成,使天敌昆虫均匀、及时、有效的投放到田间,从而改变了以往人工淹没式释放赤眼蜂的方式,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在实施无人机在水田投放时,必须使用适当的载具承装卵粒,否则,寄主卵会落入水中而不能发挥作用,因此,本专利权人曾提出“一种防治水田作物害虫的双腔镂空球状赤眼蜂放蜂器”(申请号201620742714.4)并获专利授权,在该专利应用的基础上,本专利设计提出了一种经改进的、适合无人机投放的赤眼蜂放蜂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具双腔结构的机载赤眼蜂放蜂器,该放蜂器外形规则、结构简单,适用于无人机自动机械化投放;同时,释放到田间后,利用自重原理,可在水面漂浮,具有防雨、防晒,防止昆虫取食等功能。本技术的一种具双腔结构的机载赤眼蜂放蜂器,其技术解决方案如下:由上半球与下半球通过卡口扣合形成放蜂器本体;其中,下半球内设有一个空心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上端口抵在与上半球内壁上构成圆柱体的内腔、外腔双腔结构,圆柱体的内腔为载卵室,圆柱体的外腔为放蜂室;所述圆柱体的端口上还均匀分布有数个缺口,与上半球内壁构成内部出蜂口;在上半球上位于圆柱体外腔的位置开设一组圆形分布的外部出蜂口,用于释放赤眼蜂。本技术装置使用时,将用于投放的赤眼蜂寄主卵放置于下半球载卵室空腔中,盖好上半球,将组合好的放蜂器放置在无人机投放载具中。在需进行害虫防治田块空地适当位置,操作无人机进入投放空域,进行GPS全自动定点投放。投放后,该放蜂器会根据自身配重自动调整为出蜂口朝上,落入水面后可自行稳定漂浮,载卵室底部浸入水中,避免环境高温对寄主卵造成的不利影响。赤眼蜂羽化后,经由出蜂口爬出,自行飞出并搜寻害虫。本技术的积极效果在于:放蜂器本体外型规则、结构简单,适合无人机自动机械化投放,能够节约人力物力,使天敌昆虫均匀、及时有效的投放到田间,提高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放蜂器投放后,其双腔结构能够确保放蜂器漂浮于水面,同时保护内部卵粒不被田间生物取食。外部出蜂口设计为截面为梯形的外窄内宽的毛细效应结构,在落水后能够有效降低池水或雨水进入球体内部。在投放浸入水中或大雨天时,因载料仓与外腔出蜂口交错排列的设计结构,即使有少量水滴进入放蜂器,也在载料仓外,不会因雨水影响羽化出蜂,很好的解决了防水问题。在赤眼蜂羽化后至飞行前的爬行阶段,双腔结构可为赤眼蜂提供暂时栖息的缓冲空间。该放蜂器采用可降解材料制作,投放后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外观图;图3为本技术下半球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半球;2、下半球;3、载卵室;4、内部出蜂口;5、外部出蜂口;6、卡口、7、内腔;8、外腔。具体实施方式根据图1、图2、图3所示,由上半球1与下半球2组成,上半球1与下半球2通过卡口6扣合形成放蜂器本体;下半球2内设有一个空心的圆柱体3,圆柱体3的上端口抵在与上半球1内壁上构成圆柱体3的内腔7、外腔8双腔结构,圆柱体3的内腔7为载卵室,圆柱体3的外腔8为放蜂室;参见图3,在圆柱体3的端口上还均匀分布有数个缺口,与上半球1内壁构成内部出蜂口4;参见图2,在上半球1上位于圆柱体3外腔8的位置开设一组圆形分布的外部出蜂口5,用于释放赤眼蜂。本技术可用于释放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在放蜂器载卵腔内装入寄生有稻螟赤眼蜂的米蛾卵2500粒(约含赤眼蜂2000头)左右,将上下半球对齐盖好,而后重复装填至准备好所需投放量的放蜂器。在水稻二化螟卵发生期,将无人机及放蜂器携带至防治地点,将适量放蜂器装入无人机投放装置内。实施防治时,每亩地投放赤眼蜂量为18000头,分3次投放,间隔5天投放一次,每次6000头。无人机起飞后,沿田边向内8米,而后沿地头向内延伸8米,此处定位为第1投放点,投放1粒放蜂器;此后继续沿直线向内飞行,每隔15米为1个投放点,投放1粒放蜂器;无人机飞行至水田另一端后,横跨田垄方向飞行15米后折返,重新沿直线飞行,按前述方式继续投放;无人机依此“弓字型”轨迹完成整个水田地块的投放后,第1次投放结束。之后分别间隔5日进行第2次和第3次投放。本技术也可用于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稻螟赤眼蜂防治水稻田二化螟:在放蜂器载卵腔内装入寄生有松毛虫赤眼蜂的柞蚕卵散卵30粒左右,寄生有螟黄赤眼蜂的柞蚕卵散卵15粒左右,稻螟赤眼蜂的米蛾卵400粒左右,(三种赤眼蜂数量比按8:3:1),将上下半球对齐盖好,而后重复装填至准备好所需投放量的放蜂器。在水稻二化螟卵发生期,将无人机及放蜂器携带至防治地点,将适量放蜂器装入无人机投放装置内。实施防治时,每亩地投放三种赤眼蜂赤眼蜂量为36000头,分3次投放,间隔5天投放一次,每次12000头。无人机起飞后,沿田边向内8米,而后沿地头向内延伸8米,此处定位为第1投放点,投放1粒放蜂器;此后继续沿直线向内飞行,每隔15米为1个投放点,投放1粒放蜂器;无人机飞行至水田另一端后,横跨田垄方向飞行15米后折返,重新沿直线飞行,按前述方式继续投放;无人机依此“弓字型”轨迹完成整个水田地块的投放后,第1次投放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具双腔结构的机载赤眼蜂放蜂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双腔结构的机载赤眼蜂放蜂器,其特征在于:由上半球与下半球通过卡口扣合形成放蜂器本体;其中,下半球内设有一个空心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上端口抵在与上半球内壁上构成圆柱体的内腔、外腔双腔结构,圆柱体的内腔为载卵室,圆柱体的外腔为放蜂室;所述圆柱体的端口上还均匀分布有数个缺口,与上半球内壁构成内部出蜂口;在上半球上位于圆柱体外腔的位置开设一组圆形分布的外部出蜂口,用于释放赤眼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双腔结构的机载赤眼蜂放蜂器,其特征在于:由上半球与下半球通过卡口扣合形成放蜂器本体;其中,下半球内设有一个空心的圆柱体,圆柱体的上端口抵在与上半球内壁上构成圆柱体的内腔、外腔双腔结构,圆柱体的内腔为载卵室,圆柱体的外腔为放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杰杜文梅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