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导管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的一体机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5416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外导管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的一体机冷却装置,包括机壳,前端盖,后端盖,定子,转子,转轴,外导管,控制器和轴承;控制器与后端盖一侧面固定连接,控制器设有注油口和出油孔,机壳设有进油孔和排油孔,出油孔和进油孔通过外导管连接;后端盖内壁设有油路,转轴设有油道,转轴两端侧壁分别贯穿有出油孔,出油孔与油道连通,机壳内壁与定子之间形成冷却流道,冷却流道一端与进油孔连通,另一端与油路的进油口连通;出油孔与油道连通,机壳内壁设有集油槽,冷却油依次经过控制器,外导管,冷却流道,油路,油道和集油槽,并从排油孔排出。它的优点是冷却油能够将机壳内和控制器内的热量带出,提高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外导管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的一体机冷却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机冷却
,尤其是一种外导管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的一体机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电机一般由转子,定子,转轴,散热风扇和机壳组成,转子在旋转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产生的热量主要通过散热风扇和外壳散发,这种散热方式对电机的外表散热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于电机内部的高发热部件,如转子,转轴和轴承,这些部件产生的热量很难散发出去;同时,为了增加转轴与轴承之间的润滑效果,需要不定期的对转轴的轴承加入润滑油,由于轴承安装在机壳内,因此很难加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外导管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的一体机冷却装置。本技术的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外导管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的一体机冷却装置,包括机壳,前端盖,后端盖,定子,转子,转轴,控制器,以及用于支撑转轴的轴承;机壳的一端与前端盖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后端盖密封连接,控制器与后端盖另一侧面固定连接,机壳、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形成密封腔体,还包括外导管,控制器设有注油口,控制器设有出油孔,机壳设有进油孔和排油孔,出油孔和进油孔通过外导管连接;后端盖内壁形成有由边缘指向中心的油路,转轴的中心沿其轴线方向设有油道,油道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转轴两端侧壁分别贯穿有出油孔,出油孔靠近轴承且与油道连通,机壳内壁设有凹槽,且凹槽与定子之间形成冷却流道,冷却流道一端与进油孔连通,另一端与油路的进油口连通;油路的出油孔与油道的开口端连通,机壳内壁的底部设有与排油孔连通的集油槽,冷却油依次经过控制器,外导管,冷却流道,油路,油道和集油槽,并从排油孔排出。一种优选方案是冷却流道包括两路分流道,分流道为由机壳内壁的顶部向底部延伸的迂回凹槽,油路的数量为两个,分流道的一端与注油口连通,另一端与油路的进油口连通。一种优选方案是前端盖或后端盖的内壁延伸有挡油环,挡油环套于轴承外且挡油环的宽度不小于与轴承宽度。一种优选方案是后端盖内壁中心设有连接管,连接管的一端套于油道内,另一端与油路的出油口连通。一种优选方案是外导管外套有冷却管,冷却管内设有冷却液。一种优选方案是机壳与后端盖为一体式结构。综合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冷却油从注油口流入控制器内,冷却油对控制器产生的热量带走,之后冷却油通过外导管进入冷却流道,冷却油沿着冷却流道流向油路,冷却流道内的冷却油对定子和转子起到冷却作用,之后,冷却油经油路流向转轴中心的油道,转轴在旋转过程时,油道内的冷却油沿着出油孔被甩出,部分甩出的冷却油渗透至转轴和轴承之间,因此能够对转轴和轴承起到润滑和冷却作用,冷却后或润滑后的冷却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集油槽,集油槽内的冷却油经排油孔排出;由于冷却油依次经过控制器,机壳的冷却流道,油路,油道,集油槽,最终从排油孔排出,因此冷却油能够很好的将控制器内元器件,机壳内转子,转轴和轴承产生的热量带出,同时冷却油能够很好对对轴承起到润滑作用,减少热量产生,提高了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外导管内的冷却油在冷却管的作用下进一步冷却,减少了冷却油进入冷却流道内的温度。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中后端盖的剖视。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外导管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的一体机冷却装置,包括机壳100,前端盖200,后端盖300,定子900,转子600,转轴500,控制器800,以及用于支撑转轴500的轴承700。如图2和图3所示,机壳100的一端与前端盖200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后端盖300密封连接,后端盖300另一侧面与控制器800固定连接。机壳100、前端盖200和后端盖300之间形成密封腔体。一体机冷却装置还包括外导管803,控制器800设有注油口801,控制器800设有出油孔802,机壳100设有进油孔104和排油孔101,出油孔802和进油孔04通过外导管803连接。后端盖300内壁形成有由边缘指向中心的油路301,转轴500的中心沿其轴线方向设有油道401,油道401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转轴500两端侧壁分别贯穿有出油孔402,出油孔402靠近轴承700且与油道401连通,机壳100内壁设有凹槽,且凹槽与定子900之间形成冷却流道102,冷却流道102一端与进油孔802连通,另一端与油路301的进油口302连通;油路301的出油口303与转轴500的油道401的的开口端连通,机壳100内壁的底部设有与排油孔101连通的集油槽103,冷却油依次经过控制器800,外导管803,冷却流道102,油路301,油道401和集油槽103并从排油孔101排出。如图1至图4所示,冷却油从注油口801进入控制器800,冷却油带走控制器800内元器件产生的热量,之后经过外导管803流入冷却流道102,冷却油沿着冷却流道102流向油路301,冷却流道102内的冷却油对定子900和转子600起到冷却作用,之后,冷却油经油路301流向转轴500中心的油道401,转轴500在旋转过程时,油道401内的冷却油沿着出油孔402被甩出,部分甩出的冷却油渗透至转轴500和轴承700之间,因此能够对转轴500和轴承700起到润滑和冷却作用,冷却后或润滑后的冷却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集油槽103,集油槽103内的冷却油经排油孔101排出。由于冷却油依次经过控制器800,机壳100的冷却流道102,油路301,油道401和集油槽103,最终从排油孔101排出,因此冷却油能够很好的将控制器800内元器件,机壳100内转子600,转轴500和轴承700产生的热量带出,同时冷却油能够很好对对轴承700起到润滑作用,减少热量产生,提高了本技术的使用寿命。如图1至图4所示,冷却流道102包括两路分流道,分流道为由机壳100内壁的顶部向底部延伸的迂回凹槽,油路301的数量为两个,分流道的一端与进油孔802连通,另一端与油路301的进油口302连通,迂回凹槽增加了分流道的行程,能够更好的起到冷却作用。为使得分流道内的冷却油能更顺畅的流向油路301,在机壳100内壁设有集油路104,集油路104用于连接分流道与油路301。如图1至图4所示,前端盖200或后端盖300的内壁延伸有挡油环305,挡油环305套于轴承700外且挡油环305的宽度不小于与轴承700宽度。转轴500在旋转过程时,油道401内的冷却油沿着出油孔402被甩出,部分甩出的冷却油渗透至转轴500和轴承700之间,部分冷却油被挡油环30挡住,使得冷却油流向集油槽103。如图1至图4所示,后端盖300内壁中心设有连接管306,连接管306的一端套于油道401内,另一端与油路301的出油口303连通。外导管803外套有冷却管,冷却管内设有冷却液。外导管803内的冷却油在冷却管的作用下进一步冷却,减少了冷却油进入冷却流道内的温度。如图3所示,本技术中,后端盖300与机壳100为一体式结构。以上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导管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的一体机冷却装置,包括机壳,前端盖,后端盖,定子,转子,转轴,控制器,以及用于支撑转轴的轴承;所述机壳的一端与前端盖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后端盖密封连接,控制器与后端盖另一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机壳、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形成密封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导管,所述控制器设有注油口,所述控制器设有出油孔,机壳设有进油孔和排油孔,所述出油孔和进油孔通过外导管连接;所述后端盖内壁形成有由边缘指向中心的油路,所述转轴的中心沿其轴线方向设有油道,所述油道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转轴两端侧壁分别贯穿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靠近轴承且与油道连通,所述机壳内壁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与定子之间形成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一端与进油孔连通,另一端与油路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油路的出油孔与油道的开口端连通,所述机壳内壁的底部设有与排油孔连通的集油槽,冷却油依次经过控制器,外导管,冷却流道,油路,油道和集油槽,并从排油孔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导管连接电机与控制器的一体机冷却装置,包括机壳,前端盖,后端盖,定子,转子,转轴,控制器,以及用于支撑转轴的轴承;所述机壳的一端与前端盖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后端盖密封连接,控制器与后端盖另一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机壳、前端盖和后端盖之间形成密封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导管,所述控制器设有注油口,所述控制器设有出油孔,机壳设有进油孔和排油孔,所述出油孔和进油孔通过外导管连接;所述后端盖内壁形成有由边缘指向中心的油路,所述转轴的中心沿其轴线方向设有油道,所述油道的一端为封闭端,另一端为开口端,所述转轴两端侧壁分别贯穿有出油孔,所述出油孔靠近轴承且与油道连通,所述机壳内壁设有凹槽,且所述凹槽与定子之间形成冷却流道,所述冷却流道一端与进油孔连通,另一端与油路的进油口连通;所述油路的出油孔与油道的开口端连通,所述机壳内壁的底部设有与排油孔连通的集油槽,冷却油依次经过控制器,外导管,冷却流道,油路,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程亮王阳李磊陆细彪刘海杨凯陈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明程电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