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包括:用带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平型针织机,从而各顶端面对面相对设置;用在针床上沿两不同轨道移动两导纱器,它们各自对应于钩着织物最后横列前针床和后针床;使位于前针床一侧的导纱器的纱线喂给后针床,而使位于后针床一侧的导纱器的纱线喂给前针床,使两导纱器上的纱线相互缠绕以形成与该最后横列相连的线圈;将该形成的线圈转移到相邻的织针上,以重叠线圈并整体地连接织物;然后在各次织针上反复进行预定次数的防脱散编织步骤。(*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照这种方法,由至少两个针床针织而成的一个筒形织物或多块前、后织物片,将以织物末端部分相互连接的方式,被针织在一起,以此最后结束该织物的针织过程。当采用针织成筒形的织物坯料来生产服装时,这类服装的制作通常需要按照人们的身材,将上述针织坯料裁剪成一定的长度,然后在其上裁剪出袖孔部分和领口部分,再将这两部分之间的部分裁成一条肩线,最后将袖子、领口等部分用缝纫机缝合到该肩部上去。如果是制作背心等服装的话,还需要将一条带子缝到该肩部上去。但是,在上述工艺过程中,将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裁剪袖孔、领口等部分。困此,人们便想出了一种方法,先将织物针织成预定的形状,这样就不再需要上述的裁剪工序,但即使采用了这种方法,还是需要最后缝合肩部。但是,在制作一件背心的时候,便需要在圆形针织机上将袖孔和领口部分各织成预定的长度,然后剪下这段织物,缝合肩部,再使腰带部分连接到腰部上去、并使一条带子连接到袖孔部分上去。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曾经专利技术出一种织物及其针织方法,它们记载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91254号上,目的在于节省在上述需花费大量时间的传统操作过程中所需的人力,并产生高质最的产品。按照这种方法,以针织产品所需形状针织而成的一个圆筒形织物,或者多个前、后织物片,将在最后成型编织过程中,在末端部分被织成一个整体,并且在该最后成型编织过程中所织成的末端部分是防脱散的。使前后针床上的织针所分别钩住的各自衣片的最后一个横列上的线圈,依次转移到各自相对的另一针床上去,以使线圈重叠然后织在一起,在线圈逐渐成形之后,这些线圈是被移圈并重叠在其它线圈上去的,从而可防止脱散。这样,便制成了一种织物片的连接部分凸出于编物表面的最终加工产品。本专利技术便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加工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对根据针织服装的形状,在平型针织机上织成了的一个筒形或多块前、后织物片的最后横列部分进行末端部分的加工,以使各织物片结合在一起,并防止在结束编织的末端部分的脱散,并且连结部分并不凸出于织物表面,也就不会出现在现有技术中的损害服装美观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方法包括采用带有一个前针床和一个后针床的平型针织机,从而该两针床的头部便呈相对设置状态;采用两个喂纱器,该两喂纱器在各针床上分别相应于前针床上钩有织物最后一个横列线圈的织针,和后针床上钩有织物最后一个横列线圈的织针,沿两种不同轨道运行;将位于前针床侧的导纱器上的纱线喂给后针床上的织针,将后针床侧的导纱器上的纱线喂给前针床上的织针,从而在两导纱器上的两根纱线便相互缠绕在一起,以形成与最后横列相连的织物线圈;将成形的线圈转移到相邻织针上,在该相邻织针上使线圈重叠,以整体地连接织物;然后,逐针反复进行预定次数的该防脱散编织步骤。附图的简要说明如下图1为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针织而成的一件背心的前视图;图2为实施例1的织物线圈图;图3-1至3至图3-19表示了实施例1的在两针床平型针织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的编织过程;图4-1至图4-19表示了实施例1在四针床平型针织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的编织过程;图5为实施例2的织物线圈图;图6-1至图6-22表示了实施例2的在四针床平型针织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的编织过程;图7为实施例3的织物线圈图;图8-1至图8-18表示了实施例3的在四针床平型针织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图9至图11分别为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其它几个实施例的织物线圈图。其中,1-背心,2-大身部分,3-领口部分,4-袖孔部分,5-左身部分,6-右身部分,7-后身部分,8-肩线,9-肩线。下面参照附图说明一个实施例,在这个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的针织方法将用来针织一件如图1所示的背心1。本专利技术的针织方法即可用于所谓两针床平型针织机,也就是其上带有两个针床,一个前针床、一个后针床的平型针织机,也可以用于所谓四针床的,也就是其上带有四个针床,两个前针床、两个后针床的平型针织床。为了叙述上的方便,将参照编织图对实施例1在这两种针织机上进行编织的各步骤进行说明,而对实施例2和3来说,则仅对其用于四针床平型针织机进行编织的过程进行说明。在所用的平型针织机上,装有带有编织三角座和转移三角座的三角滑架(未图示),该三角滑架装在针床上部在纱线移送区域内还装有多条轨道,它们在针床的整个长度上平行地设置,每根轨道上都装有一个导纱线,用来把纱线喂给织针。对各针床来说,在两针床平型针织机中,前针床F上设有织针A至I,后针床B上也设有织针A至I,这两组织针相对设置,在四针床平型针织机中,低位前针床FD和低位后针床BD上装有织针A至I,而高位前针床FU和低位后针床BU上则装有织针a至i,它们也是相对设置。在针织一件背心1的时候,先应将大身部分2织成一个筒形,然后,位于领口部分3和袖孔部分4处的左右身部分5和6(在图1中,所说左前身部分位于右侧,而所说右前身部分位于左侧),以及后身部分7分别基本由前针床和后针床织成。当左右身部分5、6和后身部分7织好以后,将沿肩线8和9,在该前后身部分织好后,编织防脱散的末端部分,将各织物片连结成一个整体,并最后结束编织。在这些实施例中,一个导纱器(以下称之为导纱器F)安装在针织机前侧,用来把纱线喂给前针床的织针,以编织前身部分;另一导纱器(以下称之为导纱器B)安装在上述导纱器的后面,用来把纱线喂给后针床的织针,以编织后身部分,在接下来的在身体部分织好后所要进行的防脱散的末端部分的编织过程中,导纱器F和B相互交换,也就是说,将导纱器F上的纱线喂给后针床的织针,而把导纱器B上的纱线喂给前针床的织针,以进行编织。肩线8,9处的针织加工将左右对称地以相同方法织成,故在此仅就肩线8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下面将要叙述的实施例中,将省略去背心1中的大身部分2、领口部分3、袖孔部分4、以及左右身部分5和6的编织过程。在身体部分织好后所要进行的肩线加工方法,也就是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主要内容的加工过程,将参照编织图和线圈图在下面进行说明。在附图中,仅示出了与说明有关的线圈和织针数目等等,其它省略之。实施例1图2为一线圈图,表示了背心1的肩线8编织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部分正在编织的状态。首先应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将参照图3所示在两针床平行针织机上进行编织的编织过程图进行说明。在图3-1中,由导纱器F将纱线喂给前针床上的织针I、H、…C、B,以形成前身部分的最后横列21。在图3-2中,由导纱器B将纱线喂给后针床B上的织针I、H、…、C、B,以形成后身部分的最后横列22。在图3-3中,则不进行线圈的成形编织,而是进行导纱器F和B的移动。在图3-4中,由导纱器B将纱线喂给前针床上的织针B,以形成一个线圈23,再将该线图23转移到后针床B上的织针A上去,然后,再将其转移到钩着所说最后横列的线圈的前针床F上的织针C上,以形成一个重叠线圈(见图3-5,图3-6)。接下来,导纱器B向右横移(见图3-7)。在图3-8中,由导纱器F将纱线喂给后针床B上的织针B,以形成线圈24,这时如图所示,由导纱器F输送来的纱线越过延伸到织针C上的导纱器B的纱线。然后,将线圈24转移到前针床F上的织针B上,随后,该线圈又被转移到钩着上述最后横列的后针床B上的织针C上,以形成一个重叠线圈(见图3-9至图3-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加工织物末端部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采用装有前针床和后针床的平型针织机,从而各顶端面对面相对设置;使用在针床上沿两不同轨道移动的两个导纱器,该两导纱器各自对应于钩着织物最后横列的前针床,和钩着织物最后横列的后针床;使位于前针床一侧的导纱器的纱线喂给后针床,而使位于后针床一侧的导纱器的纱线喂给前床,从而在两导纱器上的两根纱线便相互缠绕起来,以形成与该最后横列相连的线圈;将该形成的线圈转移到相邻的织针上,以重叠线圈并整体地连接织物;然后在各依次织针上反复进行预定次数的上述防脱散编织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重信,奥野昌生,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