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开缝部位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5281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被编织成前片和后片相重叠状态的圆筒状针织物,其特征是纱线在针织物正面和反面的编织横列中的预定横列的中部位置转向,并在预定的位置得到垂直于横列方向的开缝部位。该成型的针织结构在织物编织时被同时织出在织物上,因此不再需要在编织之后对边缘部位进行缝纫操作,降低产品成本。(*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圆筒状的针织物,其特征是由横机编织的圆筒状针织物上含有开缝部位的针织的一种加工布边,诸如背心的领口部位和袖口部位的布边。当用针织物制作内衣、针织套衫等时,由圆机或横机织造的织物被裁剪成相应的形状,然后把一对袖子、领子、一对下摆等部分用缝纫、缝合或类似方法连接在已经裁好的织物上。同时,甚至在背心等没有缝上袖子,领子或类似部分的服装上的场合,也在其袖口或领口等开缝部位的边缘上缝上另一单独编织的条带状的针织物成为背心或其它服装的布边。然而由于这些缝合的工作必须在各部分编织好之后进行,这种生产方式增加了生产成本。鉴于考虑到上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获得一种用于制作背心、针织套衫或类似服装的、在其袖口、领口或其它开缝处织有布边的圆筒状针织物,并同步地完成这些部件的加强,其结果是在编织完后既不需要缝纫工序也不用加强工序。本专利技术的圆筒状针织物按如下方法编织。在编织成前片和后片相重叠状态的针织物中预定的横列编织之后,针织纱在每一个横列的中间位置转向;在纱线转向的地方线圈延展线垂直于横列方向从而成为开缝的部位。在开缝部位,形成开缝部位的转向的针织纱构成的线圈在下一横列按适当的距离横移,这样开缝部位的开口的尺寸就逐渐增大。同时,利用适当的选针机构使沿针织物的开缝的边缘的适当数的纵行织出花纹,或者采用添纱与地纱同时编织在这些纵行上以加强这些部位。本专利技术具体的针织物说明如下本专利技术中的针织物可以使用两针床或四针床的针织横机来编织。上述的针织机的机头应有编织三角座和转移三角座,在移动机头时,线圈从原来的一侧被转移三角转移并在转移后由另一侧的编织三角编织。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用本专利技术中的针织物制作的背心的正面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圆筒形针织物的结构图,其状态为正面和反面的针织物相互重叠;图3-1至3-15为上面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工艺图,按步骤绘出了喂入纱线和针织物在前后针床的织针上编织的情况;图4和图5-1至5-15为仅仅在织物边缘部位加入添纱的第二个实施例,且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第二种结构图,其状态为正面和反面织物相互重叠;图5-1至5-15为上面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工艺图,按步骤绘出了喂入纱线和针织物在前后针床的织针上编织的情况;图6-1至6-15为仅在边缘部位添纱的由四针床针织机编织时的编织工艺图,按步骤绘出了喂入纱线和针织物在前后针床的织针上编织的情况;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含有嵌花线圈的圆筒状针织物的结构图,其状态为前片和后片相对于中心向上和向下编织;图8-1至8-28为图7所示的针织物在两针床针织机上编织时的编织图,按步骤绘出了喂入纱线和针织物在前后针床的织针上编织的情况。图1所示为背心1的开缝处编织形成领口2的针织物边缘3的例子,说明如下背心1的正面部分4由前针床F编织(示于图3、5和6),同时背心1的反面部分5由后针床B编织(示于图3、5、6),这样背心1被织成为完整的圆筒状。其后,当上部分正面肩部6和反面部分5被编织时,两肩部间的编织宽度相应地减少,同时正面肩部的编织宽度也逐渐减少,照此,领口2的针织物边缘3按V形织成倾斜状,这样上部分开口形成领口部位2。同时,针织物的边缘3与正面肩部6被连续编织,并使用正面肩部6编织的同一纱线。针织物边缘3与正面肩部6相连的编织法参照图2和图3说明如下图2是结构图,图中针织物11(用粗线表示)为正面肩部6,另一针织物12(用细线表示)为反面部分5,该图是这两部分的重叠状图,其对应编织工艺的说明参照图3。当然为了简化说明仅给出了服装的左边部的说明(对应背心正面的肩部正面左部)。第一步,如图3-1所示,在正面肩部6的左部的织物11的横列Ⅰ(在后面文中称为正面织物),纱线13喂入前针床F上相隔的织针A、C、…和Q上并编织。随后为了将针织物的边缘3(见图1)编织成双反面线圈14,即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交替出现在同一纵行上,在前针床F的织针K、M和O上的线圈被转移到后针床B的织针K、M和O上(见图3-2)。在横列Ⅱ,纱线被喂入并由前针床F的织针Q、I…C和A以及后针床B的织针O、M和K编织(见图3-3)。从而由织针Q、I…C和A编织正面线圈同时由织针O、M和K编织反面线圈。接着为了编织反面部分5的针织物12(在后面文中称为反面织物),在后针床B的织针K、M和O上的线圈15被转移到前针床F的织针K、M和O上(见图3-4),其后,纱线16被喂入后针床B的织针B、D…和Z上编织横列Ⅲ(见图3-5)。之后,同样类似地编织其后的横列Ⅳ(图3-6)。接着,再次向上编织正面织物11,纱线按上面的说明类似地喂入编织横列Ⅴ和Ⅵ(图3-7至3-10),然后编织反面织物12的横列Ⅶ和Ⅷ(图3-11至3-12)。在完成了以上所描述的编织过程之后,织物的边缘3的位置必须向左移动以便使领口2的上部扩大成为V形。这之后,正面织物11的编织宽度被减少。横移的第一步,将前针床F的织针E、G…和Q上的正面织物11横列Ⅵ的线圈转移到后针床B的织针E、G…和Q上(图3-13)。然后,后针床B向左横移等于两个针距的距离,这样前针床F的织针A、B…和X与后针床B的织针C、D、E、…和Z相互一一对应(图3-14)。其后,再将已经转移到后针床B的织针E、G…和Q上的横列Ⅵ的线圈转移回到前针床F的织针C、E…和Q上,从而使正面织物11在前针床F的织针E、G…和Q上的线圈转移到前针床F左侧的毗邻两个针距的织针C、E…和O上,这样,织针E上的线圈17被重叠在织针C上的线圈18的上面(图3-15)。在这样转移了线圈后,返回到图3-1并重复编织,而在每次横移之后,随着线圈被横移领口2被加宽。根据上面所述的编织工艺,双反面线圈14编织在领口部位2的针织物边缘3的四个纵行上,而且由于横移而形成的形状为19的针织线圈出现在这四个纵行内侧里的第3个纵行上,并如此形成了领口部位2的织物边缘3的形状。具体说明至此,前后部分及领口用同一纱线被连续织出,并且领口利用变化结构织出了边缘部分。然而经常是在领口处的布边上采用添纱方法以得到额外的强度,以提供织物足够的厚度,硬挺度和强力等等。另外,仅仅在边缘处编织嵌花线圈也是可能的。紧接下面将类似于上面的描述说明图1所示背心的另一个采用添纱的例子。图4为结构图、其中正面肩部6的织物101(用粗线表示)和反面部分5的织物102(用细线表示)为重叠状态,对应的编织工艺说明参照图5。然而为了简化说明仅给出了服装的左边部分的说明(对应背心正面的肩部正面左部)。第一步如图5-1所示,在正面肩部6的左部的织物101的横列I(在后面文中称为正面织物),地纱003被喂前针床F上相隔的织针A、C…和Q上,同时添纱104以适当的方法喂入选定的织针K、M、O和Q上并同时编织。随后为了将针织物的边缘3(见图1)编织成双反面线圈105,即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交替出现在同一纵行上,在前针床F的织针K、M和O上的有地纱103和添纱104的线圈106被转移到后针床B的织针K、M和O上(见图5-2)。在横列Ⅱ,地纱103被喂入前针床F的织针Q、I…C和A以及后针床B的织针O、M和K并编织,与此同时,添纱104被喂入相同的织针Q、O、M和K同时编织,由此,织针Q、I…C和A编织出正面线圈10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被编织成前片和后片相重叠状态的圆筒状针织物,其特征是纱线在针织物正面和反面的编织横列中的预定横列的中部位置转向,并在预定的位置得到垂直于横列方向的开缝部位。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正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