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它是应用具有通脏泻下作用的凉血通瘀方灌胃治疗脑出血大鼠,通过检测其肠道动力功能(排便作用、肠道平滑肌收缩力)、脑损害指标(行为学评分、脑血肿大小、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脑肠共有激素(脑肠肽)指标,证实凉血通瘀方可通过调节脑肠互动治疗脑出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属于中医药实验方法
技术介绍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所有卒中的10-30%,急性期病死率约30-40%,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病。中医药治疗脑出血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优越性。1.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脑出血瘀热阻窍学说,创制凉血通瘀方中风急性期常见阳明热结腑实证,通腑泻热是其治疗常法,通过“釜底抽薪”,令腑气一通,往往神清气明,病情逆转。国医大师周仲瑛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脑出血瘀热阻窍学说。认为本病系火热毒邪壅于血分,瘀热搏结,气火上冲,迫血上涌,灼伤脑络,络破血溢;同时因脑中蓄血,郁而化热,络热血瘀,进一步损害脑元。据此,确立凉血通瘀法,创制凉血通瘀方治疗,功效凉血散瘀、通腑泻热。方以熟大黄、水牛角为主药,熟大黄通腑泻热逐瘀,对于中风急性期之邪实证,不管是否有腑实证候,均可应用,剂量因病情而定,以下为度,达到“上病下取,以下为清”,予邪出路的目的;水牛角清热凉血,热清血自凉、血凉热自清。生地滋阴养血、凉血清热,赤芍、丹皮凉血活血散瘀,既可阻断血中之热煎熬成瘀,又可防瘀热生风化痰。石菖蒲芳香走窜,引药上行以达巅顶。通下瘀热,顺降气血,给邪以出路,是凉血通瘀方的主要功效特点。前期评价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经168例观察,证实可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促进脑血肿吸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总有效率88.0%,优于单纯西医内科常规治疗组(169例)的77.5%(p<0.05)。2.从脑肠互动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引起关注大脑与肠腑密切相关,中风发病后精明之腑受损,神明受扰,大肠传化失司,糟粕蓄积,难以排出,浊气不降,上逆为患,扰乱清明,损伤脑窍。通腑泻热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其治疗作用有三:一是通降阳明,直折肝阳暴逆;二是上病下取,引导血热下行;三是借泻下之力,祛瘀化痰,推陈致新,使暴涨之风火痰瘀有其出路。如《内经》言:“一窍通则诸窍皆通,大官通则百官皆通”,说明腑气一通,则五脏“诸窍”、“百官”皆通。现代研究表明可以增加胃肠蠕动,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清除肠道有害物质,避免氨类吲哚内毒素进入血循环;改善脑肠肽对胃肠道的调节功能。近年来,脑-肠轴的发现为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等脑病的作用机制奠定了重要的生理解剖学基础,基于脑肠互动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王永炎等认为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疗效机制主要应从调节脑-肠轴、抑制炎性反应等方面进行研究;吴犀翎等认为腑实便秘关乎脑血管病急性期的病情转归预后,脑肠肽中胆囊收缩素(CCK)的改变为研究探讨胃肠道与脑的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3.脑-肠轴是脑肠互动的重要桥梁脑-肠轴是实现脑与胃肠道系统关联的枢纽,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CNS)、自主神经系统(ANS)和肠神经系统(ENS)等结构,各部分功能相互协调,是临床从脑治肠及从肠调节脑功能的基础。传统医学理论认为脑居巅顶之上,内聚精微,藏而不泄;肠居人体之下,传化糟粕,泄而不藏。中风后脑髓受损,脑主神明失职,大肠传化不能,糟粕蓄积,浊气上逆,扰乱清明。现代医学分析脑居颅内,与脊髓相连,通过椎管、椎间孔与腹腔相互影响,大便不通引起肠蠕动下降,腹腔压力升高,导致颅内压升高;大便传导障碍,毒素不能及时排出,血液有害物质蓄积,破坏脑内环境稳定,加重脑功能障碍。脑-肠轴包括下行和上行两条通络。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CNS接收信息,整合后由神经-内分泌网络传到ENS或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细胞,改变胃肠动力,激活肠黏膜免疫,影响肠屏障功能;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ENS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等通路将信息从胃肠道传递至脑。细胞因子、胃肠激素等经血液循环至丘脑,在弓状核处穿过血脑屏障,传递免疫、内分泌信号;ENS、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经结状神经节传递至孤束核、弓状核和丘脑。4.脑肠肽是研究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脑-肠轴的研究从消化系统涉及神经科学。由脑-肠轴介导的信号在中枢和外周间的传递,是联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外周的重要途径。脑-肠轴各部分之间通过神经递质或肽类激素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神经-内分泌网络和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脑肠肽的分泌与分布是脑肠互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双重分布于胃肠道和脑组织,具有神经递质和激素作用,参与多种神经系疾病的病理过程,是脑-肠轴研究的物质基础。研究表明脑肠肽参与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脑出血脑肠肽水平变化可导致胃肠排空延迟,引起一系列胃肠道症状,急性期出现的腑实证候可能与脑肠肽水平变化有关。胆囊收缩素(CCK)是一种典型的脑肠肽,以神经递质的形式调节脑肠反馈互动:脑内CCK直接作用于孤束核内的胃肠神经元,在延髓水平调节胃肠功能;肠道CCK作用于迷走传入神经元,刺激中枢神经,引起神经活动改变。在CCK家族中,CCK-8是发挥生物学效应最充分的活性片段,具有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可以拮抗谷氨酸兴奋、激活γ-氨基丁酸受体、延缓细胞衰老、抗凋亡,促进神经元生长。综上所述,凉血通瘀方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验方,其与开窍醒脑、减轻脑损害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现代有关脑-肠轴的研究进展为破解这一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生理解剖学基础,机体通过脑-肠轴进行脑肠功能调节,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CCK-8在这一互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凉血通瘀方对脑-肠轴信号通路的干预效应为主要观察指标,结合肠道动力功能改变及脑损害相关指标,研究凉血通瘀方在调节脑肠互动方面的机制。通过研究,为阐明名老中医验方的作用机制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诠释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科学内涵,丰富上病下取、脑病治肠理论,对指导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等脑病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其基本方法为:检测脑出血大鼠肠道动力功能(排便作用、肠道平滑肌收缩力),证实凉血通瘀方可增强胃肠动力,促进大便排出;加快肠道蠕动,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检测脑出血大鼠脑损害指标(行为学评分、脑组织血肿含量、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证实凉血通瘀方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血肿吸收;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脑出血大鼠脑肠共有激素(脑肠肽),证实凉血通瘀方可立即增加肠组织CCK-8表达,进而增加血肿周围脑组织CCK-8表达。作为优选,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按照自体血注入法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层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凉血通瘀组,造模成功后分别于24h、72h、120h取三组大鼠,每时间点每组6只;步骤二.制备凉血通瘀方煎剂,按照人体等效剂量灌胃;步骤三.从排便作用、肠道平滑肌收缩力2个方面观察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大鼠肠道动力功能指标的影响,以确定本方具有加快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动力的作用;步骤四.从行为学、脑组织血肿含量、脑组织含水量和血脑屏障通透性4个方面观察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大鼠脑损害指标的影响,以确定本方可减轻脑损害;步骤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SA法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基本方法为:检测脑出血大鼠肠道动力功能,即排便作用、肠道平滑肌收缩力,证实凉血通瘀方可增强胃肠动力,促进大便排出;加快肠道蠕动,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检测脑出血大鼠脑损害指标,即行为学评分、脑血肿大小、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证实凉血通瘀方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血肿吸收;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脑出血大鼠脑肠共有激素即脑肠肽,证实凉血通瘀方可立即增加肠组织CCK‑8表达,进而增加血肿周围脑组织CCK‑8表达。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基本方法为:检测脑出血大鼠肠道动力功能,即排便作用、肠道平滑肌收缩力,证实凉血通瘀方可增强胃肠动力,促进大便排出;加快肠道蠕动,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检测脑出血大鼠脑损害指标,即行为学评分、脑血肿大小、脑组织含水量、血脑屏障通透性,证实凉血通瘀方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血肿吸收;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减轻脑水肿;改善血脑屏障通透性;检测脑出血大鼠脑肠共有激素即脑肠肽,证实凉血通瘀方可立即增加肠组织CCK-8表达,进而增加血肿周围脑组织CCK-8表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证实凉血通瘀方治疗脑出血调节脑肠互动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按照自体血注入法复制脑出血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层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凉血通瘀组,造模成功后分别于24h、72h、120h取三组大鼠,每时间点每组6只;步骤二.制备凉血通瘀方煎剂,按照人体等效剂量灌胃;步骤三.从排便作用、肠道平滑肌收缩力2个方面观察凉血通瘀方对脑出血大鼠肠道动力功能指标的影响,以确定本方具有加快肠道蠕动,增强肠道动力的作用;步骤四.从行为学、脑组织血肿含量、脑组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过伟峰,李建香,刘云芳,袁梦果,顾恒,袁园,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中医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