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浮线添纱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5012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提花浮线添纱织物,在该提花浮线添纱织物中,相邻接的花纹区域交替地主要由至少两根添纱纱线之一形成的浮线支配,其中编织从一个花纹区域到另外一个区域交替地进行时,至少两根纱线中的至少一根纱线被编入花纹区域的所有线圈中以形成地织物部分,至少一根(其它的)纱线通过浮线添纱与地织物纱形成线圈和浮线,浮线用于给相应的花纹区域提供花纹效应。(*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技术介绍
1.专利技术的领域浮线添纱织物在织物的连接区域进行交替地提花,方法是通过用至少两根纱线中的一根进行浮线来进行,所述两根纱线组成织物的横列。2.先有技术说明为了获得具有机织织物效果的圆形单面针织物,有必要在织物的背面线圈一侧(工艺背面)进行浮线。这种织物结构通过在平针地织物中衬入纱线而被广泛地制造出来。通过衬垫纱线形成的集圈线圈的单个的安排,可以根据花纹形成织物的表面。衬垫纱线会限制织物的弹性,以致于这种织物,和机织物一样,对于一些特殊的应用,在这些应用中需要可伸长的织物(例如运输工业中高度模制件),因而不能充分适用于这样的情形。这种衬垫纱类型的织物的另外一个缺点是,在织物表面受力的情况下,尤其是受到磨擦力作用时,是相互圈套的地纱而不是衬垫纱受到撞坏,以致于织物变得不能使用。另外在衬垫结构的情形下,提花被大大地限制在平针格调结构。通过采用单个控制的浮线添纱可获得织物品质上的提高。这种技术是公知的,例如象“咬合”(mesh),在这种情形横列由一根织入所有线圈上的地纱以及一根织入浮线之间预定的线圈上的添纱纱线构成。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实现织物的足够的柔韧性,如果表面上受到磨擦力作用,首行受破坏的是添纱纱线的浮线,然后才是地织物。与衬垫织物相比,这处织物的提花受到相同的限制。为了增加提花的可能性和浮线的密度,近来已经实现了由一根地纱和两根添纱纱线形成一个横列。根据先前的这种建议,如德国专利664,661所公开的内容,在每一个喂纱器处,在地纱被喂入到所有织针之前,在预定的织针处交替地喂入头两根添纱线。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尽管能够做到纱线导纱器的特别精确的调节,但是还会产生大量的疵点。添纱纱线所需的在相织针间在针钩中和针钩后的交替地排列结构导致纱线不可控制的张紧,尤其是当选针处于连续变化时更是如此。由于这个原因,这个建议及其基于它的变化,例如在德国专利671,333中公开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实现。现在,其中各个横列中两根添纱纱线交替地与一根地纱编织在一起的添纱织物的生产已被作为EP0295703的一个变化被实现了,例如参见Wirkerei-Stricherei-Technik,10/1994,第824-830页;Melliand Textilberichle 1/1994,第34-38页。在线圈形成动作之前,第一根添纱纱线被弯纱形成线圈,以使得上述的缺点得以避免。类似的织物结构过去也在生产三线毛绒的针织机上进行编织,在美国专利3,406,538中公开了。方法的改变在于第一根纱线(衬垫纱)不被咬合进入衬垫结构中。而且,两根纱线由针钩在沉降片的中边缘上交替地弯纱,紧接着将会与面纱一起编织形成添纱线圈,所述面纱在所有织针上成圈。在德国专利3145307(与US4612784相同,第5栏,第54到第66行)的建议中,一个改变的方法被公开,该建议根据毛绒织物的生产,尤其是按照其内没有毛圈线圈的织物部分,编织一个局部的地织物部分。参照该方法,在德国专利公开号3927815(第6栏,第68行到第7栏第1到9行)描述了几种织物结构和一个替换的方法。如果织针被选择出来编织两根地纱,该文献尤其建议,两根纱线最好被相互辅助地编织局部横列(第10栏,第18行到22行和权利要求2)。上述最后一个添纱织物的一个缺点是存在另外需要的地纱,这增加了材料的成本,妨碍获得质轻的织物结构。专利技术概要考虑到先前叙述的情形,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生产一种提花浮线添纱织物,并根据一种在圆编织机上生产该织物的方法,在该方法中,避免了仅仅用一根地纱编织一个平针横列,且生产新织物的可能性增加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的,即通过编织一个单面织物,该单面织物的每个横列由多个地织物部分组成,所述的地织物部分为根据花纹由至少两根纱线相互辅助地编织的,并配合编织与添纱线圈成浮线添纱关系的另外的的纱线,该添纱线圈位于预定的纵行上,在这些添纱线圈中间具有浮线。编织三根预定的形成浮线的纱线促进了增加另外的花色性能织物生产的能力。省掉一根地纱除了能够获得各种各样的花纹之外,由于减小了空间而使得编织过程进行得更快,也此生产率提高了。通过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将会看出能够获得特殊的和不受限制的新花纹结构可能性。附图简要说明本专利技术将要在下文,参照所附的简化示意图,以实施例的方式,对提花浮线添纱织物的基本结构及其制造方法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其中附图说明图1和图2为织物结构的一部分,该织物每一横列由两根浮线添纱纱线组成;图3为一个示意图,所示的是由两根纱线编织浮线添纱横列的织针和沉降片的跑道;图3A-图3G为侧视图,所示的是织针和沉降片在图3所示A到G位置的形成线圈部位。图3H说明了图3C中所示纱线1的排列结构。图4为一示意图,其用另一种方法示出代替图3的编织。每横列由两根纱线组成的浮线添纱织物而采用的织针和沉降片的跑道。图4A到图4E为侧视图,所示的是由A1到E1所示位置的织针和沉降片的形成线圈部位。图5和图6为不同的织物结构的片段,其中在每个横列内由三根浮线添纱纱线构成。图7为一个示意图,所示的是编织图5和图6中织物的织针和沉降片跑道。图7A-7L为侧视图,所示的是根据图7中A2到L2所示位置的织针和沉降片的线圈形成部位。图7M和7N示出图7B和7G中的弯曲纱线的从顶部看的排列布置。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图1和图2都示出一个提花浮线添纱织物的片段,该织物的每个横列中都包含两根纱线第一组纱线1(在图1中为1a,1b,1c,图2中为1d,1e,1f)与第二组纱线(图1中为2a,2b,2c,图2中为2d,2e,2f)一起,按照预定的花纹被编织形成添纱线圈。图1中每个第二线圈和图2中每个第三线圈都由两组纱线编织形成。与这些结构相应,图1中第一横列由纱线1a和2a编织,其包含预定的相应由纱线1a和2a形成的浮线F1a和F2a。同样的方式,第二横列由纱线1b和2b组成,第三横列由纱线1c和2c编织形成。根据所提供的花纹,两组纱线的浮线可以彼此相互独立地安排。参照图2,其中每个第三线圈都由两组纱线编织形成,在第一横列中由纱线1d和2d形成,浮线F1d和F2d被设置成延伸两个纵行。与第一横列相应,第二横列由纱线1e和2e编织形成,第三横列由纱线1f和2f编织形成。由图1和图2所示及其说明可以得出,当所两根纱中一根被编织进在有关部分的所有线圈中的地纱部分而另一根纱线被按照预定的花纹形成浮线时,就可以获得织物预定的变换部位。当浮线添纱部分的浮线被损伤时,后边的由另外一根纱线形成的地织物部分线圈保持不受损,并且通过在添纱线圈之间形成浮线使织物的相邻接的部位不会由此受到影响。这种重要的浮线连接,通过编织两个或更多的添纱线圈可以对织物不同部位的连接进行改进,从而当地纱部位的编织从一根纱线变换到另一根纱线时织物仍获得良好的完整性。从图1和图2及前述的说明可以看出,织物的每一个花纹区域都产生一个添纱线圈结构,相应于此,由两根纱线形成的浮线的结构和长度根据花纹的需要进行安排。浮线的长度最好被限定为延展三个线圈纵行。从图1和图2进行变化,在浮线之间可以相应地安排两个或更多的添纱线圈,并且织物的平针添纱部位可以被设置,用于获得另外的花纹效果。由此而来,必须指出,为了获得添纱织物的花纹,不受限制的可能性是可以获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W·R·施米德特
申请(专利权)人:派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