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针织机上通过移圈元件(5,6)对线圈进行移圈的方法,其中保持在所述织针(3)上等待移圈的线圈(7)通过织针的外伸和/或回缩运动,在针舌(32)上或在滑杆针(30)的滑杆(35)上定位,然后所述移圈元件(5)插到线圈(7)中,并从线圈(7)中抽出织针(3),使线圈(7)独自挂在移圈元件(5)上,并随后移送给同一个或另一个织针(3),或者移交给另一个移圈元件(6)。(*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针织机上借助移圈元件对线圈进行移圈的方法和装置。在所有公知的线圈移圈方法中,带有需移圈的线圈的织针要向外伸出,使线圈通过打开的针舌或织针的滑杆滑动到针杆上的台肩处。线圈在此处被一个扩张簧张开,然后线圈被转移到对面针床上的一个织针上,也可以转移到移圈杆上。这种方法例如公开在德国专利文献DE-OS2443231和欧洲专利文献EP0103033A1中。以上公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较大的织针外伸量。为此所需的控制凸缘会造成相应较宽的针织三角座。此外织针外伸量过大会降低针织品的生产速度。公知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将线圈移交给相邻的织针或移圈杆之前,需要从线圈连接中伸出较多并且张开,从而在使用敏感的纱线时会导致线圈断裂。转移后的线圈还会由于移圈过程而变大,从而在平整织物上,变大的线圈后出现在整个织针图形中,这会降低织针品的质量。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对线圈进行移圈的方法和装置,它可避免较高的纱线受力以及避免针织生产时间的增加。以上任务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在针织机上通过移圈元件对线圈进行移圈的方法,其中所有用于对线圈进行移圈的织针都与一个移圈元件对应,其特征是,保持在所述织针上等待移圈的线圈通过织针的外伸和回缩运动,在针舌上或在滑杆针的闭合滑杆上定位,然后所述移圈元件插到线圈中,并从线圈中抽出织针,使得线圈独自挂在移圈元件上,并随后移送给同一个或另一个织针,或者移交给另一个移圈元件。线圈在针舌或滑杆上的定位需要最快的织针运动,这和正常的成圈过程所需要的一样。在公知方法中采用较大的外伸量,使织针伸出线圈的做法被本专利技术所放弃。根据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线圈被针舌或织针滑杆以足够的张力拉紧,使得移圈元件的尖端能够穿到线圈内。所以与其他不需要移圈的线圈相同,并不需要对线圈进行附加的扩张,故移圈后的线圈也不会有明显的扩大,因此在完成的织物上不会看出变化。线圈的定位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所述线圈可通过织针的外伸运动以及随后的织针回缩运动在织针的闭合针舌上定位。此时织针的外伸位置只需使线圈处在打开的针舌后面即可。但是所述线圈也可通过织针的外伸运动在织针的开口针舌上定位。线圈不仅在打开的,而且在闭合的针舌上均能以足够的张力拉紧,使移圈元件穿到线圈内。在使用滑杆针的情况下,所述线圈通过织针的外伸运动在滑杆打开时,以及通过织针随后的回缩运动在滑杆闭合时,在闭合的滑杆上定位。这里可得到类似的移圈过程关系,与线圈在织针的闭合针舌上的定位一样。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不仅可用于针织横机,而且还可用在圆形针织机上。按照一种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在针织机上对线圈进行移圈的装置是,所有用于对线圈进行移圈的织针都具有一个对应的移圈元件,其特征是,所述移圈元件具有至少由一个片簧构成的尖端。利用这个片簧尖端可以穿过张紧在针舌或滑杆上的线圈。所述片簧可插在织针的纱线区内,并且从线圈的圈边之间穿过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圈元件具有由两个片簧构成的尖端,其中一个片簧可在针舌和织针滑杆的左侧滑动,另一个片簧可在针舌和织针滑杆的右侧滑动,并可在线圈的圈边之间穿过。在这种针尖结构中,线圈左右对称于针杆被捕获,从而更可靠地将线圈移送到移圈元件上。织针从线圈中收回后,两个片簧元件在弹力作用下合拢并共同构成移圈元件的尖端。在针织横机的一种移圈装置中,所述移圈元件以纵向可滑动方式设置在至少一个针床座上,在所述针床座上至少设置一个针床。其中在至少一个针床上设有凹槽,所述移圈元件可在该凹槽内作纵向滑动,其中所述移圈元件具有与至少一个针床的织针相同的相对间距。通过该结构可保证每个织针精确对应一个移圈元件。如果针织横机的至少一个针床不能作纵向滑动,则可让至少一个针床座在针织机上作纵向滑动。这样可通过移圈过程实现线圈在侧面的错开布置。在纵向移动的针床上,针床座与移圈元件可以固定安装。对于多针床针织横机,一种有利的结构是,针织横机的每个针床至少具有一个带所述移圈元件的针床座。该针床座的整个长度上可以设置移圈元件,或者仅在部分区间设置移圈元件。此外,当然也可为每个针床配置多个针床座,其配置范围是需要进行移圈过程的地方。所述移圈元件最好和针织横机中的织针一样,可通过控制凸轮的控制,钩在设置在移圈元件上的凸缘上。其中合适的结构是,所述控制凸轮设置在针织横机的一个或多个织针控制滑架上。这里不再需要设置独立的驱动装置用于选择所述移圈元件。下面对照附图所示的移圈过程,对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和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的一种移圈元件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a-1f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所述移圈装置的针织横机的前部和后部针床的局部剖视图,所述移圈装置具有不同的织针和移圈元件位置,图中表示按照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将一个线圈移送到移圈元件上;图2a-2c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所述移圈装置的针织横机的前部针床的局部剖视图,所述移圈装置具有不同的织针位置和移圈元件位置,图中表示将一个线圈移送到前部针床的一个织针上;图3a-3c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所述移圈装置的针织横机的前部和后部针床的局部剖视图,所述移圈装置具有不同的织针和移圈元件位置,图中表示将一个线圈移送到后部针床的一个织针上;图4a-4c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所述移圈装置的针织横机的前部和后部针床的局部剖视图,所述移圈装置具有不同的移圈元件位置,图中表示将一个线圈从一个移圈元件移送到另一个移圈元件上;图5表示针织横机的前部针床的局部剖视图,它具有滑杆针和本专利技术所述移圈装置;图6表示具有本专利技术所述移圈装置的针织横机的前部针床的局部剖视图,图中表示将一个位于开口针舌织针上的线圈移送到一个移圈元件上;图7a,7b表示所述移圈元件的细节视图;图8表示图7所示通过所述移圈元件进行线圈移交的立体图。图1a表示出一台针织横机的前部针床1和后部针床2。在前部针床1上安装了可纵向滑动的针舌式织针3,并且在后部针床2上同样安装了可纵向滑动的针舌式织针4。在针床1和2以及织针3和4上面设置有用于对线圈进行移圈的移圈元件5和6。在图中所示的实例中,织针3上的纱线腔33内有一个线圈7,所述纱线腔是由织针钩31以及闭合的针舌32构成的。所述织针3对应的移圈元件5属于移圈装置1 50的一部分,该移圈装置在图中未详细画出。所述移圈元件5具有一个尖端51和一个前平面53。在图1a中,织针3处在其基本位置上,也就是说,线圈7在针织张力的作用下,朝箭头71方向贴在前部针床1的挡杆11上。在图1b中,织针3朝箭头300的方向伸出,使得针舌32被线圈7打开,此时线圈7位于打开的针舌32后面的针杆上。然后如图1c所示,织针3朝箭头301方向回缩,直到线圈7在织针3上向前滑动过程中将针舌32重新闭合,并且靠在闭合的针舌32上。该位置见图1d所示。所述织针3沿箭头301方向一直向回缩,直到线圈位于其停止位置之前为止(移交位置)。线圈7此时通过针头以及闭合的针舌32的作用被拉紧,使移圈元件5沿箭头方向500伸出,并且穿到线圈7内。所述移圈元件5的尖端51从侧面滑过针舌32的后部,并一直插到织针3的纱线腔33内(图1a),使得该尖端穿过线圈7的圈边内侧。接着织针3沿箭头方向301回缩到其基本位置,从而将线圈7释放(图1e)。同时移圈元件5沿箭头方向500继续外伸,直到线圈7贴在肩部53上。所述线圈7此时被移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在针织机上通过移圈元件(5,6)对线圈(7)进行移圈的方法,其中所有用于对线圈(7)进行移圈的织针(3,4,30)都与一个移圈元件(5,6)对应,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保持在所述织针(3,4,30)上等待移圈的线圈(7)通过织针的外伸和/或回缩运动,在针舌(32)上或在滑杆针(30)的滑杆(35)上定位,然后所述移圈元件(5,6)插到线圈(7)中,并从线圈(7)中抽出织针(3,4,30),使得线圈(7)独自挂在移圈元件(5,6)上,并随后移送给同一个或另一个织针(3,4,30),或者移交给另一个移圈元件(5,6)。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G哈尔滕霍夫,
申请(专利权)人:H斯托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DE[德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