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筒状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样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4719 阅读:3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以提供可高生产的在圆筒状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样方法为目的,交叉的2个线圈群在一个针床上排成一列,在将它移向另一个针床时,使之交叉了的交叉后的线圈群挂到前后针床,在跨两个针床部位形成绞花花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用配置在前后相对应的针床,在编织的圆筒状针织物上形成绞花花纹的方法。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例如,在编织圆筒针织物时,是前后拥有一对针床的普通横机(2个针床)或是在这个横机上再多配一对针床的横机(4个针床)。这些横机上的针床中植列着很多织针,10编织线由供线口从前侧的针床的织针向后侧的针床的织针或与之相反供线,转圈编织,即可编织成圆筒状针织物。对于诸多筒状针织物品,现在仅对本专利技术课题的形成绞花花纹时的普通编织方法加以说明。因绞花花纹是使相邻线圈之间交叉,置换而形成,所以又称为交叉花纹或辫子花纹。根据交叉的线圈数而称为1×1,2×2,3×3……的绞花花纹。再是,绞花花纹的交叉线圈数不只是如上述所示的同数,根据交叉线圈数的组合,也可得到1×2,1×3,2×3……的绞花花纹。而且,使左右线圈或线圈群交叉时,将左右任一侧的线圈或线圈群选取在交叉的上侧,进而可以得到2重组合。例如,3×3绞花花纹用两个针床的横机编织的场合,从本申请人作为专利公开平8-113853号最初提出的方案,可被知晓。此公报的图3~图6显示的是依靠两个针床横机编织毛衣右侧端3×3绞花花纹的例子。交叉的左侧线圈群①②③挂在前侧针床的织针H,I,J上,交叉右侧的线圈群④⑤⑥挂在后侧针床的织针j,i,h上。通过交叉,形成了右侧线圈群到了交叉上侧的3×3绞花花纹。并且交叉大致以以下顺序进行。在图4-2进行分离编织后,将图4-3的线圈③,用4-4的线圈②,移到后侧针床织针G,H上,接着将图4-5的线圈④,图5-1的线圈⑤,图5-2的线圈⑥移到前侧针床的织针h,i,j上。然后,将图5-3的线圈①移到后侧针床织针I后,将图5-4的线圈④⑤⑥移到后侧针床的织针h,i,j,各线圈以从左起③②④①⑤⑥的顺序排列。此时线圈③和②及线圈⑤和⑥之间存在空针g,J。接下来,将图5-5的线圈群④⑤⑥移到前侧针床的织针H,I,J上,图6-1的线圈群①②③分别向上述线圈群④⑤⑥之间那样,移到前侧针床,然后将图6-2的线圈群①②③移到后侧针床,结束交叉。通过上述步骤形成的绞花花纹中,被移到前后针床的线圈为绞绕线圈,与此相应图8记载了与移圈的线圈供线方向相反,事先将线圈形成绞绕状态,在接下来的移圈时,消除此绞绕的方法。在上述公报记载的内容中,交叉的线圈群的线圈要一步一步的跳过另一个线圈群移动,所以很费劲,生产率低是一大问题。并且圆筒针织物包含罗纹纺织,当在使用针床的织针放置1根被称为“抽针”的场合,也有因为交叉,跳过另一线圈群的线圈移动距离长,易发生断线,造成不能提高编织速度的问题。再是,如果交叉线圈的数量很多的话,很难预留确保收存线圈的空针。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可高产性圆筒针织物上编织物上编织绞花花纹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在圆筒状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纹的方法是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在编织成圆筒状的针织物上,即可形成绞花花纹的圆筒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纹的方法,在涉及两针床的织针的针织部位,使交叉的线圈群的一方线圈群从该端头的线圈开始,依次移到另一方线圈群,排列在前后任一方针床的圆筒状针织物编织领域的端头部的呈排列状态,将这种排列状态的两线圈群移到另一方针床后,从另一方针床返回该方针床时,使之交叉,将交叉状态的两线圈群的内侧端的线圈群从该端线圈返回到另一方针床上,在圆筒状针织物的侧端编织成绞花花纹是它的特点。其次,在前后任一方的针床端部,排列成交叉的线圈群状态,编织成圆筒状针织物,将这种排列状态的两线圈群移到另一方针床后,从另一方针床,返移回这一方针床时,使之交叉,将交叉状态的两线圈群的内端侧的线圈群,从该端的线圈返回另一方针床上,再编织圆筒状针织物,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在腋下线部分形成绞花花纹的毛衣正面图,图2是表示绞花花纹部分大概情况的放大正面图,图3是形成绞花花纹的线圈横列图,图4是形成绞花花纹的线圈横列中1、绞花花纹2、无缝毛衣3、编织部分FB-前侧针床 BB-后侧针床OP-基准位置 O-形成绞花花纹■-表示同样挂在后侧针床织针的线圈□-表示除○●之外的前后针床上线圈具体实施方式将与本专利技术的圆筒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纹方法相关的实施情况,根据附图加以说明。图1是左右腋下线部分形成绞花花纹的无缝毛衣(筒状针织物)的简易正面图,图2是表示在腋下线部分(侧边部)形成的绞花花纹形状的放大图。图中符号1表示在无缝毛衣2上形成的3×3绞花花纹,此3×3绞花花纹1是使3个线圈(线圈群)交叉而成,其编织步骤根据图3及图4加以说明。为了在无缝毛衣2的腋下线部分,实施编织绞花花纹的方法,本例中使用的横机是2针床横机,用隔1针使用针床的织针和被称为“抽针”的方式编织。图3和图4中左侧带的号是绞花花纹形成使用的线圈横列数,英文字母的FB表示前侧针床,BB表示后侧针床,各针床的上或下的英文字母表示织针。并且,附在右方的表示是前后针床齐全的绞花花纹形成开始时(图3的线圈横列1)的状态为基准位置(OP)时的后侧针床的转移(移动)的量(间距数)和方向。再是各针床的○表示为形成绞花花纹,挂在操作前侧针床织针的线圈,●表示同样挂在后侧针床织针的线圈,□表示除○●之外的前后针床上的线圈。图1所示毛衣2的下摆罗纹编织部分3被织成,从图3线圈横列所示的绞花纹开始形成的状态,将后侧的针床在向右方移动1间距的线圈横列2中,后侧针床右端织针K的线圈移向前侧针床的织针l,同时前侧针床左端织针F的线圈移向后侧针床的织针E。于是用前后针床织成的圆筒状针织物,又按顺时针转动1线圈。这里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动并不是整个针织物的动作,只是说前侧针床方端部线圈增加,另一方的端部线圈减少,由此恰巧象针织物转动时的状态。其次,在线圈横列3中,将后侧针床向右方移5间距,后侧针床上右端针i上的线圈移至前侧针床织针n上的同时,前侧针床左端织针H的线圈移至后侧针床织针C,用前后针床编织的圆筒状针织物,又按顺时针转动1个线圈。在线圈横列4中,使后侧针床向右方移9间距,将挂在后侧针床右端织针g的线圈移到前侧针床织针p的同时,前侧针床左端织针J的线圈移到后侧针床织针A,用前后侧针床编织的圆筒状针织物又顺时针转动1个线圈。于是,线圈横列1时在后侧针床端部的织针g,i,k上的线圈依次被送到前侧针床,结果在毛衣2的右方形成绞花花纹的织针呈现在f,h,j·l,n,p排成一列的状态。并且,在前侧针床端部的织针F,H,J的线圈,依次被送到后侧针床的结果是与在左方形成绞花花纹的线圈呈相邻状态,在后侧针床织针A,C,E·G,I,K上排成一列。在线图横列5,以后侧针床为基准位置,向右移8间距,从线圈横列4,向左方移1间距,将在前侧针床排成一列的织针f,h,j·l,n,p上线圈分别暂时移到与之相对应的后侧针床织针X,Z,b·d,f,h上,将后侧针床的织针A,C,E·G,I,K的线圈分别暂时移到与之相对应的前侧针床织针I,K,M·O,Q,S上。那样之后,在线圈横列6中,将后侧针床向右方移14间距,将后侧针床织针X,Z,b的线圈返移到前侧针床织针l,n,p的同时,前侧针床的织针O,Q,S的线圈返回到后侧针床的织针A,C,E上。在线圈横列7中,使后侧针床向右方移2个间距位置,将后侧针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在圆筒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是用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横机,在编织成圆筒状的针织物上,即可形成绞花花纹的圆筒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纹的方法,涉及两针床织针的针织部位,使交叉的线圈群的一方线圈群从该端头的线圈开始依次移到另一方线圈群,排列在前后任一方针床的圆筒状针织物编织领域的端头部呈排列状态,将这种排列状态的两线圈群移到另一方针床后,从另一方针床返回到该方针床时,使之交叉,将交叉状态的两线圈群的内侧端的线圈群从该端线圈返回到另一方针床上,在圆筒状针织物的侧端编织成绞花花纹,是以此为特点的圆筒状针织物上编织绞花花纹的方法。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岡本一良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