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机的喂纱装置及横机的喂纱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4655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横机的喂纱装置及横机的喂纱方法,在喂纱器壳体上设有摆动切换喂纱口位置的切换机构,切换机构,具有在用连动机构选择的喂纱器从停止状态到喂纱连动的期间与连动机构协同动作并切换操作喂纱口的摆动方向及高度位置的下压操作部,下压操作部,在其下压操作面上形成从喂纱位置将喂纱口进一步下降并将编织纱穿过织针里面侧的下降面。(*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一种用于编织嵌花花纹的喂纱装置及编织纱被切换部分的喂纱方法。
技术介绍
在一横列的编织中切换数个喂纱器并用不同的编织纱不分离地织成针织物并形成嵌花花纹的针织物。在编织这样的嵌花花纹的针织物时,如图12所示,配置了多个能滑动地设在导纱器轨道上的喂纱器12a、12b,为了用喂纱器12a编织第1编织区域A、用喂纱器12b编织第2编织区域B,要分别喂纱,并在各纱线的切换点从喂纱器12a向喂纱器12b进行交替,喂纱器12a在向从右编织A编织区域的织针的最左端的喂纱结束的时刻,该喂纱器12a已经通过编织分界位置P1而位于左方位置(图中双点划线的状态)。喂纱器之所以这样通过编织分界位置P1地移动,是为了降低从喂纱器延伸到编织物的编织线的位置、可靠地将编织线捕捉到织针的钩内,并为了使在喂纱器上形成线圈的织针向前方行走。若将该喂纱器12a原封不动地放置在该位置,则会产生从被放置的喂纱器12a向右斜下方延伸的编织线T被误喂纱给编织下面的第2编织区域B的织针的故障。在此,为了消除这样的故障,用连动机构将从被选择了的喂纱器的喂纱口喂编织纱,并在编织物的分界位置解除上述的例如编织第1编织区域A的喂纱器连动且用制动装置停止喂纱器。若在用制动装置停止喂纱器的状态下、连动机构继续滑动,则喂纱器的喂纱口被切换到从喂纱位置至此编织成的编织区域内侧的待机位置,以防止产生误喂纱而产生相邻的编织区域的织针的故障(例如特公昭61-51061号)。喂纱器越过与相邻的编织区域边界移动越大越降低编织纱的位置、并能提高喂纱条件。但是由于喂纱口在越过相邻的编织区域边界的位置、被从连动机构放开,所以为了从停止在相邻的编织区域A内的喂纱器12a将跨过编织物的编织纱退让到不妨碍编织区域B的编织位置,就必须加大喂纱器12a的摆动量。当加大了喂纱器12a的摆动量时,就引起了喂纱器摆动机构的大型化·复杂化。在将喂纱器从喂纱位置切换到已经编成的编织区域内侧的待机位置时,当编织物为粗编织时,或如特开平11-111717号公报所公开的,在用于形成线圈的织针之间配置了移圈用的空针且以抽针进行编织时,从喂纱位置向待机位置的切换所需要的喂纱器摆动量变大,对于不结实的编织纱还有可能产生编织纱的断线。另一方面,在切换编织纱时,喂纱器在编织物分界部被切换,新选择的喂纱器在开始喂纱之前,用相邻的编织区域内的织针进行集圈以后必须继续进行编织横列的形成,即所谓的「集圈连接」并将编织物连结。参照图3说明集圈连接。图3表示图12的编织区域A与编织区域B分界部上的集圈连接,点划线表示编织区域A与编织区域B的分界。织针5a是编织区域A的左端的针,织针5b是编织区域B的右端的针。在图3上喂纱器从左向右移动,且在用编织区域B的右端的织针5b形成线圈后,解除连动并向点划线表示的待机位置摆动。接着用未图示的另外的喂纱器从左向右方向织成编织区域A,并在下一个横列从右向左方向织成后,编织区域B的编织用喂纱器同样地向待机位置摆动。然后在从右向左方向织成编织区域B时,用编织区域B编织用喂纱器在编织区域A内进行集圈连接。图3表示的是进行抽针编织的情况,由于是以相隔一根的织针形成线圈,所以编织区域B的集圈连接是跳过与编织物分界相邻的织针5a而用织针5c进行的。在从右向左方向织成编织区域B的横列上,当喂纱器从待机位置向实线表示的直立位置摆动以后,将进行集圈的织针5c上升,并且将喂纱器从右向左方向移动,将滑动于织针里面侧的编织纱向织针5c的表面侧喂纱。当进行集圈的织针5c在靠近喂纱器的位置上升时,编织纱不绕到织针5c的背面侧,织针5c会挡住并损伤编织纱。当这样地进行集圈连结的织针5c位于距编织物分界部离开的位置时,必须加大喂纱器的摆动,产生了喂纱器需大型化的问题。另外,虽然图3说明了进行抽针编织的情况,但即使在用于线圈形成的织针之间不配置空针而用进行编织的全针编织,例如将编织区域B的织幅向右侧增加一针,并将织针5a作为编织区域B时,由于用位于织针5c外侧的织针进行集圈连结,所以产生与上述抽针编织时同样的问题。另外,由于用大移距的横机扩大了织针之间的间隔,所以在进行抽针编织或增加编织时也有可能产生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大喂纱器的摆动量,能实质上获得与扩大摆动量同样效果的横机的喂纱装置及喂纱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横机的喂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喂纱器壳体部分能滑动地与被设在针床上部的导纱器轨道配合并且由连动机构从多个喂纱器中选择出的喂纱器能用滑动驱动机构进行连动而构成的横机喂纱装置;在喂纱器壳体上设有摆动切换喂纱口位置的切换机构,切换机构,具有与连动机构协同动作、切换操作喂纱口的摆动方向及高度位置的下压操作部,下压操作部,在其下压操作面上形成有从喂纱位置将喂纱口进一步下降的下降面,在用连动机构将被选择的喂纱器从停止状态到喂纱连动的期间,将喂纱口从待机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在将编织纱穿过织针的里面侧后上升到喂纱位置。本专利技术的横机的喂纱方法,其特征在于,喂纱器壳体部分能滑动地与被设在针床上部的导纱器轨道配合,并可由连动机构有选择地进行连动,在为了切换编织纱而被选择的喂纱器从停止的待机位置到喂纱行走动作的期间,在使喂纱器停止的状态下将喂纱口从待机位置摆动到喂纱位置以后,下降到比喂纱位置低的集圈用的下降位置,并且使与用被选择的喂纱器编织成的编织区域相邻的外侧织针进出,以将来自下降位置的喂纱器的喂纱口的编织纱、从通过进出的所述织针的下面,然后,使喂纱器上升并使喂纱口位于喂纱位置,使该被选择的喂纱器通过连动机构并用滑动驱动机构进行喂纱行走。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设置了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纱线供给装置的横机的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局部机构说明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选择控制杆部分的作用说明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选择控制杆部分的作用说明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选择控制杆部分的作用说明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选择控制杆部分的作用说明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集圈连接的作用说明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集圈连接的作用说明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集圈连接的作用说明图。图12是以往的编织嵌花花纹的编织横列的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横机喂纱装置及横机喂纱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图1是具有设置了本专利技术的喂纱器的纱线供给装置的横机的侧视图,图中符号1整体地表示横机,符号2表示纱线供给装置。该横机1,将前端呈“八”字形对峙状态的前后一对的针床3配置在机架4上,在各个针床3上,能进退操作地并列设置了多个织针5。在针床3的上面上配置了能被皮带驱动机构(未图示)驱动往复行走的滑架6,在滑架6上设有如图所示的编织凸缘7,用该编织凸缘7操作织针5的针脚48进行织针5的进退操作。在滑架6上,设有跨越前后针床3且整体连结的针门支架8,在针门支架(滑动驱动机构)8上装有使喂纱器9连动的连动机构10及使喂纱器9的喂纱口12下降到织针5·5的前端附近位置的下压机构13。在针床3的上方,沿针床3长度方向将4条导纱器轨道11,以并列设在针床3上的织针5的前端部附近为中心,向针床3前后方向配置呈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横机的喂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喂纱器壳体部分能滑动地与被设在针床上部的导纱器轨道配合并且由连动机构从多个喂纱器中选择出的喂纱器能用滑动驱动机构进行连动而构成的横机喂纱装置,在喂纱器壳体上设有摆动切换喂纱口位置的切换机构, 切换机构,具有与连动机构协同动作、切换操作喂纱口的摆动方向及高度位置的下压操作部,下压操作部,在其下压操作面上形成有从喂纱位置将喂纱口进一步下降的下降面,在用连动机构将被选择的喂纱器从停止状态到喂纱连动的期间,将喂纱口从待机位置下降到下降位置,在将编织纱穿过织针的里面侧后上升到喂纱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本昌纪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