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毂吊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43153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轮毂吊具,所述轮毂吊具包括:吊具主体(10),在所述吊具主体(10)的两端上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61);垫板(50),在所述垫板(5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构件(51),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61)彼此转动地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轮毂吊具可简化结构、降低加工难度并在转运轮毂的过程中减少对轮毂内壁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毂吊具
本技术涉及风电
,尤其涉及一种风电整机生产和安装过程中用于转运轮毂的轮毂吊具。
技术介绍
目前在风电领域,无论双馈式机组还是直驱式机组,通常均采用倒“T”型吊具来转运轮毂。现有技术中的轮毂吊具的结构较复杂,通常由多个部件焊接而成,且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例如,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轮毂吊具,吊具主体1为由多个部件焊接形成的箱式主体,并且在吊具主体1的上部中央还焊接有吊耳5。吊带2通过卸扣3和螺栓4连接到吊耳5,以执行起吊操作。另外,吊具主体1的两端上部的接触轮毂7的表面形成为具有与轮毂内壁的理想倾斜角度一致的倾斜角度,并黏贴有软金属垫板6,以在转运轮毂时与轮毂内壁贴合从而避免对轮毂内壁的损伤。软金属垫板6可由例如铜或铝等较软的金属形成。图1示出了轮毂吊具的软金属垫板6与轮毂内壁良好贴合的理想状态。然而,由于轮毂均为铸造件,在制造过程中制造精度不高,因而轮毂内壁的形状和尺寸多有变化。同时,轮毂内部也不便于进行二次加工,因此,轮毂内壁的形状一致性和尺寸一致性不好。当轮毂内壁的倾斜角度不是理想倾斜角度时,常常出现轮毂吊具与轮毂内壁接触面积减小的情况。如图2所示,甚至会出现例如区域A和区域B中所示的线接触的情况。在轮毂吊具和轮毂内壁接触面积减小的情况下,即使具有软金属垫板6,仍经常出现轮毂内部涂层破坏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轮毂表面压溃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结构、降低加工难度并在转运轮毂的过程中减少对轮毂内壁的损伤的轮毂吊具。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的轮毂吊具包括:吊具主体,在所述吊具主体的两端上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垫板,在所述垫板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构件,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彼此转动地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中的一个可形成为与所述吊具主体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的固定轴,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中的另一个可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固定轴配合的卡口和通孔中至少一种。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可各自形成为具有卡口和通孔中至少一种,并通过同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的卡口和/或通孔的轴彼此转动地连接,穿过所述卡口和/或通孔的所述轴与所述吊具主体的厚度方向平行。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可构成球铰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为所述球铰连接结构的球体和支座壳体中的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为所述球铰连接结构的球体和支座壳体中的另一个。可选地,所述垫板可由复合材料形成,所述第二连接构件与所述垫板可一体地形成。可选地,所述垫板还可包括承托部和限位部,所述承托部可呈板状,在转运轮毂时与轮毂内壁接触并承托轮毂,所述限位部可从所述承托部的一侧以预定角度向上延伸,在转运轮毂时对轮毂进行限位。可选地,所述承托部与所述限位部之间可具有与轮毂内壁的理想倾斜角度相对应的预定夹角。可选地,所述垫板还可包括垫板主体和设置在所述垫板主体的作为承托面的上表面上的缓冲层。可选地,所述吊具主体可一体地形成为锚形,且所述吊具主体的转角部分可形成为通过圆角平滑过渡。可选地,在所述吊具主体的中央突出部中可形成有通孔,卸扣和螺栓通过所述吊具主体的所述通孔直接连接到所述吊具主体,吊带可连接到所述卸扣。可选地,在所述吊具主体的两端上部的突出部上可设置有支撑板,并且在所述吊具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侧表面上可设置有分别结合到每个支撑板的至少一个加强件,以加强所述支撑板,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可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可选地,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构件之间可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可呈条状。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构件可直接设置在所述吊具主体的两端上部的突出部上,在所述吊具主体的厚度方向的侧表面上可设置有分别结合到每个第一连接构件的至少一个加强件,以加强所述第一连接构件。根据本技术的轮毂吊具通过对吊具主体的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在保证强度的同时简化了吊具的构造、降低了制造成本并减小了加工难度。此外,根据本技术的轮毂吊具还通过设置可转动的垫板,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轮毂吊具与轮毂内壁贴合不良的问题,从而减小了对轮毂内壁的损伤。另外,通过采用复合材料形成垫板,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轮毂吊具与轮毂内壁良好贴合的理想状态。图2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的轮毂吊具与轮毂内壁的贴合不良的状态。图3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轮毂吊具的主视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轮毂吊具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吊具主体,2:吊带,3:卸扣,4:螺栓,5:吊耳,6:软金属垫板,7:轮毂,10:吊具主体,20:吊带,30:卸扣,40:螺栓,50:垫板,51:第二连接构件,52:承托部,53:限位部,60:支撑板,61:第一连接构件,62:凸台,70:加强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参照图3和图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轮毂吊具可主要包括吊具主体10和垫板50。垫板50可设置在吊具主体10的两端上部上。吊具主体10可为一体地形成的板状件,并且从正面看大体呈锚形。吊具主体10的转角部分可形成为通过圆角平滑过渡,从而保证足够的强度。作为示例,吊具主体10可由具有良好刚度的轴承钢形成,并具有大约40mm的厚度。锚形的吊具主体10的中央突出部中可形成有通孔,从而可直接将具有通孔的中央突出部用作吊耳。因此,卸扣30和螺栓40可通过该通孔直接连接到吊具主体10,无需再另外焊接吊耳,简化了吊具的构造。在卸扣30和螺栓40与吊具主体10连接之后,吊带20可连接到卸扣30,从而执行起吊操作。第一连接构件61可设置在锚形的吊具主体10的两端上部的突出部上。例如,第一连接构件61可直接设置在主体的两端的上部上,同时在吊具主体10的厚度方向(如图3所示的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的侧表面上可分别形成有结合到每个第一连接构件61的至少一个加强件,以保证第一连接构件61的稳定性。但第一连接构件61的设置不限于此,作为优选示例,第一连接构件61的下面还还可设置有支撑板60。支撑板60可焊接在吊具主体10两端上部的突出部上。支撑板60可设置为与吊具主体10相互垂直。在吊具主体10的厚度方向上的侧表面上可分别形成有结合到每个支撑板60的至少一个加强件70,以增强支撑板60的稳定性。图3和图4示出了加强件为三角形的直板的情况,但是实施例不限于此。加强件70还可为弯折板,例如,在沿吊具主体10的厚度方向上看时呈倒“V”字形的弯折板,且倒“V”字形的顶点与支撑板60或第一连接构件61接触。另外,加强件70还可为至少一个加强杆。在支撑板60的上表面上还可形成有凸台62。作为示例,凸台62可呈条状,具有矩形、梯形或多边形截面。第一连接构件61可通过例如焊接的方式设置在支撑板60的凸台62上,以增加第一连接构件61的高度,从而增大并保证位于第一连接构件61上方的垫板50的转动空间。由于轮毂内壁的实际形状和尺寸相对于理想形状和尺寸的变化范围不大,因此,可将垫板50的转动角度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以避免由于垫板50转动角度范围过大带来的不稳定问题。例如,垫板50可设置为从与支撑板60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轮毂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吊具包括:吊具主体(10),在所述吊具主体(10)的两端上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61);垫板(50),在所述垫板(5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构件(51),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61)彼此转动地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毂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吊具包括:吊具主体(10),在所述吊具主体(10)的两端上部上设置有第一连接构件(61);垫板(50),在所述垫板(50)的下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构件(51),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61)彼此转动地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61)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中的一个形成为与所述吊具主体(10)的厚度方向平行设置的固定轴,所述第一连接构件(61)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中的另一个形成为具有与所述固定轴配合的卡口和通孔中至少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61)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各自形成为具有卡口和通孔中至少一种,并通过同时穿过所述第一连接构件(61)和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的卡口和/或通孔的轴彼此转动地连接,穿过所述卡口和/或通孔的所述轴与所述吊具主体(10)的厚度方向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毂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构件(61)与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构成球铰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构件(61)为所述球铰连接结构的球体和支座壳体中的一个,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为所述球铰连接结构的球体和支座壳体中的另一个。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毂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50)由复合材料形成,且所述第二连接构件(51)与所述垫板(50)一体地形成。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轮毂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板(50)还包括承托部(52)和限位部(53),所述承托部(52)呈板状,在转运轮毂时与轮毂内壁接触并承托轮毂,所述限位部(5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洋王长兴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天源科创风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