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42713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8 04:48
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碳/碳复合材料表面预氧化处理,使其表面形成尽可能多的沟壑,便于连接层与碳/碳复合材料形成曲折的连接界面,随后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预氧化后的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将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复合材料嵌在一起,用石墨夹具固定,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在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复合材料之间沉积热解碳,得到用碳纳米管/热解碳中间层连接的C/C复合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效果在于:与陶瓷基、玻璃基以及金属基连接层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的碳基连接层与C/C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匹配,具有抗热震性能优异且连接强度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
,特别涉及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
技术介绍
碳/碳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增强碳基体组成的多相碳素材料,具有高比强度、抗烧蚀、耐高温、化学惰性、低热膨胀系数和耐摩擦磨损性能等性能,作为高温热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高科技领域。随着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需通过连接技术将简单形状的碳/碳复合材料组合起来,获得具有大尺寸或复杂形状的构件以满足特殊需求。碳/碳复合材料制备成本高昂,连接技术也可将废旧碳/碳构件组合起来实现碳/碳复合材料的循环再利用。例如,连接磨损变薄的飞机刹车盘,使其形成完整的可以重新使用的刹车盘,就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应用潜力。过去几十年,陶瓷基、玻璃基和金属基等材料已被广泛研究作为中间连接层连接碳/碳复合材料,并获得了优异的连接性能。但是这些连接材料作为异质中间层,与碳/碳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经高低温环境中反复使用后,热失配会严重退化碳/碳复合材料与连接层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导致连接构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幅度下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采用同质连接层连接碳/碳复合材料,具体是在碳/碳复合材料与其自身之间原位合成碳纳米管增强热解碳连接层,解决异质基连接层与碳/碳复合材料因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导致的抗热震性能差的问题,为碳/碳连接件在高低温环境中的反复使用提供途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预氧化处理将碳/碳复合材料表面预氧化处理,使其表面形成尽可能多的沟壑,便于连接层与碳/碳复合材料形成曲折的连接界面,预氧化处理温度为800~1000℃,预氧化处理时间为1~10min;步骤二,原位生长碳纳米管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步骤一得到的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生长工艺条件为:将含有催化剂前驱体的液态碳源注入到管式炉中,催化剂前驱体浓度为0.01~0.1g/ml,注射速率为0.1~0.5ml/min,生长温度为750~900℃,氢气/氩气流量比值为0.1~1,生长时间为0.5~2h,得到表面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复合材料;步骤三,连接将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复合材料嵌在一起,用石墨夹具固定,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沉积热解碳,沉积工艺条件为:沉积温度1000~1300℃,天然气10~60L/h,氮气100~300L/h,沉积时间50~200h,得到用碳纳米管/热解碳中间层连接的碳/碳复合材料。所述的步骤二中催化剂前驱体为二茂铁、二茂镍、二茂钴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所述的步骤二中液态碳源为碳氢化合物、碳氢氧化合物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采用碳纳米管增强热解碳中间连接层实现了碳/碳复合材料与其自身的连接。碳纳米管如“脚支架”横跨在碳/碳复合材料之间,不仅极大增强热解碳连接层的内聚力以及连接层与碳/碳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而且还为热解碳连接层提供额外的侧向力学支持,大大增强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强度。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制备的碳纳米管/热解碳连接层与碳/碳复合材料热膨胀系数匹配,抗热震性能优异且连接强度高,平均剪切强度高达16.5~21.8MPa。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制备的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原位生长的碳纳米管SEM照片。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制备的碳纳米管/热解碳连接层截面SEM照片。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制备的碳纳米管/热解碳连接层连接的碳/碳复合材料在剪切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所制备的碳纳米管/热解碳连接层连接的碳/碳复合材料剪切断面SEM照片。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1.将碳/碳复合材料切割为12×8×4mm3的长方体试样,放入1000℃高温马弗炉中预氧化8min。2.将预氧化后的碳/碳试样放入管式炉中,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生长工艺条件为:二甲苯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前驱体,二茂铁浓度为0.03g/ml,生长温度为850℃,氩气流量1000ml/min,氢气流量100ml/min,注射速率0.2ml/min,生长1h得到表面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试样。3.将表面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试样嵌在一起并用石墨夹具固定,放入化学气相沉积炉中沉积热解碳进行连接,加热沉积炉至1050℃,通入天然气40L/h,氮气160L/h,沉积120h得到用碳纳米管/热解碳中间层连接的碳/碳试样。试验结果表明:其剪切强度高达21.8MPa。由图1可见,碳/碳试样表面被碳纳米管均匀覆盖,长度约3~8μm。由图2可见,碳纳米管/热解碳中间层致密且与碳/碳基体结合紧密。由图3可见,在剪切试验过程中,试样的断裂为典型的脆性断裂。由图4可见,在试样断裂面中观察到大量断裂的碳纳米管,说明碳纳米管伸入热解碳连接层中不仅加固热解碳,而且还为连接层提供额外的侧向力学支持。实施例2:采用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将碳纳米管的生长时间调整为0.5h,试验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热解碳中间层连接的碳/碳试样剪切强度达到16.5MPa。实施例3:1.将碳/碳复合材料切割为12×8×4mm3的长方体试样,并放入800℃高温马弗炉中预氧化5min。2.将预氧化后的碳/碳试样放入管式炉中,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生长工艺条件为:乙醇为碳源,二茂镍为催化剂前驱体,二茂镍浓度为0.01g/ml,生长温度为900℃,氩气流量300ml/min,氢气流量100ml/min,注射速率0.5ml/min,生长1h得到表面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试样。3.将表面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试样嵌在一起,用石墨夹具固定放入化学气相沉积炉中沉积热解碳进行连接,沉积温度为1100℃,天然气60L/h,氮气200L/h,沉积时间80h,得到用碳纳米管/热解碳中间层连接的碳/碳试样。试验结果表明:其剪切强度高达19.3MPa。实施例4:1.将碳/碳复合材料切割为12×8×4mm3的长方体试样,并放入900℃高温马弗炉中预氧化10min。2.将预氧化后的碳/碳试样放入管式炉中,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生长工艺条件为:正己烷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前驱体,二茂铁浓度为0.1g/ml,生长温度为750℃,氩气流量400ml/min,氢气流量100ml/min,注射速率0.1ml/min,生长1.5h得到表面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试样。3.将表面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试样嵌在一起,用石墨夹具固定放入化学气相沉积炉中沉积热解碳进行连接,沉积温度为1050℃,天然气60L/h,氮气200L/h,沉积时间120h,得到用碳纳米管/热解碳中间层连接的碳/碳试样。试验结果表明:其剪切强度高达19.8MP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碳/碳复合材料表面预氧化处理,使其表面形成尽可能多的沟壑,便于连接层与碳/碳复合材料形成曲折的连接界面,预氧化处理温度为800~1000℃,预氧化处理时间为1~10min;步骤二,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预氧化处理的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生长工艺条件为:将含有催化剂前驱体的液态碳源注射到管式炉中,催化剂前驱体浓度为0.01~0.1g/ml,注射速率为0.1~0.5ml/min,生长温度为750~900℃,氢气/氩气流量比值为0.1~1,生长时间为0.5~2h,得到表面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复合材料;步骤三,将生长有碳纳米管的碳/碳复合材料嵌在一起,用石墨夹具固定,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沉积热解碳,沉积工艺条件为:沉积温度1000~1300℃,天然气10~60L/h,氮气100~300L/h,沉积时间50~200h,得到用碳纳米管/热解碳中间层连接的碳/碳复合材料。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碳复合材料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碳/碳复合材料表面预氧化处理,使其表面形成尽可能多的沟壑,便于连接层与碳/碳复合材料形成曲折的连接界面,预氧化处理温度为800~1000℃,预氧化处理时间为1~10min;步骤二,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在预氧化处理的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原位生长碳纳米管,生长工艺条件为:将含有催化剂前驱体的液态碳源注射到管式炉中,催化剂前驱体浓度为0.01~0.1g/ml,注射速率为0.1~0.5ml/min,生长温度为750~900℃,氢气/氩气流量比值为0.1~1,生长时间为0.5~2h,得到表面生长有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雷杨艳玲何鑫侯小江锁国权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