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形成薄透大网孔效果的纬编织物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54269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形成薄透大网孔效果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在具有后针床织针和具有特殊设计的、能将针上的线圈上抬的前针床织针的纬编机上,首先,用细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成圈结构的地组织的编织(细纱线作成圈纱),用粗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集圈加浮线的编织(粗纱线作衬垫纱),浮线可跨越多个织针纵行,前针床织针仅起挂钩浮线的作用;如此连续编织若干个横列,此间,挂钩在前针床织针上的浮线既可以是单根,也可以是多根集聚在一起;然后,前针床织针将在针钩内的所有浮线上抬,转移挂到后针床织针的针钩上,后针床织针进行集圈。如此方法循环编织,形成整片的具有薄透较大网孔效果的织物,适合用装饰或时装面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领域,它提供一种针织纬编复合组织编织方法,尤其是一种在双针床纬编针织机上,形成较大薄透网孔外观效果的织物的方法,编织成的织物适合装饰或时装面料之用。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在针织机上形成网孔组织的方法分为经编和纬编两种,他们各有特点。其中,经编方法应用得较多,纬编方法却较少。经编形成孔眼的种类和方法是多样而简便的,例如仅经编单梳就可以形成网孔组织了。这是因为经编在组织结构上和织造时,很容易就做到在孔眼效果要求的横列范围内某些织针纵行之间没有联系,而这些无联系的地方,织物下机后就呈现出孔眼效应,而且形成的网孔可以较大。但是,经编方法形成的孔眼织物,在高档时装面料上存在着以下缺点编织用纱线以化纤长丝为主,难以应用手感和外观效果较好的天然纤维,如棉、麻和毛纤维进行编织;实用的经编组织通常是两梳以上的组织,工艺设计和上机调试难度较大,生产工艺及流程复杂;设备投资及生产成本较高。纬编形成孔眼的种类和方法较少,较困难,并且形成的网孔较小。这是因为纬编在组织结构上和织造时,通常是横列方向上纱线顺序绵延,纵行方向上穿套相连,这就在原理上难以形成孔眼效果,因为孔眼的呈现要求或者横列方向或者纵行方向上不存在纱线的跨越或穿套联系。要实现纬编孔眼,现有的技术手段及组织有集圈、菠萝或纱罗。但是存在的不足是集圈形成的孔眼小而且不平整;菠萝或纱罗的实现需要复杂的成圈机件、机构和控制,并且效率低下。可见,纬编难以形成较大面积的块状的薄透网孔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纬编难以形成较大孔眼效果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形成较大面积的块状的薄透网孔效果的纬编织物的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具有后针床织针和具有特殊设计的、能将针上的线圈上抬的前针床织针的纬编机上,首先,用细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成圈结构的地组织的编织(细纱线作成圈纱),用粗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集圈加浮线的编织(粗纱线作衬垫纱),浮线可跨越多个织针纵行,前针床织针仅起挂钩浮线的作用;如此连续编织若干个横列,此间,挂钩在前针床织针上的浮线既可以是单根,也可以是多根集聚在一起;然后,前针床织针将在针钩内的所有浮线上抬,转移挂到后针床织针的针钩上,后针床织针进行集圈。如此方法循环编织,形成整片的具有薄透较大网孔效果的织物。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使用粗细两种纱线目的是细的纱线以通常方式编织,以保证针织物线圈相互穿套,形成既不会脱散的整体结构,而且又具有薄透效果的地组织;粗的纱线以集圈加浮线的方式编织,集圈是为了能将粗纱线挂附在细薄的地组织上,浮线是为了在一定长度范围内与地组织没有联系,以便在后来的编织中能将呈浮线状态的粗纱线集聚,透出较大区域的薄透效果的地组织。这样粗细纱线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使织物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块状的薄透网孔效果,而且织物整体不脱散。特别强调的正是因为这些粗纱线在遮蔽视线上起主要作用,其在织物中的分布形态也就反映成花式效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开拓了纬编产品种类,可以在双针床纬编机上生产出较大面积的薄透网孔效果的花式织物。这是因为,由于衬垫纱线的浮线跨多横列集圈,更好地露出了地组织,薄透效果好;由于它是跨多纵行垫纱,所以它形成的网孔效应的范围较大;由于采用较细的纱线做地组织,较粗的纱线做效果纱线,更加突出薄透网孔效应。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线圈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线圈结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编织过程图。图4是实施例二中的针筒织针的结构及作用图。图中1.细纱线地组织,2.粗纱线,3、5、6.针盘针,4.针筒针,7.针肩。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粗纱线浮线多重集聚的例子。该例着重表示了本专利技术的组织结构及外观效果。纱线1为细旦化纤纱线,编织成纬平针,用作地组织;纱线2为较粗毛纱,编织成衬垫组织(集圈加浮线),进行一针集圈加跨七个纵行的浮线,并且纱线2的浮线进行连续四个横列的集聚,如此形成的织物呈现较大面积的块状的薄透网孔效果,稀薄区域n仅看到细纱,厚密区域m是汇聚的粗纱2叠合在细纱1的地组织之上的区域。该实施例的织物外观呈稀薄部分与厚密部分块状的分布。图2、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单根粗纱线的浮线上抬变位形成较大网孔效果的例子,在双针床圆纬机上编织。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组织结构图。图3着重示意表示了该例的编织过程。图3中第一横列,垫挂粗纱线2的过程。如图3a所示,跨三个纵行的针盘织针3和两根针筒织针4以集圈方式垫喂粗纱线2,其过程在图3a上方的示意图表示得更为清楚;第二、三、四横列,编织地组织过程。所有针盘针3、5、6垫喂细纱线1进行平针组织编织,其编织结果如图3b所示,在这期间,两根针筒织针4始终不上升,钩挂着第一横列时垫喂的粗纱2;在第二、三、四横列编织后,转移粗纱线2的过程。如图3b、3c所示,两根针筒织针4上升,将其针钩内的粗纱2依靠针肩7上抬(图3b);当针筒织针4上升到最高时,针肩7将粗纱线2上抬,超过针盘针6的高度,然后,针盘针6出针,套入粗纱线2,如图3c所示,其过程在图3c上方的示意图表示得更为清楚。最后针筒织针4下降,将其针钩钩挂的粗纱线2脱下,完成对粗纱线2向针盘针6的转移。再后,如此原理继续进行编织。图4表示了实施例二中的针筒织针4的结构。与普通针筒针相比,不同之处是织针4具有针肩7,用来将针钩内的粗纱线2上抬。权利要求1.一种形成薄透较大网孔效果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其特征是在双针床纬编针织机上,细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地组织的编织,粗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带有长浮线的垫喂,浮线部分由前针床织针钩取握持,然后在组织需要时由前针床织针上抬转移给后针床织针,合并织入地组织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粗纱线长浮线的垫喂的特征是在后针床织针上集圈或成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浮线上抬的特征是用前针床织针上的针肩上抬。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抬转移的特征是挂钩在前针床织针上的浮线是单根纱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抬转移的特征是挂钩在前针床织针上的浮线是多根集聚在一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细纱线的特征是细纱线为化纤长丝。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粗纱线的特征是粗纱线为化纤长丝。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粗纱线的特征是粗纱线为天然纤维纱线。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粗纱线的特征是粗纱线为混纺纱线。全文摘要。在具有后针床织针和具有特殊设计的、能将针上的线圈上抬的前针床织针的纬编机上,首先,用细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成圈结构的地组织的编织(细纱线作成圈纱),用粗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集圈加浮线的编织(粗纱线作衬垫纱),浮线可跨越多个织针纵行,前针床织针仅起挂钩浮线的作用;如此连续编织若干个横列,此间,挂钩在前针床织针上的浮线既可以是单根,也可以是多根集聚在一起;然后,前针床织针将在针钩内的所有浮线上抬,转移挂到后针床织针的针钩上,后针床织针进行集圈。如此方法循环编织,形成整片的具有薄透较大网孔效果的织物,适合用装饰或时装面料。文档编号D04B35/00GK1932109SQ20051009444公开日2007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形成薄透较大网孔效果的纬编织物的方法,其特征是:在双针床纬编针织机上,细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地组织的编织,粗纱线在后针床织针上进行带有长浮线的垫喂,浮线部分由前针床织针钩取握持,然后在组织需要时由前针床织针上抬转移给后针床织针,合并织入地组织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罗庆张珺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