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顶块支架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51701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墩顶块支架组件,其包括两个支架单元、纵横梁、对拉杆以及调整丝杆,支架单元包括位于底部的基础调整节模块、顶节模块以及标准节模块,位于同一个支架单元中的标准节模块通过螺栓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同一水平位置的标准节模块通过对拉杆连接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的顶节模块之间通过对拉杆连接固定,所述纵横梁的两端下侧分别通过调整丝杆安装在两个支架单元中顶节模块,纵横梁的上端面安装有侧板斜撑和侧板,侧板斜撑的一端固定在纵横梁上,侧板斜撑的另一端固定在侧板的下端面。通过吊机将基础调整节模块、顶节模块以及标准节模块模依次吊起安装,在搭设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高空坠落的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性。

Pier top block subassembly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upport component of the pier top block, which comprises two bracket units, a longitudinal and horizontal beam, a pair of pull rods, and a adjusting wire rod. The bracket unit comprises a base adjustment section module, a top section module and a standard section module located at the bottom. The standard section module located in the same bracket unit is fixed by a bolt and is located in two branches. The standard section module of the same horizontal position in the frame unit is fixed by the pull rod connection. The top section module located in the two support units is fixed by the pull rod connection. The lower side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beam is installed in the two bracket units by adjusting the wire rod, and the upper end face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beam is installed with the side plate inclined bracing. With the side plate, one end of the side plate oblique brace is fixed on the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side plate oblique brace is fixed on the lower end face of the side plate. Through the crane, the basic adjustment section module, the top section module and the standard section module are hoisted and installed in turn. In the process of hitchhiking, there is no hidden danger of high altitude falling, and the safety is impro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墩顶块支架组件
本技术涉及需搭设支架施工的梁跨现浇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应净空20米以下自重在2.2-2.5t/㎡的梁体现浇施工环境的墩顶块支架组件。
技术介绍
目前,满堂支架搭设过程中存在的高空坠落的安全隐患,同时解决了满堂支架搭设速度慢、占地大、人工消耗多,影响施工进度等问题。随着社会、政府对安全文明施工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工程施工单位对安全文明投入的不断加大,对进度效益不断的追求,需要一种安全牢固且美观大方的模块拼装式支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墩顶块支架组件,其有效杜绝搭设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搭设速度、节约场地、减少了人工,而且外形简洁、美观大方、适应现阶段安全文明施工需求。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墩顶块支架组件,其包括两个支架单元、纵横梁、多根对拉杆以及多根调整丝杆,所述支架单元包括位于底部的基础调整节模块、位于基础调整节模块上方的顶节模块以及层叠在基础调整节模块和顶节模块之间的标准节模块,位于同一个支架单元中的标准节模块通过螺栓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同一水平位置的标准节模块通过对拉杆连接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的顶节模块之间通过对拉杆连接固定,所述纵横梁的两端下侧分别通过调整丝杆安装在两个支架单元中顶节模块,所述纵横梁的上端面安装有侧板斜撑和侧板,所述侧板斜撑的一端固定在纵横梁上,侧板斜撑的另一端固定在侧板的下端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础调整节模块通过圆钢管和槽钢焊接成4.8×1.2×1米的框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标准节模块通过圆钢管和槽钢焊接成4.8×1.2×2米的框架,标准节模块内部还布置有梯道和步道,所述梯道和步道通过角钢和花纹钢板焊接而成。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节模块在标准节模块的中上部外侧焊接顶节斜撑、中部支撑弦杆以及顶节延伸梁后构成上宽下窄的框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纵横梁包括分别通过调整丝杆安装在顶节模块上的两个纵横梁单元以及将两个纵横梁单元连接的连接单元,每个所述纵横梁单元包括上部横梁、下部横梁以及位于上部横梁和下部横梁之间的长纵梁,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用于连接两个下部横梁的第一接长段、用于连接上部横梁的第二接长段以及位于第一接长段和第二接长段之间的短纵梁。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位于同一个所述支架单元的基础调整节模块和标准节模块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位于同一个所述支架单元中相邻的两个标准节模块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位于同一个所述支架单元的标准节模块和顶节模块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将基础调整节模块、顶节模块以及标准节模块模这几个构件块化后,通过吊机将基础调整节模块、顶节模块以及标准节模块模依次吊起安装,在搭设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高空坠落的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性,并解决了普通建筑用碗扣式满堂支架需多名工人高空作业、操作困难、高空坠落等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参照图1~图2,墩顶块支架组件,其包括两个支架单元、纵横梁5、多根对拉杆6以及多根调整丝杆4,所述支架单元包括位于底部的基础调整节模块1、位于基础调整节模块1上方的顶节模块3以及层叠在基础调整节模块1和顶节模块3之间的标准节模块2,位于同一个支架单元中的标准节模块2通过螺栓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同一水平位置的标准节模块2通过对拉杆6连接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的顶节模块3之间通过对拉杆6连接固定,所述纵横梁5的两端下侧分别通过调整丝杆4安装在两个支架单元中顶节模块3,所述纵横梁5的上端面安装有侧板斜撑8和侧板7,所述侧板斜撑8的一端固定在纵横梁5上,侧板斜撑8的另一端固定在侧板7的下端面。对拉杆6由10#槽钢和16mm钢板焊接而成。对拉杆6的两端分别通过24#高强螺栓安装在顶节模块3或标准节模块2上。通过将基础调整节模块1、顶节模块3以及标准节模块2模这几个构件块化后,通过吊机将基础调整节模块1、顶节模块3以及标准节模块2模依次吊起安装,在搭设过程中,基本不存在高空坠落的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性,并解决了普通建筑用碗扣式满堂支架需多名工人高空作业、操作困难、高空坠落等问题。以现场现浇用平均高度15米为标准高度分析,普通建筑用碗扣式满堂支架搭设周期一般为7.5至8.5工作日,需4至8人完成安装,人工费用8*6*200=9600元。本技术搭设周期仅2工作日,需4名作业人员及吊车一台。工机费用2*4*200+2*1*1200=4000元。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基础调整节模块1通过圆钢管和槽钢焊接成4.8×1.2×1米的框架。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标准节模块2通过圆钢管和槽钢焊接成4.8×1.2×2米的框架,标准节模块2内部还布置有梯道20和步道21,所述梯道20和步道21通过角钢和花纹钢板焊接而成。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顶节模块3在标准节模块2的中上部外侧焊接顶节斜撑30、中部支撑弦杆31以及顶节延伸梁32后构成上宽下窄的框架。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纵横梁5包括分别通过调整丝杆4安装在顶节模块3上的两个纵横梁5单元以及将两个纵横梁5单元连接的连接单元,每个所述纵横梁5单元包括上部横梁50、下部横梁51以及位于上部横梁50和下部横梁51之间的长纵梁52,所述连接单元包括用于连接两个下部横梁51的第一接长段53、用于连接上部横梁50的第二接长段54以及位于第一接长段53和第二接长段54之间的短纵梁55。第一接长段53和第二接长段54分别通过2根25#槽钢焊接而成的工字钢组合而成。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位于同一个所述支架单元的基础调整节模块1和标准节模块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位于同一个所述支架单元中相邻的两个标准节模块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位于同一个所述支架单元的标准节模块2和顶节模块3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墩顶块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两个支架单元、纵横梁、多根对拉杆以及多根调整丝杆,所述支架单元包括位于底部的基础调整节模块、位于基础调整节模块上方的顶节模块以及层叠在基础调整节模块和顶节模块之间的标准节模块,位于同一个支架单元中的标准节模块通过螺栓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同一水平位置的标准节模块通过对拉杆连接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的顶节模块之间通过对拉杆连接固定,所述纵横梁的两端下侧分别通过调整丝杆安装在两个支架单元中顶节模块,所述纵横梁的上端面安装有侧板斜撑和侧板,所述侧板斜撑的一端固定在纵横梁上,侧板斜撑的另一端固定在侧板的下端面。

【技术特征摘要】
1.墩顶块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两个支架单元、纵横梁、多根对拉杆以及多根调整丝杆,所述支架单元包括位于底部的基础调整节模块、位于基础调整节模块上方的顶节模块以及层叠在基础调整节模块和顶节模块之间的标准节模块,位于同一个支架单元中的标准节模块通过螺栓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同一水平位置的标准节模块通过对拉杆连接固定,位于两个支架单元中的顶节模块之间通过对拉杆连接固定,所述纵横梁的两端下侧分别通过调整丝杆安装在两个支架单元中顶节模块,所述纵横梁的上端面安装有侧板斜撑和侧板,所述侧板斜撑的一端固定在纵横梁上,侧板斜撑的另一端固定在侧板的下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顶块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调整节模块通过圆钢管和槽钢焊接成4.8×1.2×1米的框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墩顶块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节模块通过圆钢管和槽钢焊接成4.8×1.2×2米的框架,标准节模块内部还布置有梯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志强牛相国陈德明冼尚钧陈宏鑫王振华董建树刘晓阳刘栋耿少鹏连双伟田勇欣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三局集团广东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