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钢轨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513864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5 06:01
一种人工钢轨搬运装置,涉及一种钢轨搬运装置,倒“U”形支架(6)设有的两立杆(5)分别插入支座(1)设有的两套筒(18)内,倒“U”形支架(6)和支座(1)相配合的结构一共为两组且相对设置,两方框长杆(3)的各两侧分别设有的倒“U”形卡子(2)分别卡在两横杆(7)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钢轨两端分别设置可由两倒“U”形支架利用杠杆原理翻转使钢轨抬起的支座,利用方形框架上设置的倒“U”形卡子通过两倒“U”形支架将两支座进行限制,实现了只用一两人即可将钢轨抬起并移动的目的。

An artificial rail handling device

An artificial rail handling device, involving a rail handling device, an inverted \U\ shaped bracket (6) with a two stand rod (5) inserted in a two sleeve (18) provided with a support (1), and an inverted \U\ shaped bracket (6) and a support (1) in a total of two groups and phase pairs, two square long poles (3) each two. The inverted \U\ - shaped cards (2) on the side are respectively stuck on the two bar (7). The invention is provided by a two inverted \U\ bracket on both ends of the rail to turn the support of the rail to be raised by using the lever principle, and the two support is limited by the inverted \U\ shaped bracket set on the square frame through the two inverted \U\ bracket. The purpose of lifting and moving the rails with only one or two people is achiev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工钢轨搬运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轨搬运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人工钢轨搬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的建筑施工领域,钢轨被大量应用。由于该种材料一般比较长,且比较重,通常在敷设或运输时都采用吊车等大型机械进行搬运。但是,由于在施工现场需要经常性的对该种材料进行倒运,每次倒运都用机械作业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较低、用时较长;在某些复杂工况下机械倒运也很难实现,而传统的人工钢轨搬运需要多人共同作业,费时费力,运输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人工钢轨搬运装置,通过在钢轨两端分别设置可由两倒“U”形支架利用杠杆原理翻转使钢轨抬起的支座,利用方形框架上设置的倒“U”形卡子通过两倒“U”形支架将两支座进行限制,实现了只用一两人即可将钢轨抬起并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所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钢轨搬运装置,包括支座、倒“U”形支架和方形框架,倒“U”形支架包括立杆,立杆为两根,两立杆的各一端之间连接有横杆,方形框架包括方框长杆,方框长杆为两根,两方框长杆的各两端之间分别连接有方框连接杆,在两方框长杆的各两侧分别间隔设有向下延伸的倒“U”形卡子,支座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杆C、支撑杆D、支撑杆E、支撑杆F和套筒,支撑杆D、支撑杆E和支撑杆F首尾相接形成三角形,支撑杆C的一端和支撑杆D、支撑杆E的交点连接,套筒的一端和支撑杆D、支撑杆F的交点连接,在支撑杆C的另一端和套筒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支撑杆A,在支撑杆C的另一端与支撑杆A的交点和支撑杆D与套筒的一端的交点之间连接有支撑杆B,在支撑杆B、支撑杆C和支撑杆D形成的三角形内设有由支撑杆B、支撑杆D的交点引出的连接杆,支撑框架为两个且相对设置,在一个支撑杆A、套筒的交点和另一个支撑杆A、套筒的交点之间连接有连接柱,在两连接杆的端部分别相对设有担杆,倒“U”形支架设有的两立杆分别插入支座设有的两套筒内,倒“U”形支架和支座相配合的结构一共为两组且相对设置,两方框长杆的各两侧分别设有的倒“U”形卡子分别卡在两横杆上。所述的人工钢轨搬运装置,在每根支撑杆E的外部两侧分别设有万向轮。所述的人工钢轨搬运装置,担杆到支撑杆C外部的距离小于轨头的底部到钢轨底部的距离;担杆到万向轮底部的距离大于轨头的底部到钢轨底部的距离。所述的人工钢轨搬运装置,在两方框连接杆上分别套有把套。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人工钢轨搬运装置,通过在钢轨两端分别设置可由两倒“U”形支架利用杠杆原理翻转使钢轨抬起的支座,利用方形框架上设置的倒“U”形卡子通过两倒“U”形支架将两支座进行限制,实现了只用一两人即可将钢轨抬起并移动的目的;本专利技术具有设计合理、方便实用、提高工作效率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市场前景广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支撑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方形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倒“U”形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支座与钢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座;2、倒“U”形卡子;3、方框长杆;4、方形框架;5、立杆;6、倒“U”形支架;7、横杆;8、方框连接杆;9、支撑杆A;10、支撑杆B;11、支撑杆C;12、担杆;13、支撑杆D;14、支撑杆E;15、万向轮;16、支撑杆F;17、连接杆;18、套筒;19、轨头;20、钢轨;21、连接柱。【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更详细的解释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公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保护本专利技术范围内的一切变化和改进;结合附图1~5所述的人工钢轨搬运装置,包括支座1、倒“U”形支架6和方形框架4,倒“U”形支架6包括立杆5,立杆5为两根,两立杆5的各一端之间连接有横杆7,方形框架4包括方框长杆3,方框长杆3为两根,两方框长杆3的各两端之间分别连接有方框连接杆8,在两方框连接杆8上分别套有把套,在两方框长杆3的各两侧分别间隔设有向下延伸的倒“U”形卡子2,支座1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杆C11、支撑杆D13、支撑杆E14、支撑杆F16和套筒18,支撑杆D13、支撑杆E14和支撑杆F16首尾相接形成三角形,在每根支撑杆E14的外部两侧分别设有万向轮15,支撑杆C11的一端和支撑杆D13、支撑杆E14的交点连接,套筒18的一端和支撑杆D13、支撑杆F16的交点连接,在支撑杆C11的另一端和套筒18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支撑杆A9,在支撑杆C11的另一端与支撑杆A9的交点和支撑杆D13与套筒18的一端的交点之间连接有支撑杆B10,在支撑杆B10、支撑杆C11和支撑杆D13形成的三角形内设有由支撑杆B10、支撑杆D13的交点引出的连接杆17,支撑框架为两个且相对设置,在一个支撑杆A9、套筒18的交点和另一个支撑杆A9、套筒18的交点之间连接有连接柱21,在两连接杆17的端部分别相对设有担杆12,倒“U”形支架6设有的两立杆5分别插入支座1设有的两套筒18内,倒“U”形支架6和支座1相配合的结构一共为两组且相对设置,两方框长杆3的各两侧分别设有的倒“U”形卡子2分别卡在两横杆7上,担杆12到支撑杆C11外部的距离小于轨头19的底部到钢轨20底部的距离;担杆12到万向轮15底部的距离大于轨头19的底部到钢轨20底部的距离。实施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人工钢轨搬运装置,使用时,结合附图6,将支座1沿钢轨20的一端套入,使连接柱21担在轨头19顶端,两担杆12置于轨头19底部的两侧,由于担杆12到支撑杆C11外部的距离小于轨头19的底部到钢轨20底部的距离,所以此时支座1底部的支撑杆C11处于悬空状态,将倒“U”形支架6的两立杆5分别插入两套筒18内,以支撑杆C11、支撑杆E14的交点为支撑点对支座1进行旋转,利用两担杆12将轨头19抬起,此时四个万向轮15着地,钢轨20的一端离开地面;将另一支座1按照和支座1相对设置沿钢轨20的另一端套入,利用另一倒“U”形支架6按上述方法将钢轨20的另一端离开地面,将方形框架4的各两侧分别间隔设有的向下延伸的倒“U”形卡子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倒“U”形卡子2卡住两倒“U”形支架6顶端分别设有的横杆7,使两支座1、两倒“U”形支架6和方形框架4形成一体式稳固结构,钢轨20被抬离地面并利用此时两支座1底部分别设置的多个万向轮15使钢轨20在一两人的操作下可以自由移动,实现了只用一两人即可将钢轨抬起并移动的目的,将钢轨20运送到位后,沿上述操作步骤反向操作即可将本装置拆除,并将钢轨20放回地面。本专利技术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钢轨搬运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支座(1)、倒“U”形支架(6)和方形框架(4),倒“U”形支架(6)包括立杆(5),立杆(5)为两根,两立杆(5)的各一端之间连接有横杆(7),方形框架(4)包括方框长杆(3),方框长杆(3)为两根,两方框长杆(3)的各两端之间分别连接有方框连接杆(8),在两方框长杆(3)的各两侧分别间隔设有向下延伸的倒“U”形卡子(2),支座(1)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杆C(11)、支撑杆D(13)、支撑杆E(14)、支撑杆F(16)和套筒(18),支撑杆D(13)、支撑杆E(14)和支撑杆F(16)首尾相接形成三角形,支撑杆C(11)的一端和支撑杆D(13)、支撑杆E(14)的交点连接,套筒(18)的一端和支撑杆D(13)、支撑杆F(16)的交点连接,在支撑杆C(11)的另一端和套筒(18)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支撑杆A(9),在支撑杆C(11)的另一端与支撑杆A(9)的交点和支撑杆D(13)与套筒(18)的一端的交点之间连接有支撑杆B(10),在支撑杆B(10)、支撑杆C(11)和支撑杆D(13)形成的三角形内设有由支撑杆B(10)、支撑杆D(13)的交点引出的连接杆(17),支撑框架为两个且相对设置,在一个支撑杆A(9)、套筒(18)的交点和另一个支撑杆A(9)、套筒(18)的交点之间连接有连接柱(21),在两连接杆(17)的端部分别相对设有担杆(12),倒“U”形支架(6)设有的两立杆(5)分别插入支座(1)设有的两套筒(18)内,倒“U”形支架(6)和支座(1)相配合的结构一共为两组且相对设置,两方框长杆(3)的各两侧分别设有的倒“U”形卡子(2)分别卡在两横杆(7)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钢轨搬运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支座(1)、倒“U”形支架(6)和方形框架(4),倒“U”形支架(6)包括立杆(5),立杆(5)为两根,两立杆(5)的各一端之间连接有横杆(7),方形框架(4)包括方框长杆(3),方框长杆(3)为两根,两方框长杆(3)的各两端之间分别连接有方框连接杆(8),在两方框长杆(3)的各两侧分别间隔设有向下延伸的倒“U”形卡子(2),支座(1)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杆C(11)、支撑杆D(13)、支撑杆E(14)、支撑杆F(16)和套筒(18),支撑杆D(13)、支撑杆E(14)和支撑杆F(16)首尾相接形成三角形,支撑杆C(11)的一端和支撑杆D(13)、支撑杆E(14)的交点连接,套筒(18)的一端和支撑杆D(13)、支撑杆F(16)的交点连接,在支撑杆C(11)的另一端和套筒(18)的另一端之间连接有支撑杆A(9),在支撑杆C(11)的另一端与支撑杆A(9)的交点和支撑杆D(13)与套筒(18)的一端的交点之间连接有支撑杆B(10),在支撑杆B(10)、支撑杆C(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璐璠夏建松孙勇刚周伟杨卓武进广宋娟娟王素灵张卿雨朱瑞涛解洪波巴姣龙夏绍见田晓阳何军薜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