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及构筑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849117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7: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及构筑方法,解决了对已选定并实施的双三角形双排桩支护局部变更成其它支护形式,所存在的局部变更的支护形式与已完成双三角形支护结构的连接不完善,容易引起局部受力不均匀的问题。在后侧后排桩(10)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后侧连接梁(6),在中间后排桩(9)与前排桩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梁(7),在前侧后排桩(2)与前排桩之间设置有前侧连接梁(8),在后侧后排桩(10)、中间后排桩和前侧后排桩之间设置有冠梁(5),在前排桩与中间后排桩之间设置有大倾角旋喷桩(3),在大倾角旋喷桩中插入有预制混凝土梁(4)。满足了设计强度,且不改变支护设计的整体结构。

Double row pile supporting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for overcoming partial soft soil in foundation pi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double row pile supporting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to overcome the soft soil quality of the foundation pit, and solves the local change of the double triangle double row pile supporting form which has been selected and implemented. The existing support form of local change is not perfect with the completed double triangulation support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inhomogeneous local stress. A rear side connection beam (6) is arranged between rear rear row pile (10) and front row pile (1). A middle connection beam (7) is set between the middle back row pile (9) and the front row pile, and a front side connection beam (8) is set between the front rear row pile (2) and the front pile, and the back row pile (10), the middle back row pile and the front rear row are in the back side. A crown beam (5)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piles, and a large tilt angle jet pile (3)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ront row pile and the middle back row pile, and the precast concrete beam (4) is inserted into the large tilt angle jet pile. It satisfies the design strength and does not change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supporting desig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及构筑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深基坑支护体系的构建,特别涉及一种针对深基坑且基底局部土层较松软的双排桩机构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深基坑双排桩支护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支护结构,与其它支护结构体系相比较,双排桩支护形式具有良好的侧向刚度,可有效限制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双排桩的支护设计方法和施工具有方便、不用设置横向支点、挡土结构受力条件好、能保持基坑稳定、施工安全等优点,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双三角形的双排桩支护适用于土层机构相对坚实的深基坑,具有灌桩数量少、支护强度高、工程造价较低、施工方便等特点。但在具体施工中,当深基坑中某处出现局部土质相对松软情况时,双三角形支护结构的强度将会降低,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现有技术是对已选定并实施的双三角形双排桩支护局部变更成其它支护形式,存在局部变更的支护形式与已完成双三角形支护结构的连接不完善,容易引起局部受力不均匀,影响到整体支护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及构筑方法,解决了对已选定并实施的双三角形双排桩支护局部变更成其它支护形式,所存在的局部变更的支护形式与已完成双三角形支护结构的连接不完善,容易引起局部受力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包括基坑局部松软土质处的后侧后排桩、中间后排桩、前侧后排桩和前排桩,在后侧后排桩与前排桩之间设置有后侧连接梁,在中间后排桩与前排桩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梁,在前侧后排桩与前排桩之间设置有前侧连接梁,在后侧后排桩、中间后排桩和前侧后排桩之间设置有冠梁,在前排桩与中间后排桩之间设置有大倾角旋喷桩,在大倾角旋喷桩中插入有预制混凝土梁。大倾角旋喷桩与中间连接梁之间的夹角为50-75度。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的构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构筑后侧后排桩、中间后排桩和前侧后排桩,具体方法为:清除后侧后排桩桩孔、中间后排桩桩孔和前侧后排桩桩孔中的残渣;将各自的钢筋笼下放到各自的桩孔孔底,再下放各自的混凝土钢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然后,连续灌注水下混凝土,直到桩孔孔口返浆为止,灌注完成后,拆卸导管,形成后排桩;第二步、待后排桩的混凝土终凝稳定后,从前排桩的桩顶平台内侧位置向中间后排桩的方向施做大倾角旋喷桩,大倾角旋喷桩采取分段旋喷施工,施工角度为50-75度,大倾角旋喷桩将前排桩与中间后排桩连接在一起,大倾角旋喷桩施工结束后,在其混凝土终凝稳定前,将预制混凝土桩插入到大倾角旋喷桩中;第三步、构筑前排桩,将预制混凝土桩的上端与前排桩的钢筋笼连接在一起;第四步、当前排桩的混凝土终凝稳定后,进行后侧连接梁、中间连接梁、前侧连接梁和冠梁的构筑施做,完成双三角双排桩支护体系的构筑。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针对施工过程中,土层局部实际结构与设计前勘测的土层结构存在的偏差时,对已设计的支护结构进行局部加固的施工方法;满足了设计强度,且不改变支护设计的整体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包括基坑局部松软土质处的后侧后排桩10、中间后排桩9、前侧后排桩2和前排桩1,在后侧后排桩10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后侧连接梁6,在中间后排桩9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梁7,在前侧后排桩2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前侧连接梁8,在后侧后排桩10、中间后排桩9和前侧后排桩2之间设置有冠梁5,在前排桩1与中间后排桩9之间设置有大倾角旋喷桩3,在大倾角旋喷桩3中插入有预制混凝土梁4。大倾角旋喷桩3与中间连接梁7之间的夹角为50-75度。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的构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构筑后侧后排桩10、中间后排桩9和前侧后排桩2,具体方法为:清除后侧后排桩桩孔、中间后排桩桩孔和前侧后排桩桩孔中的残渣;将各自的钢筋笼下放到各自的桩孔孔底,再下放各自的混凝土钢导管,进行第二次清孔,然后,连续灌注水下混凝土,直到桩孔孔口返浆为止,灌注完成后,拆卸导管,形成后排桩;第二步、待后排桩的混凝土终凝稳定后,从前排桩1的桩顶平台内侧位置向中间后排桩9的方向施做大倾角旋喷桩3,大倾角旋喷桩3采取分段旋喷施工,施工角度为50-75度,大倾角旋喷桩3将前排桩1与中间后排桩9连接在一起,大倾角旋喷桩3施工结束后,在其混凝土终凝稳定前,将预制混凝土桩4插入到大倾角旋喷桩3中;第三步、构筑前排桩1,将预制混凝土桩4的上端与前排桩1的钢筋笼连接在一起;第四步、当前排桩1的混凝土终凝稳定后,进行后侧连接梁6、中间连接梁7、前侧连接梁8和冠梁5的构筑施做,完成双三角双排桩支护体系的构筑。本专利技术是针对双排桩支护局部加强的施工方法,在双三角形双排桩支护中,本专利技术是设有加芯旋喷桩的双三角形双排桩结构,由前排桩1、后排桩、大倾角旋喷桩3、预制混凝土桩4、冠梁5、以及三个连系梁组成。施工方法为:清除后排桩中的残渣,然后对后排桩的孔深、孔位、孔形、孔径等进行检查,利用泥浆泵及导管把自然泥浆注入孔口内,反复冲洗,最后对孔内清理沉渣,并利用空压机往孔底注入空气,利用其在孔内和泥浆混合产生的水压,把沉砂和沉渣一齐冲洗出来,终孔孔底沉渣厚度要满足要求。后排桩的钢筋笼下至孔底后,再下混凝土钢导管;DN125混凝土钢导管采用丝扣连接,为了保证导管在混凝土浇捣完成后能提管,在最后一节导管尾部用钢筋焊接一个U型吊环,使下入孔内的钢丝绳连接到吊环上。钢筋笼和导管下入后,即进行第二次清孔,要求清孔至孔底沉渣不大于50毫米,清孔至泥浆比重达到设计要求止。灌注水下砼要连续进行,不得中断,保证桩身砼质量,直到孔口返浆,以保证桩身砼质量。灌注完成后,拆卸导管,并注意桩顶保护。待后排桩质量稳定后,从前排桩1的桩顶平台内侧位置向中间后排桩9的方向施做大倾角旋喷桩3,旋喷桩3采取分段旋喷施工,施工角度为50-75度,其末端位置与后排桩的距离为最小位置,旋喷桩3施工结束后,在其质量稳定前,将预制混凝土桩4插入其中。带旋喷桩质量稳定后,前排桩1进行施工,具体方法与后排桩相同,预制混凝土桩4上端与前排桩1钢筋笼连接在一起。待前排桩1质量稳定后,进行冠梁及连系梁的施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包括基坑局部松软土质处的后侧后排桩(10)、中间后排桩(9)、前侧后排桩(2)和前排桩(1),其特征在于,在后侧后排桩(10)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后侧连接梁(6),在中间后排桩(9)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梁(7),在前侧后排桩(2)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前侧连接梁(8),在后侧后排桩(10)、中间后排桩(9)和前侧后排桩(2)之间设置有冠梁(5),在前排桩(1)与中间后排桩(9)之间设置有大倾角旋喷桩(3),在大倾角旋喷桩(3)中插入有预制混凝土梁(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包括基坑局部松软土质处的后侧后排桩(10)、中间后排桩(9)、前侧后排桩(2)和前排桩(1),其特征在于,在后侧后排桩(10)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后侧连接梁(6),在中间后排桩(9)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中间连接梁(7),在前侧后排桩(2)与前排桩(1)之间设置有前侧连接梁(8),在后侧后排桩(10)、中间后排桩(9)和前侧后排桩(2)之间设置有冠梁(5),在前排桩(1)与中间后排桩(9)之间设置有大倾角旋喷桩(3),在大倾角旋喷桩(3)中插入有预制混凝土梁(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大倾角旋喷桩(3)与中间连接梁(7)之间的夹角为50-75度。3.一种可克服基坑局部松软土质的双排桩支护体系的构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构筑后侧后排桩(10)、中间后排桩(9)和前侧后排桩(2),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