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何益峰专利>正文

内置式的提花片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8543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内置式的提花片控制装置,其主要是于控制杆壳体内部两侧分别设有滑道,并于壳体内部上方组装有电磁铁,于电磁铁两侧分别枢设有活动片,并于两活动片内侧分别设有将活动片向外推顶的弹簧,将提花片上端穿设组装入壳体滑道中,并由电磁铁经活动片控制提花片在滑道中作上下滑移,电磁铁通电时,活动片会释放提花片,电磁铁断电时,活动片扣住提花片,提供提花片更稳定和更有效率的操控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内置式的提花片控制装置,其主要是提花机的计算机选针控制的提花片控制装置,其通过内置式的设计,可将提花片容置在壳体滑道中作滑移,以降低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提升提花片的控制稳定性。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提花机运用计算机选针控制来进行提花片的控制,已为相关业者所广泛运用,其发展迄今亦有多年的历史,由新型专利案第78209832号,名称为「提花机提花片计算机控制升降结构」,其中揭露了一种典型的设计,其是将控制杆磁吸座横向排列在电路板两侧,在各控制杆上方设有电磁铁,在两控制杆间形成片槽,提花片即插置于片槽中,当电磁铁通电时,会令片槽中的提花片弯曲变形,而勾在控制杆侧的凸勾上,达到由控制杆控制提花片是否产生位移,而进行提花操作的功效。在台湾新型专利案第79206704号,名称为「提花机提花片计算机选针控制结构改良」,揭露了另一种型式的控制杆,其是由电路板上组装的控制杆、提花片及固定片所组成,其中控制杆与固定杆间隔设置,在各固定杆与控制杆间容置组装有提花片,其结构特征是于控制杆上设置有两螺线管,并搭配组装有永久磁铁制成的活动轴,当螺线管通电时,活动轴被推出而穿过提花片的固定孔,当螺线管断电时,活动轴被铁心吸回原位而释放提花片,以达到控制提花片动作的功效。在台湾新型专利案第79211186号,名称为「提花机花片选针结构」中,提出了一种与前述专利案雷同的设计,其控制杆两侧是呈平面状与提花片平贴,在该控制杆中组装有电磁铁与导磁板片,并于控制杆两侧形成有缺口,两导磁板片在电磁铁通电时,产生偏转而凸出于缺口以扣卡提花片,消磁后,导磁板片则向内缩吸附于电磁铁上,以将提花片释放。在台湾新型专利案第79213090号,名称为「商标提花机提花片控制装置」中,则提出了另一种不同型式的控制杆设计,其在控制杆电磁座体中设置一磁力源及其导磁棒,并搭配可凸伸出控制杆外侧的锁片,当磁力源通电时,会令锁片枢转,而凸伸至控制杆外侧卡住提花片,磁力源断电时,则由弹簧将锁片回缩,以释放提花片。在台湾新型专利案第80214267号,名称为「提花机花片选针结构的改良」中,提出的结构在控制杆与提花片的配置上与前述专利案相同,其控制杆内部的结构则采不同的配置方式,其是于控制杆中组装有一垂直的电磁铁与一由电磁铁控制的动作铁心,同时组装有一控制板及两可凸伸出控制杆两侧的扣合杆,该控制板与动作铁心相结合,当电磁铁通电时,会带动动作铁心位移,并经由控制板带动扣合杆位移而凸伸出控制杆两侧,并卡住提花片片,当电磁铁断电时,动作铁心回复原位,而经由控制板带动扣合杆缩入动作杆中,而将提花片释放。前述各专利案中所示的结构,均是将提花片贴靠在控制杆外侧的两侧设置,其在操控上确实能够达到设计时所要求的实用性功效,但经本专利技术人研究后发现,此类设计将提花片安置在控制杆外侧,在长期使用后,于提花机各部机件上难免会有飞絮堆积,在成排排列的电路板上横向排列有密布的控制杆与提花片,其间间隙狭小,而清理困难,倘堆积的飞絮塞住了控制杆侧的穿孔,即会令其内部供扣住提花片的构件,无法凸伸出控制杆侧面,会令该位置的提花片产生误动作,并进而破坏了产品的完整性,当此种状况发生时,对维修人员而言,确实造成相当大的困扰,因为在众多的提花片中,如何找到产生误动作的一支,同时将其间的飞絮加以清除,必然要浪费相当时间,而影响到整体的加工效率。再者,在研究中发现,一般提花片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被扣住的时间要较被释放的时间更长,在有些布料的编织过程中,其提花片总共被释放的时间仅有总共被扣住的时间的20%以下,现有的设计均是在电磁铁通电时,将提花片扣住,而在断电时,将提花片释放,此即使得提花机所需花费的电量更大,虽然每一电磁铁所需的电量不大,但在大数量与长时间累积之下,其所消耗的电量亦相当可观,此亦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式的提花片控制装置,其主要是于控制杆壳体内部两侧分别设有滑道,并于壳体内部上方组装有电磁铁,于电磁铁两侧分别枢设有活动片,并于两活动片内侧分别设有可将活动片向外推顶的弹簧,通过将提花片上端穿设组装入壳体滑道中,并由电磁铁经活动片控制该提花片在滑道中作上下滑移,达到提供提花片更稳定的操控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置式的提花片控制装置,其中当电磁铁通电时,活动片会释放提花片,而当电磁铁断电时,则由活动片扣住提花片,达到提供提花片更经济及更有效率的操控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内置式的提花片控制装置,其是由控制杆与提花片组合而成,其特征是该控制杆壳体内部两侧分别设有贯穿下端的滑道,并于壳体内部上方组装有电磁铁,该电磁铁两侧分别设有扣住提花片的活动片,并于壳体中设有将活动片向外推顶的弹簧,该提花片近上端形成有供活动片扣住的扣合孔,该提花片上端由该控制杆下端穿设组装入壳体滑道中,并由电磁铁经活动片控制该提花片在滑道中作上下滑移。该壳体内部上方设有固定块与固定柱;该电磁铁下端设有安置于该固定块上的定位端片,上端设有一定位顶片,该定位顶片上形成有套设于固定柱上的固定孔。该壳体内部上方设有两枢接柱,该两活动片的一端为枢接在该枢接柱上的枢接端。该控制杆的壳体上盖合有盖板,该壳体中的适当位置设有组合孔与定位柱,该盖板呈平板状,该盖板相应于壳体组合孔的位置设有组合孔,并于相应于壳体枢接柱及定位柱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孔。该枢接端处形成有枢设在该枢接柱上的圈状结构。该两活动片的相对外侧分别向外凸出扣住提花片扣合孔的扣合凸片。该两活动片相对内侧分别设有供弹簧端部组装的弹簧组装块。该控制杆的壳体上盖合有盖板,该壳体中的适当位置设有组合孔与定位柱,该盖板呈平板状,在盖板相应于壳体组合孔的位置设有组合孔,并于相应于壳体定位柱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孔。该两活动片内侧分别设置将活动片向外推顶的弹簧。该两活动片内侧分别设置将活动片向外推顶的弹簧。该弹簧一端结合在活动片弹簧组装块处,另一端推抵在电磁铁侧。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和附图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提花片控制装置外观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提花片控制装置组件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铁断电将提花片扣住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磁铁通电将提花片释放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阅图1所示,其中显示一控制杆10及两提花片60,该两提花片60的上端由控制杆10的壳体11下端穿入其中,以构成本专利技术的内置式的提花片控制装置。由图2的分解示意图可见,于控制杆10壳体11内部两侧分别设有贯穿下端的滑道12,并于壳体11内部上方设有固定块13、固定柱14及两枢接柱15,另在壳体11中的适当位置,设有组合孔16与定位柱17;盖板20呈平板状盖合于壳体11上,在盖板20相应于壳体11组合孔16的位置设有组合孔22,并于相应于壳体11枢接柱15及定位柱17的位置形成有定位孔24;电磁铁30组装于壳体11中,于图式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电磁铁30下端设有安置于壳体11固定块13上的定位端片32,上端设有一定位顶片34,在该定位顶片34上形成有套设于固定柱14上的固定孔36;于电磁铁30两侧分别组装有一活动片40,该活动片40的一端为枢接端42,该枢接端42处形成有枢设在壳体11枢接柱15上的圈状结构,在两活动片40的相对外侧分别向外凸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置式的提花片控制装置,其是由控制杆与提花片组合而成,其特征是:该控制杆壳体内部两侧分别设有贯穿下端的滑道,并于壳体内部上方组装有电磁铁,该电磁铁两侧分别设有扣住提花片的活动片,并于壳体中设有将活动片向外推顶的弹簧,该提花片近上端形成有供活动片扣住的扣合孔,该提花片上端由该控制杆下端穿设组装入壳体滑道中,并由电磁铁经活动片控制该提花片在滑道中作上下滑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益峰
申请(专利权)人:何益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