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根同时整列卷绕的样品整经方法及样品整经机技术

技术编号:1847527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根同时整列卷绕的样品整经方法以及样品整经机。在导纱器旋转一次期间,卷绕于整经滚筒的多根经纱,朝向整经方向的反方向,以保持具有整经密度的距离R的间隔的方式,通过展开配置该导纱器的各个导纱端部,按卷绕于整经滚筒的纱线的卷绕顺序,从整经方向向反方向,以形成由具有整经密度的距离R的间隔而排列的同时整经根数构成的经纱带的方式,卷绕在该整经滚筒上。根据这种多根同时整列卷绕的样品整经方法以及样品整经机,在整经滚筒上与分绞棒上不会发生经纱的排列顺序的反转现象,即使在同时整经纱根数较多的情况下,在后工序的纺织过程中,也不会发生经纱的开口不良,不会引起经纱的钩纱以及经纱的断纱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经纱的样品整经方法及其样品整经机,尤其涉及一种将多根经纱同时进行整列卷绕的样品整经方法以及可使用该方法的样品整经机。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样品整经机(Sample Warper)的经纱的整经方法,众所周知的是被称为的所谓整列卷绕的经纱的整经方法。该整列卷绕是指,使来自导纱器的经纱,针对导纱器的每一旋转,仅向整经方向移动变位量的距离P并进行卷绕,若导纱器的旋转数达到线匝数的设定值(例如5匝),则使经纱的卷绕位置返回到该带的卷绕开始的起始位置(所谓的快速返回),与此同时,传送带仅向整经方向移动整经密度的距离R×同时整经根数=距离RN的部分,反复进行该动作,直至达到整经总根数(参照专利文献1等)。该整列卷绕,除了由1根导纱器整经1根经纱的情况(参照专利文献1等),还有由多根(一般为2~24根)导纱器同时整经多根经纱的情况(参照专利文献2等),另外,在进行整列卷绕时的各经纱的卷绕位置的移动形式,大致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根据设置于整经滚筒的滚筒辐条上的引导机构的滑动的情况;(二)根据在整经滚筒的外周面上卷绕经纱的导纱器的移动(前端纱引导杆的导纱端部的变位)的情况;(三)根据设置于整经滚筒的较长方向上的传送带的传送的情况(参照专利文献1等)。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的经纱带是指,在预先设定的线匝数之间,针对导纱器的每一旋转形成的薄片状(带状)的经纱排列(图11中的各个1A~1H、2A~2H、3A~3H、4A~4H、5A~5H),另外,所谓的带是指,由同时整经根数(例如8根)×线匝数(例如5匝)构成的经纱带B叠层构造整体(图11中的1A~5H)。这里,在由多根导纱器6a~6h同时整经多根经纱时,上述(二)根据用于在整经滚筒14的外周面上卷绕经纱的导纱器6的导纱端部13的变位(前端纱引导杆12的向整经方向的移动)的情况,或上述(三)根据设置于整经滚筒的长方向上的传送带17的传送的情况,导纱器6a~6h的导纱端部13,以在整经方向上自由变位的方式设置,在导纱器6a~6h旋转一次期间,以卷绕于整经滚筒14的多根经纱,在整经方向上顺次保持具有同一整经密度的距离R的间隔的方式来配置导纱器6a~6h的各个导纱端部13(参照图11),各经纱带按经纱的卷绕顺序朝向整经方向形成由具有整经密度的距离R的间隔而排列的同时整经根数构成的经纱带(参照图11,另外,对于上述(一)根据设置于整经滚筒的滚筒辐条上的引导机构的滑动的情况,参照特願2005-233526号)。在如图11中所示的以同时整经纱根数8根5匝卷绕的情况下,通过导纱器6a~6h的各个导纱端部13在整经方向上变位而配置,可在整经滚筒上,从前侧(整经滚筒前端侧)朝向整经方向(传动带的移动方向、整经滚筒后端侧),第1周的经纱带以经纱1A、1B、1C、1D、1E、1F、1G、1H的顺序,按整经密度的距离R进行排列,第2周的经纱带仅变位变位量的距离P,并以经纱2A、2B、2C、2D、2E、2F、2G、2H的顺序,每按经密度的距离R进行排列,第3周的经纱带仅变位变位量的距离P,并以经纱3A、3B、3C、3D、3E、3F、3G、3H的顺序,按整经密度的距离R进行排列,第4周的经纱带仅变位变位量的距离P,并以经纱4A、4B、4C、4D、4E、4F、4G、4H的顺序,按整经密度的距离R进行排列,第5周的经纱带仅变位变位量的距离P,并以经纱5A、5B、5C、5D、5E、5F、5G、5H的顺序,按整经密度的距离R进行排列,从而层叠各经纱带(参照图11)。这种卷绕状态,乍一看朝向整经方向显得顺序有条不紊地整列排列着。另外,即使从技术常识的角度来看,由于在整经方向上顺序地排列着经纱,所以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正确的经纱的排列顺序。因此,自实行整列卷绕的经纱的整经方法以来,长年来作为理所当然的事,通常按上述经纱的排列顺序进行整列卷绕。然而,近年来,从整经速度或整经效率等观点出发,随着导纱器的根数增加、同时整经纱根数变多,产生例如后工序的纺织过程中的经纱的开口不良,或产生经纱的钩纱以及经纱的断纱等问题增多。专利文献1专利第2854789号公报专利文献2专利第3410440号公报专利文献3专利第3484401号公报针对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本专利技术者们不断锐意研究,发现了整经滚筒上的经纱的排列顺序与分绞棒上的排列顺序,成为按同时整经纱根数180°反转的经纱的排列顺序为其原因。即,在以往经纱的整经时,由设置于整经滚筒的侧部的分绞棒形成各种综线(始端以及终端的斜纹综线、一根交互的综线等)(参照专利文献1等),但由于分绞棒上每供给经纱时逐次顺序提取经纱,例如,如图12所示,若第1周以经纱A→B→C→D→E→F→G→H的顺序向整经滚筒上供纱,则由于以该顺序逐次进行分绞,所以在分绞棒上朝向整经方向成为经纱1A在内侧,经纱1H在最前侧,即,以经纱H→G→F→E→D→C→B→A的顺序排列,其结果,整经滚筒上的经纱的排列顺序(A→B→C→D→E→F→G→H)与分绞棒上的排列顺序(H→G→F→E→D→C→B→A)成为按同时整经纱根数180°反转的排列顺序(参照图12)。如以前那样,在导纱器的根数(即,同时整经纱根数)为1~2根左右的情况下,例如,在整经滚筒上与分绞棒上,即使实际出现了这种经纱的排列顺序的反转现象,但基本上不会出现问题,可在近年来,从整经速度或整经效率等观点出发,由于导纱器的根数(同时整经纱根数)增加到8~24根,所以每隔该8~24根,经常在整经滚筒上与分绞棒上发生经纱的排列顺序的反转现象,由于发生了该反转现象,因此后工序的纺织过程中发生经纱的开口不良,出现了经纱的钩纱以及经纱的断纱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整经滚筒上与分绞棒上不发生经纱的排列顺序的反转现象,即使在同时整经纱的根数较多的情况下,在后工序的纺织工序中也不会发生经纱的开口不良或不会引起经纱的钩纱以及经纱的断纱等问题的多根同时整列卷绕的样品整经方法以及样品整经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多根同时整列卷绕的样品整经方法,是通过样品整经机进行多根同时整经的整列卷绕的样品整经方法,其中,样品整经机,具有整经滚筒;多个传送带,其以在该整经滚筒的外周部的长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设置;多个分绞机构,其设置于该整经滚筒的侧部的长方向上,且用于形成规定的综线;多个导纱器,其用于在该整经滚筒的外周面上卷绕经纱;和格栅,其对应该导纱器而设置,且以自由拆卸的方式安装有线轴,该样品整经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该导纱器的确定经纱的卷绕位置的导纱端部,被设置为在整经方向上可自由变位,该导纱器在旋转一次期间,卷绕于整经滚筒的多根经纱,朝向整经方向的反方向,以保持具有整经密度的距离R的间隔的方式,通过展开配置该导纱器的各个导纱端部,按卷绕于整经滚筒上的纱线的卷绕顺序,从整经方向向反方向,以形成由具有整经密度的距离R的间隔而排列的同时整经根数构成的经纱带的方式,卷绕在该整经滚筒上。优选在整经长(整经长=整经滚筒周长×线匝数)、即线匝数为2匝以上的情况下,在达到预先设定的线匝数期间,按导纱器的每次旋转,以形成从前次旋转形成的经纱带向整经方向变位了变位量的距离P的经纱带的方式进行层叠。优选若达到预先设定的整经长、即线匝数,则所述多个导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根同时整列卷绕的样品整经方法,其通过样品整经机进行多根同时整经的整列卷绕,其中,样品整经机,具有:整经滚筒;多个传送带,其以在该整经滚筒的外周部的长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设置;多个分绞机构,其设置于该整经滚筒的侧部的长方向上,且用于形成规定的综线;多个导纱器,其用于在该整经滚筒的外周面上卷绕经纱;和格栅,其对应该导纱器而设置,且以自由拆卸的方式安装有线轴,该样品整经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该导纱器的确定经纱的卷绕位置的导纱端部,被设置为在整经方向上可自由变位,该导纱器在旋转一次期间,卷绕于整经滚筒的多根经纱,朝向整经方向的反方向,以保持具有整经密度的距离R的间隔的方式,通过展开配置该导纱器的各个导纱端部,按卷绕于整经滚筒上的纱线的卷绕顺序,从整经方向向反方向,以形成由具有整经密度的距离R的间隔而排列的同时整经根数构成的经纱带的方式,卷绕在该整经滚筒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中义弘蓝原孝次大塚实久野宗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铃木整经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