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带改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4202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14 08:02
一种盖带改良结构,是于二片状的第一、二基层之间设有一具有较小剥离强度的第一胶层,于该第二基层的另一侧表面设有具较大剥离强度的第二胶层,以供黏合于一预设承载带的二旁侧,且于该第二基层二旁侧与该承载带结合的部位分别设有一纵向延伸的贯穿切槽,使该第二基层可被分割成一位于中间部位的中脱部、以及位于二旁部位的固定部,当该盖带作剥离时,能以稳定且较小的拉力,使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先分离,并让该中脱部随该第一基层直接与该承载带脱离。

Amelioration structure of cap belt

An improved cover structur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layer with a smaller peel strength between the first, second base layers of the two flakes, and a second layer with a larger peel strength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econd base layer for bonding to the two side of a presupposed bearing belt and at the two side of the second base with the bearing belt. The second base layer can be divided into a middle part in the middle part and the fixed part located at the two side. When the cap is stripped, the first base can separate the first base from the two fixed part of the second base, and let the first base be separated from the two fixed part of the second base. The middle part disconnects directly with the bearing be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盖带改良结构
本技术有关盖带结构,尤指一种能适用于热封及自黏型态的盖带,且可以单一款式通用于不同材质的承载带,并仍具有可控、稳定剥离强度之盖带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塑料承载带(CarrierTape)主要是为SMT(SurfaceMountedTechnology)贴片生产提供辅助,是一种重要的包装材料。一般的承载带是由塑料承载带卷片材(料带)经成型、冲孔等加工,分别形成符合默认形状以供收容电子零件的凹陷部位以及定位用的边孔,再与一盖带(CoverTape)封合,以达到包装电子零件的目的。但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设计诉求越发轻薄短小,消费性电子产品明显有小巧精致化的趋势,因此对SMT在产能、精度、质量、服务方面的需求也更为强烈。传统结合于承载带上的盖带主要有热封型盖带和自黏型盖带二种。热封型盖带是经由热活化黏结剂(或称为热熔胶)受热后产生黏性,将单一膜层的盖带黏在承载带上;而自黏型盖带则依靠压敏黏结剂(或称为自黏胶、PSA感压胶),经压合将单一膜层的盖带黏在承载带上;上述二种盖带在应用上仍存在一些缺点:1、首先,热封盖带的应用是根据欲封合承载带的材质,而搭配有特定的热熔胶及相应的加工条件,不仅工艺较为复杂,且对于设备要求较高,使用时需要加热装置才有封合效果,热封合后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封合边缘开裂,生产过程中需调整温度与气压,使用较不方便。2、自黏盖带则对于压敏黏结剂要求较高,不但需要相当程度的封合强度才能满足需求,且必须根据承载带的材质调制适用的压敏黏结剂,来控制剥离盖带的稳定性,以避免封合强度不足或剥离后在承载带表面残留黏结剂;同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质量,易造成封合不良,致使拉力无法降低且不稳定,且产品直接接触的胶边在剥离时易产生残胶现象,易对机器产生不良影响。由于上述已知热封型盖带与自黏型盖带皆是依靠胶的成分来稳定剥离力,但在实际应用时,所应用的承载带材质(承载带表面材质)、环境(温度、湿度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封合胶剥离时作用力的稳定性,致使产品普遍存在不同承载带上剥离强度不一致、剥离力不均匀等问题,容易在该盖带与承载带剥离的过程中影响剥离作用力的稳定,进而发生零件偏移、跳动、黏附等问题;为改善此种缺失,乃有中脱型盖带的设计,以期藉由改变盖带剥离的状态,将剥离时的拉拔作用力控制在稳定范围。目前已知的中脱盖带结构,有如图1所示的结构,其盖带6于一长形片状的基材61的一表侧设有一压敏黏胶层62,以供与一外部的承载带(未绘出)相黏合,且于该压敏黏胶层62远离该基材61的一表侧可依需要设置一覆膜层64,另于该基材61的二旁侧可利用激光或其他加工方式分别设置一排微型切口组,各微型切口组是由数个未贯穿该基材61的弧形微型切口63间隔排列而成;使用时,利用各微型切口63破坏该基材61二旁侧的结构强度,使该盖带6于受力时会分别沿二微型切口组延伸路径形成稳定的破裂开口。另有如图2所示的结构,其是于一长形片状的盖带7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一上镀层71及一底镀层72,且于接近该底镀层72二旁侧的部位分别设有一黏胶条73,以供黏合于一外部的承载带(未绘出)二旁侧,另于该盖带7二旁侧的上、下表面分别加工形成(连续或非连续)的半撕裂开口74、75,利用该等未贯穿盖带7的半撕裂开口74、75可破坏该盖带7二旁侧的结构而形成易于断裂的部位,使该盖带7于操作时会由上述易于断裂的部位与该承载带分离,而不再是剥离该盖带7与该承载带之间的黏胶条,可藉以避免前述承载带材质、环境等因素影响封合稳定性等缺失。然而,无论是该微型切口63或是半撕裂开口74、75的设计,其于实际应用上,不但皆具有加工繁琐不便、质量不稳定,且加工成本高昂,价格难以降低,影响产品整体竞争力。此外,盖带的设计上,是与应用的承载带材质息息相关,常见的承载带材质有许多种种类,诸如PS(Polystyrene,聚苯乙烯)、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ET(PolyethyleneT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等,各种材质的物理性质各有不同,而基于使用上的需求,例如盖带的封合强度、剥离强度、稳定性等,往往需特制的盖带及封胶才能满足需求,因此,欲以一种盖带组成来满足所有材质承载带的封合条件,几乎是不可能。有鉴于已知盖带在应用与剥离时有上述的不足,创作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创作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盖带改良结构,以改革传统热封型或自黏型盖带与承载带剥离时的拉拔方式,由双层固定部可分离的结构设计,让第二层的固定部采用重黏的胶性完全封合于承载带两侧,不必受限于承载带的材质,再由第一层以可控剥离强度(peelstrength)的轻黏的胶性黏结于固定部,让盖带与承载带作剥离时,第一层能以稳定的拉拔力(即剥离强度)与固定部分离,永远稳定在20-90g,甚至于是20-70g,不再受限于承载带的材质、环境等因素,达到万用型(能以单一款式适用于所有材质或成型不良的承载带)的功效。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是于二片状迭置的第一、二基层之间设有一具有较小黏合力的第一胶层,该第二基层另一侧经由具较大黏合力的第二胶层粘合于承载带二旁侧,于该第二基层二旁侧与该承载带结合部位各设有一纵向延伸的贯穿切槽,该二切槽沿该边缘延伸并可将该第二基层分割成一位于中间部位的中脱部,以及位于二旁部位的固定部,当该第一、二基层受力时,可由二固定部接近该第一胶层的一表侧剥离,使该中脱部可随该第一基层直接与该承载带分离,因此有效改善各种黏胶在对应不同承载带材质造成剥离作用力的稳定性差异,且可避免因剥离力不均匀产生零件偏移、跳动等缺失。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第二胶层可依需要采用热熔胶或PSA胶等材质,以因应不同场合的需求,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整体的加工较为简单、成本低廉,且该第一基层可轻易地重工(即重复加工)再利用,因此具有较低的成本及较佳的经济效益。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用以封合一承载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长条片状的第一基层;一与该第一基层具有相同形状的片状第二基层;一第一胶层,设置于该第一基层接近该第二基层的一侧表面,以供黏合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并形成一相应的第一剥离强度,使该第一基层能受拉力作用而与该第二基层相剥离;一第二胶层,设置于该第二基层远离该第一基层的一侧表面,以供黏合该第二基层与该承载带并形成一相应的第二剥离强度,且该第二剥离强度大于该第一剥离强度;其中,该第二基层二旁侧设有二纵向延伸的切槽,使该第二基层能被分割成位于中间部位的中脱部、以及位于二旁部位用以黏合该承载带的固定部,使该盖带在剥离于该承载带时,能以该第一剥离强度的拉力使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先分离,而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能保持黏合于该承载带上,且该中脱部则能随该第一基层直接与该承载带脱离。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基层远离该第二基层的一侧表面披覆有一机能涂布层。依上述结构,其中该机能涂布层为一抗静电层。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基层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用以封合一承载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长条片状的第一基层;一与该第一基层具有相同形状的片状第二基层;一第一胶层,设置于该第一基层接近该第二基层的一侧表面,以供黏合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并形成一相应的第一剥离强度,使该第一基层能受拉力作用而与该第二基层相剥离;一第二胶层,设置于该第二基层远离该第一基层的一侧表面,以供黏合该第二基层与该承载带并形成一相应的第二剥离强度,且该第二剥离强度大于该第一剥离强度;其中,该第二基层二旁侧设有二纵向延伸的切槽,使该第二基层能被分割成位于中间部位的中脱部、以及位于二旁部位用以黏合该承载带的固定部,使该盖带在剥离于该承载带时,能以该第一剥离强度的拉力使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先分离,而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能保持黏合于该承载带上,且该中脱部则能随该第一基层直接与该承载带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盖带改良结构,其用以封合一承载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长条片状的第一基层;一与该第一基层具有相同形状的片状第二基层;一第一胶层,设置于该第一基层接近该第二基层的一侧表面,以供黏合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并形成一相应的第一剥离强度,使该第一基层能受拉力作用而与该第二基层相剥离;一第二胶层,设置于该第二基层远离该第一基层的一侧表面,以供黏合该第二基层与该承载带并形成一相应的第二剥离强度,且该第二剥离强度大于该第一剥离强度;其中,该第二基层二旁侧设有二纵向延伸的切槽,使该第二基层能被分割成位于中间部位的中脱部、以及位于二旁部位用以黏合该承载带的固定部,使该盖带在剥离于该承载带时,能以该第一剥离强度的拉力使该第一基层与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先分离,而该第二基层的二固定部能保持黏合于该承载带上,且该中脱部则能随该第一基层直接与该承载带脱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带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层远离该第二基层的一侧表面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宥桦吴柏勋
申请(专利权)人:仁仪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