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纺纱的方法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3016 阅读:1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由成型纤维束纺成纱的方法,在气流(6)中分离的纤维在切线方向被输送到一个收敛的环型通道(64)中.纤维通过通道(64)输送时被拉直,并且象圆柱幕状形式流到纤维集束区(67)中.集束区汇合的纤维与通道(64)同轴线,并且从气流中分离出,而这气流是从纤维集束区(67)相反的方向吸出.聚集的纤维束是从集束区向前引出以纺制成纱线.(*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将天然、人造和合成纤维纺成纱线的方法和装置。在实际的气流纺中,气流纺纱杯的收集槽是借助气流用于收集和聚集纤维的,已存放的纤维束从收集槽拉出到相邻的纺纱杯的轴的中心点,因此纤维束是呈弯曲的形式的。纺纱杯每转一次,纱线就加一次捻,这是借助于弯曲作用完成的。在这个纺纱杯系统中,纤维束构成弯曲中有一个普遍的缺点是,在一部分纤维束中缺乏加捻,除非采用特殊的装置。气流纺系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对经济的生产需要高转速的限制,并在生产细支纱时,难以提供经济并高水平的加捻。摩擦纺纱是使纤维束在旋转表面上拉伸并在其上面旋转而形成纱线。这对于气流纺中纺纱杯每转动一次限制纱线加一次捻来说,摩擦纺纱克服了这个局限,由于附加的低机械速度使加捻速率大大增加。澳大利亚专利号501999涉及一种形式的摩擦纺,其特征是以气流引出纤维流形成一自由端,与纤维束粘合来纺纱。纤维束通过两个环所确定的两个旋转表面之间的间隙中拉伸,一个环在另一个环之内,使纤维束在通过摩擦表面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期间摩擦接触的每个表面对其都起作用并被加捻,同时纱线产品由卷绕罗拉辊夹住并被引出。在上述的专利中,纺纱机的操作效果大部分取决于纤维束加捻和反加捻中积极的转动作用,其特征是有一个自由端存在于摩擦面的上游,安装在外摩擦环凹表面内的内摩擦环的凸表面在纤维成形中提供的表面比其它纺纱系统中拉出的采用并排放置的两个凸表面所获得的摩擦接触更有效更宽阔。当内纺纱环比外纺纱环直径较小并且不同轴时,将一表面安装在另一表面内的凹表面和凸表面逐渐呈锥面,使纤维成形的位置根据纤维成形粗细程度被精确地调节,这样内纺纱环可旋转地再定位以提供适合于特定纤维形成宽度的较宽的或较窄的缝隙,这样形成的坚固的和合适的“钳口”使纱线从这里通过,比使用两个并排转动的凸面的方法其摩擦效果更好。将已成为聚集和粘合形式的纵向取向的纤维束输送到摩擦表面间合适的间隙中,并保持纤维束自由转动的自由端状态的方法,对于获得所需强度和均匀性的令人满意的摩擦纺纱来说是最基本的。对于高速摩擦纺,除了与纵向拉伸有关以外,纤维在摩擦表面之间转动没有过度滑动的最大加捻效果是必不可少的,摩擦转动的效果应将尽可能地使纤维束均匀地从其尾部转动到摩擦表面下游固定点,在该点限定了真实捻度。摩擦面的纤维束上游跟随受到阻碍时,相应的真实捻度受到损失,获得的真实捻度是与上游纤维束的自由端转动是等量的,任何纤维束或尾部被卡住,都可以引起纺纱中断,或纤维束与摩擦面滑动结果引起加捻降低,或产生周期性弱捻点的非均匀纱。在通过与旋转表面摩擦式的接触的间隙之前预成形纤维束有可能获得与其它摩擦纺系统相比更高的理论捻度百分比,这个理论捻度是根据纱线的直径和摩擦面旋转速度计算而来的,因为摩擦接触是较坚固的和更积极的,并且由于反回自由端的纤维束上游转动是不受摩擦接触约束的。从摩擦纺系统最大加捻容量来看,只要在纺纱前部是均匀的较小的滑动实际上也可以是允许的,但是很清楚,为了节能和经济生产和为了生产质量好的纱线,并且为了工业机器所有纺纱前部的均匀,这个滑动应是很小的。所希望纱的特性有强度和均匀这取决于纤维束中的纤维合适的结构,纤维与其说是螺旋的不如说是以纵向取向排列的,从纤维束核心到制成纤维束的外层,单个纤维都应是具有良好的交叉形式。也应注意的是在自由端系统中纺纱的均匀性是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棉条的均匀性,并取决于来自清棉的纤维流的均匀性,随后是并合纤维而纤维没有不必要的弯曲,没有纤维浪费的损失,而成为一个有规则排列的纤维束。对于摩擦纺和对于气流纺来说是同样的要求,但在摩擦纺聚集的纤维是一定更快,因为摩擦纺有较高生产率。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收集和用较高生产率和使用相对低的纺纱头转速将纤维纺成纱线的更有效的方法和装置。这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个将预梳纤维制成纱的方法包括使得气流保持在一个环形截面的收敛通道中,气流朝通道的小端传递,所说的通道与纵轴同心并在较小端有一个同轴线的成束区,在气流中限定的纤维在所说的环形通道内形成基本上均匀的纤维分布,沿着通道传递到集束区,使单个纤维加速和拉直。空气从所说的集束区在聚集方向相反的轴向抽出,并将纤维束从集束区在聚集方向的轴向拉出。连续分布的纤维以一个锥形幕状形式进入到集束区中,开始在前端与纤维束结合,并且被拉到大致纵向的位置,在分布的纤维从集束区连续地引出时轴向附着在纤维束上。被喂入到收敛通道内的气流中的纤维以围绕收敛通道均匀的分布的连续单个纤维的形式在其中被吸入并且也连续的占据了通道的横截面,单个纤维向着集束区轴线输出,在集束区的纤维互相交叉在一起,并且在其前端处与原有的纤维束粘合在一起,其中,纤维束在摩擦加捻机的轴向连续不断地被引出。由于通道是一个收敛区域,在通道中气流所以能加速和通常能拉直并且使纤维纵向取向。纤维比空气的质量和惯性大,并且当纤维都从收敛通道端部的周围接近纤维束尾端时,纤维处于最大速度,但传送的空气在后部吸气管的影响下引起向后方向的变化。纤维的前端在纤维束的尾部被阻挡,并且相反方向的空气引出纤维流出,这个反向气流阻碍并使正在粘合的纤维束的尾端拉直,而使其纤维不离开尾部。因为在纤维被空气分离成不规则的层次的作用下,沿着各自飞行路线行进的所有纤维沿着集束区的纵向轴线,朝着通道的顶点进入集束区,所以气流通过的收敛通道的尺寸和形状应该足以容纳多层次分散的纤维。收敛通道的外壁比内壁有效长度长得多,并且在内部端部与外壁之间限定了一个喉部。因此机器在操作时,在内壁的端部的轴向区域内,从收敛通道周围到达最内部的纤维在其顶点互相交错时首先汇合在一起。这一组聚集交错的纤维就是纤维束尾部的尖端,并且最后形成成品纤维束的核心。成品纤维束由锥形尾部形成。来自最内部的交错纤维在其前端连续汇合和粘合,附在先已形成的并正在引出的纤维束上。来自最内端系列的后续纤维代替了正被引出的纤维,这些后续的纤维依次由来自第二后续的纤维覆盖,所有纤维随着它们分离达到由收敛通道内飞行位置深度确定的顶端,并且尾部建立的过程持续直到纤维束的引出使来自后续纤维的尾部先成形的部分离开,并形成一部分纤维束。最接近收敛通道较长外壁的纤维最后连接纤维束的尾部并且这些纤维形成纤维束的圆周面以及最终的纱线。传送这些纤维的空气的一半通过一个通气孔,在抽吸源的作用下从集束区吸到通风系统。这样纤维束的尾部从最内侧纤维到最外侧纤维逐渐形成,并在操作中保持锥状,其形成限定在最内侧的纤维尖点和最外侧纤维的尖点之中。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向后排出的空气有利于拉直在尾部粘合的纤维,并且合并的前端在其自由端运转时迅速绕在纤维束旋转的尾部上,纤维的相互结合和在上游由加捻输入引起纤维束的旋转这保证了避免在空气逃逸时纤维损失。聚集纤维的速度和力由纤维接近角度减缓,如同靠通道收敛的角度、受逃逸气流影响的纤维延缓、纤维束的迅速转动和呈其自由端形式的尾部、并且在某程度上靠有效的摩擦加捻系统产生的纤维束较高引出率控制。这些因素减少了错排顺序和堆积的纤维数量。只要遵循守恒的原则在相对于纱线支数和纤维进入的速率引出纤维束并以所计算的牵伸度连续进行,就不会产生返回到收敛通道中的向后增加的纤维束尾部。纤维集束区、通风系统和摩擦表面之间的间隙是同轴线的。成品纤维束的引出直接沿通风系统的轴线通过一个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纤维纺成纱的方法,其中包括:维持一股沿一环形截面的收敛通道向其小端流动的气流,所说的通道的轴线与纵向轴线同心,通道小端处有一与通道同轴线的集束区,上述气流夹带着纤维并其形成大体上均匀连续的纤维分布于上述环形通道中并经通道到达集束区,同时分散的纤维被加速而伸直,气流从所说的集束区沿收敛通道的轴线与原前进方向成反向地被吸出,该连续分布的纤维流进入集束区时呈一种锥形幕状形成而开始在前端粘附于纤维束并大致沿纵向轴线聚集成纤维束,所形成的纤维束从集束区被连续地引出。

【技术特征摘要】
AU 1985-6-7 PH 009541.一种纤维纺成纱的方法,其中包括维持一股沿一环形截面的收敛通道向其小端流动的气流,所说的通道的轴线与纵向轴线同心,通道小端处有一与通道同轴线的集束区,上述气流夹带着纤维并其形成大体上均匀连续的纤维分布于上述环形通道中并经通道到达集束区,同时分散的纤维被加速而伸直,气流从所说的集束区沿收敛通道的轴线与原前进方向成反向地被吸出,该连续分布的纤维流进入集束区时呈一种锥形幕状形成而开始在前端粘附于纤维束并大致沿纵向轴线聚集成纤维束,所形成的纤维束从集束区被连续地引出。2.一种纤维纺成纱的方法,其中包括维持一股沿一环形截面的收敛通道向其小端流动的气流,该通道的轴线与纵向轴线同心,通道小端处有一与通道同轴线的集束区,上述气流夹带着纤维并使其形成大体上均匀连续的纤维分布于上述环形通道中并经通道到达集束区,同时分散的纤维被加速而伸直,将纤维从上述通道输送到集束区中并围绕其整个圆周形成一与上述集束区同轴线的纤维束,并将上述纤维束从所说的集束区轴向地连续引出。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气流首先进入一个与收敛通道连接并与其同轴线的扩经通道,纤维被喂入该扩经通道并沿其圆周弥散且互相分离,同时向收敛通道运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气流从集束区沿与收敛通道的轴线与原前进方向成反向地被吸出,使纤维从气流中流出并粘附在纤维束尾端并使其延长。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纤维纺成纱线的方法,其中,气流与纤维束的引出方向同向地也从集束区抽出,在刚离开集束区时就从纤维束中向外扩散。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包括纤维束从集束区连续地沿轴线方向抛引出后对其进行加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纤维束被引出经过一个绕自身轴线旋转的旋转表面并与其发生摩擦接触,所说的旋转轴线与纤维束的前进方向平行,使纤维束在上述表面上绕自身轴线旋转而捻成纱线。8.一个将纤维纺成纱的装置,包括一个具有环形截面的收敛通道装置,通道小端有一个与其同轴线的集束区;将气流夹带的纤维输送到上述通道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阿兰尼科拉斯扎科布森
申请(专利权)人:阿兰尼科拉斯扎科布森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