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通过气流纺方法由纺织纤维辫(1)生产纺制纱线(10)的装置。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导纤元件(3c)包括一个具有导纤表面的纤维输送通道(4),其中导纤表面在纤维送出边缘(6)处结束并且导致纺织纤维辫(20)的纤维实质上呈彼此紧邻平放排列的形式。导纤表面(18,18.1,18.2,18.3)是以这样的形式构形的,即包括一个转向点(17),该转向点引起纺织纤维辫(20)转向,其中转向是以这样的方式所提供的,即在纺织纤维辫(20)中的纤维的自由纤维端部(19)从所述的纺织纤维辫上凸出。(*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的由纺织纤维辫生产纺制纱线的装置。
技术介绍
在纺织
中已知这样一些装置并且这些装置是被应用在气流纺方法中。这样的一种装置例如被揭示在EP854214(相同于US5927062),其示于图1中。该装置能够了解到纺织纤维辫1是怎样从一对出料辊2(通常是牵伸单元)供给并且经过一导纤元件3。导纤元件3包括一个具有螺旋型导纤表面5的纤维传送通道4。纺织纤维辫1通过导纤表面5被引导,而所述的导纤表面终止于纤维送出边缘6。在距导纤元件3,和/或距纤维送出边缘6的一定距离有一个锭子7,该锭子7具有一个纱线引导通道8,并且提供一个与纱线引导通道8相关联的入口开口9。在导纤元件3和入口开口9之间提供一个流体装置,该装置用来在绕着入口开口9产生紊流(该流体装置未被示出)。流体装置绕着入口开口9,和/或绕着锭子7产生紊流11。通过所产生的紊流11,纺织纤维辫1的自由纤维端部12被绕着入口开口9放置。由于纤维辫1以箭头方向运动,将导致绕着入口开口9的自由纤维端部12的相对转动并且从而绕着纤维辫1。由纺织纤维辫1因此形成纺制的纱线10。本专利技术是与如由图1所示的纤维引导元件的结构有关。本专利技术尤其涉及纤维传送通道的结构和相关的导纤表面。在图2和2a中示出了根据日本专利JP3-106368所揭示的另一现有技术。在图2中实际上示出了与图1相同的元件(具有一个改变,见图2a)。特别是可看到一对出料辊2和具有导纱通道表面8的锭子7。类似于图1,在此也示出了一个用于产生紊流的流体装置13。该流体装置13包括一些孔,由这些孔使流体(最好是空气)在压力下被射入到空间14。被喷射的压缩空气绕着锭子7的入口开口9产生紊流。正如能够了解到的,导纤元件3a是由两个元件组成。在图2a中,图2的导纤元件一部分3b是以三维视图的形式示出的。对比图1,导纤元件的部分3b不包括一个螺旋形状,但有一个平的导纤表面15。与图1的另一差别在于没有纤维送出边缘。在纤维送出边缘的地方,导纤元件,部分3b,包括一个钝的(截)锥形部分16。这个锥形部分16的目的在于产生一个所称的假纱线芯。这就避免了由入口开口9假捻(纺织纤维辫的捻回)经过导纤元件3向后延伸到成对输出辊2的夹持间隙。对于纱线的形成,假捻避免了真实转动和/或自由纤维端部12的加捻,因为纺织纤维辫的芯与自由纤维端部12一起转动。这就意味着,假捻会防止纤维的旋转。在根据图1的现有技术下,通过螺旋型导纤表面5能够用来实现捻回终止,螺旋型导纤表面5可防止纺织纤维辫朝着输出辊2加捻。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装置的另一现有技术是在另一个,在其注册期间仍未公开的申请人的专利申请(国际申请号PCT-CH01-00569)中获知的。这个国际申请的内容(即,包括权利要求和附图的表述)将被认为是本申请的组成部分。图1和2的已知技术有各种缺点,这些缺点通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力图被消除和/或被减至最小。示于在图1、2和2a中的装置的缺点例如包括如下事实在导纤元件3和/或3a中的纤维的引导是未被限定的并且捻回终止的作用是不能在所有条件下完全被实施。另外一缺点是示于图中的捻回终止能妨碍纤维最佳引导。另外一在迄今所述的公开或者未被公开的所有申请中还未得到满意解决的关键点是在成对输出辊的夹持线与导纤元件(例如见图1或2)之间纤维辫的引导。由单个平行和未加捻的纤维所组成的纺织纤维辫具有相对低的强度和/或相对低的内粘附。由于成对输出辊的(相对高的)转动速度,空气流在夹持线与导纤元件之间产生楔形空间,所述的紊流能够干扰纺织纤维辫的流动。因此这种影响不仅能够导致纺织纤维辫的抽出,而且实际上影响纤维的引导并使其对纱线质量有负面作用。因此,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的任务是消除现有技术的缺点或将其减至到最小。纤维的引导将尤其是以纺制的纱线的质量得以改善这样的形式而被构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通过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独立权利要求1的操作部件中特有特征而解决的。本专利技术的另外一些较好的实施例被表示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本专利技术和本专利技术的构思通过附图而被表述在下面的一些实施例中,而专利技术和专利技术的构思不会限定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因此所请求保护的专利技术不会限定于举例说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专家来说本专利技术应该被理解为是找到更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邀请。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EP854214公开的现有技术;图2和2a是根据JP3-106368的现有技术;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可做到的实施例的视图,其是根据图3a的截面线II-II所剖;图3a是沿图3的截面线I-I所剖的截面视图;图3b,3c,3d是为根据图3a的横截面的导纤表面构造的各实施例的视图;图3e是根据图3的纤维输送通道的横截面视图;图4是根据图3具有纺织纤维辫和纺制纱线的本专利技术装置的横截面视图;图4a是沿图4的截面线I-I的横截面;图5和5a是本专利技术具有一纤维送出边缘的圆形腔另一实施例视图;图5b是沿图5截面线III-III所剖的另一横截面视图;图6a,6b是本专利技术具有不同前表面的另外一些实施例视图;和图6c是本专利技术根据图3的另一实施例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图3描述本专利技术和其操作方式。该图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构成的用于一纺线生产的装置,其具有一导纤表面3c,一个用于绕着锭子7的入口开口9产生紊流11的流体装置13,该锭子具有成一体的纱线引导通道8。图3示出了装置平行于纺织纤维辫(在该图中未示出)输送方向的横截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于图中的导纤元件3c包括一个转向点17的导纤表面18。转向点17在该实例中形成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导纤表面18的形状。正如从图中所能看到的,导纤表面18实际上由两个平面组成,其两个面的共同相交线形成转向点17。由于导纤表面的这种形状,纺织纤维辫的纤维实质上是在这样的排列中被引导,即纤维是彼此紧邻的平放。这种平的排列是由纤维送出边缘6提供的。转向点17(其在此形成为辅助边缘)是以这样的方式而定的,即纺织纤维辫的纤维是以在纺织纤维辫中的纤维的自由端部能够从所述的纤维辫中凸出的方式而转向(见图4)。在转向点17处,在所有这些纤维之上,前面以及后面纤维端部被向上提起,这些纤维是在纺织纤维辫的表面上面或者直接在其下面。在转向点17处,前和后纤维端部被升起。由于在转向点17处纤维端部向上凸出,则在纺织纤维辫中的自由纤维端部的数量增加。我们用“自由纤维端部”,指那些不是位于纺织纤维的辫内或不与其它纤维相连接并且其通过紊流而不能被捕捉到的端部。由于自由纤维端部的数量增加,增加了纤维将要缠绕到线上的数量以及纺纱加工的质量。概括的说,纱线质量因此能够被提高。因此使转向点以这样的方式成形是必须的,即根据本专利技术要达到自由纤维端部向上提升的效果。本申请人的国际申请PCT-CH01-00569在其附图和在其公开中示出和表述了其导纤表面的升高。然而,这个升高不是用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而是用于使可能在纤维辫中的灰尘颗粒松开以便所传送的空气流能够更容易地捕捉和去除这些颗粒。正如从该申请的附图所看到的,“升高”既不适合也不意味着使纺织纤维辫中的纤维的自由纤维端部的向上提升,以及由此产生的本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导纤表面的构造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一意想不到的另外优点。在一截面中纤维输送通道4的横截面A的减少导致了流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由纺织纤维辫(1)生产纺制纱线(10)的装置,其包括一个具有导纤表面的纤维输送通道,此导纤表面在纤维送出边缘结束,其特征在于,导纤表面(18,18.1,18.2,18.3)引导纺织纤维辫(20)的纤维实质上呈彼此紧邻放置的平排列形式,并且导纤表面(18,18.1,18.2,18.3)包括一转向点(17),该转向点引起纺织纤维辫(20)的转向,其中转向是这样的方式,即纺织纤维辫(20)中的纤维的自由纤维端部(19)由所述的纺织纤维辫上凸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H施塔尔德,P安德雷格,
申请(专利权)人:里特机械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