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纱圈纺纱或纱圈加捻的装置具有许多工作位置(S1、S2、S3),它们各自包括一个用于卷绕筒管(3)的锭子(2)和一个配属于锭子(2)的并用于旋转的纱线气圈(6)的限制机构(5;5a),该限制机构在工作中使来自其的纱线(P)以旋转的敞开纱圈(23;23a)的形式转移到在旋转锭子上的筒管(3)上,该筒管无径向限制地环绕锭子(2)轴线(A)旋转,并且一方面利用离心力且另一方面利用卷绕拉力来自动调节所需的纱线(P)张力。同时,各自两个相邻的工作位置(S1和S2;S2和S3)的限制机构(5;5a)以其出口端设置在不同的水平平面(R1、R2)上,从而工作位置(S1、S2、S3)的间距(T)小于任意一个旋转纱线气圈(23)的最大回旋半径(r)的两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纱圈纺纱或纱圈加捻的装置,至少一个纵侧面由一行并排设置的工作位置构成,每个工作位置包括一个用于卷绕筒管的锭子和一个配属于锭子的并用于旋转的纱线气圈的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在工作期间内使由其自身出来的纱线以旋转的敞开纱圈形式过渡到在旋转锭子上的筒管,该筒管然后无径向限制地绕锭子轴线旋转,并且一方面利用离心力且另一方面利用卷绕拉力,自动调节出所需的纱线张力。
技术介绍
上述类型的装置例如由欧洲专利文献EP 0 883 703公开了。在这里,用于旋转的纱线气圈的限制机构被构造成可旋转安装的、象锭子一样被驱动转动的管.状体,该管状体向着下出口端方向扩宽并且环绕锭子的一部分,在这里,对于在旋转锭子上的筒管和该出口端之间在工作中形成的旋转纱圈来说,没有径向限制。在第2003-588号捷克专利技术申请中包括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案,其中旋转纱线气圈的限制机构由一个旋转的上部件和一个以非接触方式在沿锭子轴线的纱线走向与上部件相接的固定不动的下部件构成。上部件象上面详细介绍的管状体那样构成和设置。同时,下部件比上部件短许多,实际上构成上部件内表面的延续部和末端部的下部件的内表面被用作制动面,用于有目的地降低纱圈旋转速度,该制动面在这里也不存在径向限制。根据这样一种众所周知的纺织机械,其中至少一个纵侧面由一行并排设置的同类型工作位置构成,也可以这样简单经济地设计和制造用于纱圈纺纱或纱圈加捻的装置,即旋转的纱线气圈的限制机构类似于锭子被各自设置在相同的高度上。但是,在构成纵侧面并且无径向限制地在相同水平平面上分布的各工作位置上形成的纱线气圈会达到一个径向尺寸,因而此时人们必须考虑加大工作位置的间距,结果肯定要考虑减少为装置的原先长度而设定的工位数量。实际上,这种情况合乎逻辑地意味着更低的单位使用面积的生产力,即便在预计到提高装置工作速度的情况下,这常常也是不能接受的。某种例外情况就是翼锭型纺纱机或捻线机,在这里,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以下方式来消除,即表示装置的工作位置的锭子和相应的翼锭虽然始终处于相同高度上,但按照并排两行的方式布置(参见例如DE 196 08 199)。不过,另一方面,这给操作本身带来麻烦,因为操作人员容易接近在第二行中的锭子和翼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上述装置中采取相当简单的措施,这些措施保证该装置具有有利的结构和运转。依据本专利技术,如此实现上述目的,即各自两个相互邻接的工作位置的限制机构以其出口端安装在不同的水平平面上,而且所述工作位置的间距小于任意一个旋转的纱线气圈的最大回旋半径的两倍。因为由此使相邻的旋转敞开纱圈在工作中也在不同平面上运动,所以其轨迹(在沿锭子轴线的纱线走向上)可以相互重叠,但不交叉。由此一来,可以使事先规定长度的装置配备更多的工作位置,并且在其工作时达到所预计的高生产率。在本专利技术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该装置具体这样构成,即所述水平平面之间的距离为3至6mm,例如位5mm。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如附图示意所示的实施例描述中得到,其中图1是部分示出了用于纱圈纺纱或纱圈加捻的装置的工作位置的局剖侧视图,它在锭子区域内具有用于旋转纱线气圈的限制机构的常用实施方式;图2示出了如图1的侧视图,但在锭子区域内设置用于旋转纱线气圈的限制机构的另一个常用实施方式;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带有图1所示工作位置的装置的局部前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示出了一种常见的纱圈纺纱或纱圈加捻装置的一行工作位置中的一个工作位置的实施例。根据是纱圈纺纱装置,还是纱圈加捻装置,该工作位置包括用于纤维源或粗纱的拉伸机构或者复合纱线系统的喂料机构。就本专利技术而言,分别涉及的是仅通过两个喂入罗拉1表示的喂入材料的喂料机构。在喂入罗拉1的下面安装着一个支承带有纱线卷装4的筒管3的锭子2和配属于锭子2的并用于旋转的纱线气圈6的限制机构5。锭子2按照公知的方式旋转安装在锭轨7上,锭轨经过装置的所有工作位置并具有一个未示出的通用的程控传动装置,用于其在双箭头8方向上的垂直运动。锭子2的旋转驱动由一个通用的切向传动带或者单独电动机(同样未示出)带动。限制机构5由管状的导纱器9构成,它具有一个内表面10,用于接触纱线P并在朝着导纱器9下端11的方向上呈锥形扩展。在导纱器9的上端12上连接着一个轴13,该轴借助于轴承14可旋转地安装在驱动电机16的外壳15内并作为电机16的转子构成。驱动电机16的外壳15被固定在支架17上,该支架象锭轨7那样经过装置的所有工作位置,但与锭轨7不同的是,支架不移动。轴13具有一个贯通的轴孔18,纱线P通过该轴孔被导入导纱器9内。在喂入罗拉1和限制机构5之间设置一个通用的导纱件19。如图2所示的工作位置的实施例在原理上与第2003-588号捷克专利技术申请书所包含的解决方案相应,而且在实际构成上相应于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限制机构5a由旋转的上部导纱件20和以无接触方式与其连接的固定的下部导纱件21组成。在这里,上部导纱件20在形状、可旋转安装和传动方面整体上与如图1所示的导纱器9相同。环状的下部导纱件21由电机外壳15a的管套筒22支承,该套筒以同轴方式环绕限制机构5a的上部导纱件20。在结构方面与根据图1的驱动电机16外壳15相同的电机外壳15a被固定在支架17上。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在工作中来自喂入罗拉1并由导纱件19引导的纱线P通过轴13的轴孔18进入导纱器9的空腔内,导纱器的转速大于锭子2的转速。纱线在导纱器9的空腔内形成纱线气圈6,从而纱线到达其内表面10上,在该内表面上,纱线然后在其倾斜走向的影响下朝着导纱器9下端11的方向运动。在导纱器9的下端11上,纱线P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在锭子2轴线A的方向上倾斜并转变成旋转的敞开纱圈23,然后被卷绕到在旋转的筒管3上的纱线卷装4上。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纱线P从未示出的喂入罗拉向旋转的筒管3的走向与图1所示实施例相同,其区别在于,限制机构5a的旋转的上部导纱件20的下端11a先将纱线P过渡到固定不动的下部导纱件21的内导纱面24上,然后在其末端25上转变为旋转的纱圈23。同时,固定不动的下部导纱件21的导纱面24也作为制动器,其作用于旋转的纱圈23,从而利用其阻止旋转纱圈23环绕锭子2轴线A的旋转,确切地说按照这种程度,即其旋转速度优选地始终低于锭子2的旋转速度。就此而言,该装置可以依据现有技术来设计和制造。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装置的局部正视图。在这里,处于垂直的虚线界线之间的工作位置S1、S2和S3与依据图1的工作位置相应。但不言而喻的是,在其它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与如图2所示的工作位置或其它原理上相同但未示出的工作位置相应的工作位置。依据图3,在形状和尺寸方面相同的各限制机构5借助外壳15被固定在支架17上,确切地说是以交替方式固定,从而各两个相邻的工作位置S1和S2/S2和S3的限制机构5以其在此用导纱器9下端11表示的出口端设置在不同的水平平面R1和R2上。在这里,这些水平平面R1和R2之间的距离a可以是3至6mm,优选为5mm。工作位置S1、S2和S3的间距T始终小于每个任意旋转纱圈23最大回旋半径r的两倍。如图3所示的那样,挡在限制机构5的出口端交替安装在不同的水平平面R1、R2上的且在形状和尺寸方面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纱圈纺纱或纱圈加捻的装置,至少一个纵侧面由一行并排设置的工作位置(S1、S2、S3)构成,所述工作位置各自包括一个用于卷绕筒管(3)的锭子(2)和一个配属于该锭子(2)的并用于旋转的纱线气圈(6)的限制机构(5;5a),该限制机构在工作期间内使来自其的纱线(P)以旋转的敞开纱圈(23)的形式转移到在旋转锭子(2)上的筒管(3),该筒管无径向限制地环绕该锭子(2)的轴线(A)旋转,并且一方面利用离心力且另一方面利用卷绕拉力来自动调节所需要的纱线(P)张力,其特征在于,各自两个相邻的工作位置(S1和S2;S2和S3)的限制机构(5;5a)以其出口端(11)设置在不同的且特别是水平的平面(R1、R2)上。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V库博维,P布莱泽,S迪德,J多尔扎尔,L帕夫利塞克,A普拉南斯基,A斯特朱斯卡尔,J斯林格,
申请(专利权)人:里特机械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CH[瑞士]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