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用于集束被纺纱机的牵伸部分所牵伸的纤维束。纤维束集束装置包括传送部分、抽吸管、带引导装置和透气带。带引导装置适于引导带使带沿着从夹持罗拉在相对于夹持罗拉引导纤维束部分的一侧分离开的路径移动。带引导装置也适于引导带沿着带引导装置卷绕有带的一侧的平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更具体地,涉及被设置在细纱机的 牵伸装置(或牵伸部)下游、用于集束被牵伸装置牵伸的纤维束的装置。技术背景现在提出了各种纤维束集束装置,用于在加捻之前集束己牵伸的纤维束, 目的是通过减少纤维束的毛羽来改善纱线的质量。为了集束和输送纤维束,使用了环形多孔带(或透气带)(例如,日本专利公报No.2004-100094或 No.2001-279539)。参考图6所示的第一参考文件,或公报No.2004-100094的 设计,纤维束集束装置设在构成牵伸装置部分的最后对罗拉(final roller pair) 61 的下游,包括夹持罗拉对62、抽吸管63和m带64。夹持罗,M 62的上夹 持罗拉62b M带64被压向与其配对的下夹持罗拉62。从纤维束F的移动方 向角度看,抽吸管63设在夹持罗拉对62的夹持点上游并且具有带吸孔63a的 导向面。从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角度看,具有拱形横截面的带导引装置65设 在夹持罗拉对62的夹持点下游。参照第二份参考文件,或公报Na2001-279539所披露的图7所示的、用附 图标记72表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从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看,棉条集束区域73 设在牵伸装置的前罗拉对71 (最后罗拉对)的下游,并且纤维束集束装置72 设在区域73内。该纤维束集束装置72包括抽吸闸瓦74、换向罗拉75, 76和 巻绕抽吸闸瓦74及换向罗拉75, 76的多孔带77。该棉条集束区域73 M31两 个夹持点K1、 K2并在这两个夹持点K1、 K2间限定。第一夹持点K1位于纤 维束F被前罗拉对71的上罗拉71a和下罗拉71b所夹持的位置。第二夹持点 K2位于多孔带77被换向罗拉75压在上罗拉71a上的位置。回到图6,纤维束集束装置被制造的不仅在纤维束F被弓l导的一侧、而且 在下夹持罗拉62a的径向相对侧,使带64与下夹持罗拉62a接触运动,导致 由带64、下夹持罗拉62a和抽吸管63所构成的空间S是窄小的。例如,对于 纺纱机的每四4^定子,由于下夹持罗拉62a和抽吸管63设置成一个单元,用于设在每个单元两端的锭子的空间S形成使棉纤飞花无路可逃的死点空间。因 此,飞花易于在空间S中积聚,并且作业时所积聚的飞花压着带64。这样将导致需要额外的能量来驱动带64,并且縮短带64的使用寿命。回到图7,纤维束集束装置72采用换向罗拉76,其直径小于另一个换向 罗拉75的直径,这样用上罗拉71a限定了第二夹持点K2,并且带77绕着换 向罗拉76转动或改变其移动方向,换向罗拉76设置的比图6所示的第一参考 集束装置的情况更远离换向罗拉75。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带77与换向罗拉75 接触移动的这个区域,带77巻绕着换向罗拉75,而带77在另一区域远离换向 罗拉75移动。因此,在第二参考文件的纤维束集束装置72里积累的飞花趋向 少于在第一参考文件的纤维束集束装置中的聚集。虽然纤维束集束装置72使用小直径的换向罗拉76,然而,带77从换向 罗拉75到换向罗拉76的移动路径,与在图7中双点虚线所示的原纱线路径分 离开。当纤维束F穿过棉条集束区域73时,纤维束F的部分纤维黏附在带77 上,并且所黏附的纤维在带77刚刚离开换向罗拉75的区域内,从带77上释 放,因此,纤维束F从带77上被移除。由此,纤维束F实际上题过图7的 链线所示的路径从纤维束集束装置72上抽出。当原纱线路径与纤维束F刚刚 离开带77的位置P之间的间距AL增加时,纤维束F的实际路径被弯曲到大 的程度,这样对于纱线更容易断裂。为了避免这种纱线断裂,换向罗拉76必 须设置的接近原纱线路径。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难于确保在换向罗拉75下方 有充足的空间。本专利技术给出了一种纤维束集束装置,其可以提供用于安装纤维束集束装置 所必要的空间,并且延长清洁间隔和带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来集束被纺纱机的牵伸部分牵 伸的纤维束。该纤维束集束装置包括传送部分、抽吸管、带弓l导装置和透气带。 从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看,该传送部分设在牵伸部的最后传送罗拉对的下游, 并具有夹持罗拉。从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角度看,抽吸管设在传送部分的夹持 点的下游,并设有带抽吸孔的引导表面。从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角度看,带引 导装置设在传送部分的夹持点的下游。透气带沿抽吸管、夹持罗拉之一和引导 带巻绕并可以绕它们转动。带引导装置适于引导带,从而使带沿着从夹持罗拉在相对于夹持罗拉弓i导纤维束部分的夹持罗拉一侦扮离开的路径移动。带弓|导 装置也适于弓l导带沿着在巻绕有带的带引导装置一侧的平面。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明显看至体专利技术的其它方面和优点,结合附图,通过实 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 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特别M后附的权禾腰微一步确定其是新颖的。本专利技术结 合其目标和优点,可以通过参考下面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得以更好的理解,其 中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的部州则视亂 图B是图1A的局部放大图;图2A是显示传送部分的夹持点相对于纤维束移动方向的下游的纤维束集 束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2B是纤维束集束装置的旋转轴的前视亂 图3A是显示透气带和纤维束集束装置的弓l导带之间关系的视图; 图3B是显示纤维束集束装置的弹簧元件的示意图; 图4A是显示纤维束集束装置的张紧装置的分解平面图; 图4B是显示张紧装置装配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
技术介绍
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的侧视图;和 图7是根据
技术介绍
的另一个纤维束集束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图1A4B描述安装在细纱机中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 置。本专利技术的纤维束集束装置与先前本申请人所提出的日本公报No.2004-100094所公开的结构大体相同,除了其中的带弓l导装置。参考图1A,从纤维 束F的移动方向角度看,纤维束集束装置11设在牵伸装置12的最终传送罗拉 对13的下游。牵伸装置12用作纺纱机的牵伸部分。纤维束集束装置11包括传送部分14、抽吸管15、透气带16和带引导装 置17。旨传送部分14具有用作夹持罗拉的下夹持罗拉18a和上夹持罗拉19。 下夹持罗拉18a制作成与最后传送罗拉对13的前下罗拉13a平行设置的旋转 轴18的一部分。上夹持罗拉19M31带16压向下夹持罗拉18a。与剩申體12的前上罗拉13b對以,两个上夹持罗拉19被称重臂(未显示)M用于纺纱机的每两4^定子的支承元件20支撑。该支承元件20与用于两个前上罗拉13b 的支承元件一体成形。从纤维束F的移动方向角度看,抽吸管15设在传送部 分14的夹持点上游,并具有带抽吸孔15a的引导表面15b。参考图2A,纤维集束装置11的底部组件设有布置在牵伸装置12的各罗 拉支座21之间作为一个单元的半数锭子,或本实施例中的四个锭子。在任两 个相邻的位于纺纱机纵向预定间隔处的罗拉支座21间的中间位置设有支承臂 22,在其近端被沿纺纱机纵向延伸的支承梁(未图示)支撑,同时,旋转轴18 被支承在罗拉支座21与支承臂22之间。参考图2B,旋转轴18对应与多个锭子(或本实施例中的四个锭子)制成 预定的长度,并且固定在旋转轴18相对两端的轴承23嵌固在端塞24中。该 端塞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纺纱机的纤维束集束装置,用于集束被纺纱机的牵伸部分所牵伸的纤维束,包括:传送部分,从纤维束的移动方向角度看设在的牵伸部分的最后传送罗拉对的下游并具有夹持罗拉;抽吸管,从纤维束移动方向的角度看设在牵伸部分的夹持点上游并具有带抽吸孔的引导表面;带引导装置,从纤维束移动方向的角度看设在传送部分的夹持点下游;和沿抽吸管、夹持罗拉之一和带引导装置卷绕以绕它们转动的透气带;其特征在于:带引导装置适于引导带,使带沿着从夹持罗拉在相对于夹持罗拉引导纤维束部分的一侧分离开的路径移动,其中带引导装置也适于引导带沿着带引导装置卷绕有带的一侧的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丸山直树,藤井能理,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