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包括外弹簧、内弹簧、外弹簧盖和内弹簧盖,所述内弹簧短于所述外弹簧,所述内弹簧置于所述外弹簧内,所述外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外弹簧盖固定连接,所述内弹簧与所述内弹簧盖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弹簧的另一端,所述外弹簧盖设有第一卡槽区和第一过盈配合区,所述内弹簧盖设有第二卡槽区和第二过盈配合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留了现有技术的简单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设计显著增强产品性能及质量稳定性,避免出现弹簧失效。相比现有技术,提升了拉拔力,成本更低,降低了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
本技术涉及双质量飞轮用弧形组合弹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
技术介绍
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简称双质量飞轮,是减小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一个十分有效的装置,它将减振弹簧从离合器从动盘中取出,然后将其布置到发动机飞轮上,而形成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使得发动机飞轮具有多种功能,不但具有其原来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扭振减振器的功能,并且由于其减振弹簧的安装半径更大,弹簧的刚度更小,相对扭转角更大,减振效果更加理想。另外,由于其结构的独特性,可利用其质量和刚度的变化来调节传动系的扭振固有特性,降低传动系的共振转速,并利用其阻尼来衰减系统的振动幅值。随着发动机功率的提升,单弧形减震弹簧已无法满足技术需求。同时在不同的驾驶状态需要相应的弹簧刚度。内外组合弹簧可以针对上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外弹簧提供初级刚度,可满足发动机启动及低速段刚度需求,高速段由内外组合弹簧同时作用。弧形弹簧与其它直弹簧的不同在于弹簧内外侧之间的节距不一致,从而导致弹簧表面应力不稳定,内侧大,外侧小。所以相对来讲弹簧的设计和加工要求较高。弧形弹簧工作环境恶劣,应力不稳,相比直簧而言更易断裂。特别是内弹簧必须与外弹簧进行固定,如内弹簧固定不牢滑入外弹簧内,则易挤入外弹簧一圈一圈的间隙,从而加速弹簧断裂。现有技术的一种方案为内弹簧与弹簧盖过盈配合,再将两个内弹簧插入外弹簧内。既可以提供两级刚度,又可将内弹簧与外弹簧固定。然而,纯粹通过内弹簧与弹簧盖的过盈配合产生的摩擦力固定弹簧,对材料和加工设备的精度要求较高,并且内弹簧易从盖子上脱落,与外弹簧相互撞击,导致弹簧断裂。两个内弹簧比一个内弹簧的滑落风险更大。双内弹簧的弧形组合弹簧在弹簧压缩过程中内弹簧端部与外弹簧活动圈进行挤压摩擦,易影响外弹簧的正常压缩,外弹簧进行不规则扭动,导致寿命降低。另一方面,弧形弹簧的端面垂直度较难控制,连接弹簧盖部分死圈平直无弧度,而弹簧活动圈是有弧度。如弹簧盖与双质量飞轮旋臂的配合面有间隙,则易导致钢丝扭转角度的增加,应力超标断裂。所以弹簧在死圈与活动圈交接处相比其它部分更容易断裂。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设计的内弹簧与弹簧盖之间的握紧力不稳定,在实际运动中易产生滑落的问题,而且内簧越多,风险越大;弹簧正常受压时每圈压缩角度大约5度以内,弹簧尾部垂直度较难控制,只要有3~5度的角度偏差即相当于在死圈与活动圈交接处增加接近1倍的钢丝扭转角度,表面应力急剧上升,非常容易在此处断裂;双内弹簧始终有一端在外弹簧的活动圈范围内移动,尾部易与外弹簧活动圈的一圈一圈的间隙相撞击,从而降低弹簧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包括外弹簧、内弹簧、外弹簧盖和内弹簧盖,所述内弹簧短于所述外弹簧,所述内弹簧置于所述外弹簧内,所述外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外弹簧盖固定连接,所述内弹簧与所述内弹簧盖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弹簧的另一端,所述外弹簧盖设有第一卡槽区和第一过盈配合区,所述内弹簧盖设有第二卡槽区和第二过盈配合区。进一步地,所述外弹簧盖朝向所述外弹簧一侧还设有第一过渡区。进一步地,所述内弹簧盖朝向所述内弹簧一侧还设有第二过渡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区、所述第一过盈配合区和所述第一过渡区沿所述外弹簧盖朝向所述外弹簧一侧方向依次排布。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卡槽区、所述第二过盈配合区和所述第二过渡区沿所述内弹簧盖朝向所述内弹簧一侧方向依次排布。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槽区设有圆弧型卡槽,槽口为R0.5~R1mm,槽深为0.5mm~1mm;所述第二卡槽区设有圆弧型卡槽,槽口为R0.5~R1mm,槽深为0.5mm~1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区包括第一锥形区,所述第一锥形区的锥度角为3°-5°,所述第一过渡区占所述外弹簧盖整个长度的1/3~3/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区还包括第一平直区和第二锥形区。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渡区包括第三锥形区,所述第三锥形区的锥度角为3°-5°,所述第二过渡区占所述内弹簧盖整个长度的1/3~3/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渡区还包括第二平直区和第四锥形区。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1)在弹簧盖上设计特殊槽口,使弹簧紧握弹簧盖,再加上弹簧盖与弹簧的过盈配合,保证弹簧不会滑落,保证弹簧与弹簧盖之间有足够的拉拔力。相比于未经特殊槽口,增加槽口的设计可以提升50%以上的拉拔力。由于双质量飞轮的空间有限,所以内弹簧的死圈数量越少越好。通过特殊槽口,只要两圈死圈即可保证拉拔力满足要求。(2)在弹簧盖端面增加锥形过渡面,在弹簧运动过程,弹簧盖端面上可以有三个面与弹簧推杆进行接触。当弹簧盖的平面与推杆完全贴合,则可由盖子上的中间平面提供支撑。当弹簧盖与推杆接触面有3°左右的夹角,则弹簧盖端面上的两个斜面可与推杆进行接触。即使弹簧端面在运转过程中小角度自由扭动,也可有相应的面进行支撑,弹簧可自由扭动,防止出现超设计应力。(3)单内外弹簧组合的弧形弹簧,可以通过调节内外弹簧长度、直径以满足一级刚度和二级刚度及变换点的需求,同时在内弹簧受压时内弹簧的端部均已移至外弹簧端部,可避免内弹簧端部在外弹簧节距中摩擦的问题。(4)汽车行业质量稳定性要求较高,核心动力部件的失效将导致产品市场召回,公司信誉受损,甚至人身安全事故。本技术保留了现有技术的简单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设计显著增强产品性能及质量稳定性,避免出现弹簧失效。相比现有技术,成本更低,降低了工艺要求。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对应于图1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结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对应于图2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中外弹簧盖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中内弹簧盖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扭矩测试结果;图7(a)-(c)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中弹簧未安装弹簧盖与安装弹簧盖后弹簧受力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中弹簧盖加槽口与未加槽口拉拔力测试结果;图9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中内弹簧盖可通过过渡区转动3°-5°;图10本技术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中外弹簧盖可通过过渡区转动3°-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技术的多个优选实施例,使其
技术实现思路
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技术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例来得以体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技术并没有限定每个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弹簧、内弹簧、外弹簧盖和内弹簧盖,所述内弹簧短于所述外弹簧,所述内弹簧置于所述外弹簧内,所述外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外弹簧盖固定连接,所述内弹簧与所述内弹簧盖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弹簧的另一端,所述外弹簧盖设有第一卡槽区和第一过盈配合区,所述内弹簧盖设有第二卡槽区和第二过盈配合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弹簧、内弹簧、外弹簧盖和内弹簧盖,所述内弹簧短于所述外弹簧,所述内弹簧置于所述外弹簧内,所述外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外弹簧盖固定连接,所述内弹簧与所述内弹簧盖固定连接在所述外弹簧的另一端,所述外弹簧盖设有第一卡槽区和第一过盈配合区,所述内弹簧盖设有第二卡槽区和第二过盈配合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弹簧盖朝向所述外弹簧一侧还设有第一过渡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弹簧盖朝向所述内弹簧一侧还设有第二过渡区。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区、所述第一过盈配合区和所述第一过渡区沿所述外弹簧盖朝向所述外弹簧一侧方向依次排布。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弹簧盖连接的弧形组合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槽区、所述第二过盈配合区和所述第二过渡区沿所述内弹簧盖朝向所述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海键,练浩,
申请(专利权)人:毕克礼斯精密部件太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