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油管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77140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6 08: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油管柱,包括套管、设置在套管内的油管以及封隔器,油管内设有抽油杆,油管上还设有陶瓷泵筒,抽油杆的下端连接有柱塞,柱塞的下端连接有顶杆,柱塞和顶杆可在陶瓷泵筒内移动,陶瓷泵筒的下端连接液体转换阀,液体转换阀内设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和调节腔,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下端与第三油道连通,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上端连接调节腔,调节腔内设有滑套;抽油杆可以带动柱塞在陶瓷泵筒内上下移动,从而使顶杆推动滑套移动,以封堵住第一油道或第二油道,从而实现酸压自喷和机械采油之间的油道转换,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采油管柱能够同时适用于酸压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

Oil production pipe column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oil tube column, including a casing, an oil pipe and a packer arranged in the casing. The oil pipe is provided with a sucker rod, a ceramic pump tube is also provided on the oil pipe, the lower end of the oil sucker rod is connected with a plunger, the lower end of the plunger is connected with a top rod, the plunger and the top rod can be moved inside the ceramic pump tube and the lower end of the ceramic pump barrel. The liquid conversion valve i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oil channel, the second oil channel, the third oil channel and the adjusting cavity. The lower end of the first oil channel and the second oil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third oil channel. The upper end of the first oil channel and the second oil chann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adjusting cavity and the sliding sleeve is arranged in the cavity. The rod can drive the plunger up and down in the ceramic pump cylinder. It enables the top rod to move the sliding sleeve to block the first oil channel or the second oil channel, thereby realizing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acid pressure self injection and the mechanical oil recovery, so that the utility model can simultaneously apply to the acid pressure self injection production and the mechanical oil recov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油管柱
本技术涉及油气开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油管柱。
技术介绍
油井在完井、测试后投入生产,按油流举升出井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自喷采油法和机械采油法两种方法。自喷采油法就是依靠油层自然能量的采油方法,具体为:油层的能量把油从油层驱至井底,并从井底把油举出井口;能够实现自喷采油的油井称为自喷井。机械采油指的是对于不能自喷的油井,依靠人工从地面向井内补充能量,从而将原油举升到地面的采油方法。由于油井内的能量有限,自喷井在生产一段时间后其油层的能量将不足以支撑自喷开采,此时需要采用机械采油的方法对油井内的油进行开采。现有技术中在自喷采油前常使用酸化压裂的方法以改善地层流体向井筒中流动的能力。自喷采油时需要利用自喷管柱进行,自喷管柱包括设置在套管内的油管以及设置在油管上的封隔器。当自喷完成后进行机械采油前需要将自喷管柱从油井内取出,更换为机械采油的管柱,然后才能进行机械采油。现有技术中的采油管柱仅能够满足自喷采油或者机械采油,而更换管柱时人员劳动强度大,由此造成生产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下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油管柱,本技术的采油管柱能够同时适用于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省去了更换作业管柱的步骤,提高了生产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采油管柱,包括设置在套管内的油管以及设置在所述油管上的封隔器,所述套管与所述油管之间形成油套环空,所述油管内设有抽油杆,所述油管上还设有陶瓷泵筒,所述陶瓷泵筒位于所述封隔器的上方,所述抽油杆的上端固定在油井的井口处,所述抽油杆的下端连接有柱塞,所述柱塞的下端连接有顶杆,所述柱塞和顶杆可在陶瓷泵筒内移动,所述陶瓷泵筒的下端连接液体转换阀,所述液体转换阀内设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和调节腔,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上端连接所述调节腔,所述调节腔内设有滑套;所述抽油杆可以带动所述柱塞在所述陶瓷泵筒内上下移动,从而使所述顶杆推动所述滑套移动,以封堵住所述第一油道或第二油道。具体地,在酸压自喷采油的状态下,所述柱塞带动所述顶杆移动至所述陶瓷泵筒的上端,此时所述滑套位于所述调节腔的上端且将所述第一油道封堵住,酸压液体经油管、陶瓷泵筒、液体转换阀的第二油道、第二油道与第三油道之间的间隙进入地层以改善地层的导流能力;当油液自喷时油液经液体转换阀的第二油道与第三油道之间的间隙、第二油道、陶瓷泵筒和油管喷至地表,以完成自喷采油。在机械采油时,所述柱塞带动所述顶杆下行,将所述滑套顶至所述调节腔的下端,使所述第二油道封堵,机械采油时油液经液体转换阀的第三油道、第一油道、陶瓷泵筒和油管流动至地表,以完成机械采油。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优选地,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与所述调节腔的连接位置位于不同高度。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优选地,所述液体转换阀呈圆柱状,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液体转换阀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油道的两侧。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优选地,所述第三油道内设有凡尔球和凡尔座。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优选地,所述油管上还设有泄油器,所述泄油器包括与所述油管相连的泄油器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泄油器本体外侧的泄油套,所述泄油器本体和泄油套之间螺纹相连,所述泄油器本体上开设有泄油孔。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优选地,所述泄油器本体和泄油套之间设有紧固销钉。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优选地,所述油井的井口处设有抽油杆悬挂器,所述抽油杆的上端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抽油杆悬挂器上。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优选地,还设有油管挂,所述油管的上端通过所述油管挂连接在所述油井的井口处,所述抽油杆悬挂器位于所述油管挂的下方。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优选地,所述封隔器为卡瓦式封隔器。如上所述的采油管柱,优选地,所述油管的下端设有底筛堵,所述底筛堵包括球座、筛管和丝堵。本技术提供的采油管柱,包括设置在套管内的油管以及设置在所述油管上的封隔器,所述套管与所述油管之间形成油套环空,所述油管内设有抽油杆,所述油管上还设有陶瓷泵筒,所述陶瓷泵筒位于所述封隔器的上方,所述抽油杆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油井的井口处,所述抽油杆的下端连接有柱塞,所述柱塞的下端连接有顶杆,所述柱塞和顶杆可在陶瓷泵筒内移动,所述陶瓷泵筒的下端连接液体转换阀,所述液体转换阀内设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和调节腔,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上端连接所述调节腔,所述调节腔内设有滑套;所述抽油杆可以带动所述柱塞在所述陶瓷泵筒内上下移动,从而使所述顶杆推动所述滑套移动,以封堵住所述第一油道或第二油道,从而实现酸压自喷和机械采油之间的油道转换,使得本技术的采油管柱能够同时适用于酸压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采油管柱的结构简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采油管柱在酸压自喷采油状态下的结构简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采油管柱在机械采油状态下的结构简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陶瓷泵筒的结构简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液体转换阀的结构简图;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泄油器的结构简图。附图标记:1-套管;2-油管;21-抽油杆;22-柱塞;3-封隔器;4-油套环空;5-陶瓷泵筒;51-顶杆;6-液体转换阀;61-第一油道;62-第二油道;63-第三油道;631-凡尔球;632-凡尔座;64-调节腔;65-滑套;7-泄油器;71-泄油器本体;711-泄油孔;72-泄油套;73-紧固销钉;74-密封圈;75-承载螺母;8-底筛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采油管柱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套管内的油管以及设置在所述油管上的封隔器,所述套管与所述油管之间形成油套环空,所述油管内设有抽油杆,所述油管上还设有陶瓷泵筒,所述陶瓷泵筒位于所述封隔器的上方,所述抽油杆的上端固定在油井的井口处,所述抽油杆的下端连接有柱塞,所述柱塞的下端连接有顶杆,所述柱塞和顶杆可在陶瓷泵筒内移动,所述陶瓷泵筒的下端连接液体转换阀,所述液体转换阀内设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和调节腔,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上端连接所述调节腔,所述调节腔内设有滑套;所述抽油杆可以带动所述柱塞在所述陶瓷泵筒内上下移动,从而使所述顶杆推动所述滑套移动,以封堵住所述第一油道或第二油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套管内的油管以及设置在所述油管上的封隔器,所述套管与所述油管之间形成油套环空,所述油管内设有抽油杆,所述油管上还设有陶瓷泵筒,所述陶瓷泵筒位于所述封隔器的上方,所述抽油杆的上端固定在油井的井口处,所述抽油杆的下端连接有柱塞,所述柱塞的下端连接有顶杆,所述柱塞和顶杆可在陶瓷泵筒内移动,所述陶瓷泵筒的下端连接液体转换阀,所述液体转换阀内设有第一油道、第二油道、第三油道和调节腔,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上端连接所述调节腔,所述调节腔内设有滑套;所述抽油杆可以带动所述柱塞在所述陶瓷泵筒内上下移动,从而使所述顶杆推动所述滑套移动,以封堵住所述第一油道或第二油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与所述调节腔的连接位置位于不同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油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转换阀呈圆柱状,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液体转换阀同轴设置,所述第一油道和第二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永洪杨向同白晓飞孟祥娟陈德飞曹献平任利华秦汉卢培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