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343466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1 14: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盖顶和变电站主体,盖顶与变电站主体之间设置有出气装置,变电站主体底部设置有进气装置,变电站主体包括空腔,空腔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有若干与外界连通的上开口和下开口,出气装置包括排气机构以及与排气机构配合的推动机构,排气机构位于空腔内,推动机构位于盖顶外部;进气装置包括与下开口配合的进气组件以及位于进气组件下方的排水机构;解决了现有变电站散热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
本技术涉及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
技术介绍
变电站,改变电压的场所。为了把发电厂发出来的电能输送到较远的地方,必须把电压升高,变为高压电,到用户附近再按需要把电压降低,这种升降电压的工作靠变电站来完成。变电站的主要设备是开关和变压器。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变换电压、接受和分配电能、控制电力的流向和调整电压的电力设施,它通过其变压器将各级电压的电网联系起来。但由于变电站通常设置在小区等场所,因此当用电高峰时或炎热天气时,导致变电站内部温度升高,不便于进行有效的散热,因此降低变电站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解决了的现有变电站散热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盖顶和变电站主体,盖顶与变电站主体之间设置有出气装置,变电站主体底部设置有进气装置,变电站主体包括空腔,空腔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有若干与外界连通的上开口和下开口,出气装置包括排气机构以及与排气机构配合的推动机构,排气机构位于空腔内,推动机构位于盖顶外部;进气装置包括与下开口配合的进气组件以及位于进气组件下方的排水机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变电站需要进行散热时,外界气流通过变电站主体底部的下开口进入只空腔内,同时变电站主体顶部设置的上开口便于气流排出,通过下开口与上开口的配合方便空腔内部的气流循环,从而降低空腔的高温,当外界大风天气时,外界风速可控制推动机构进行驱动,由于推动机构与位于空腔内的排气机构相配合,因此推动机构可控制排气机构进行转动,从而加快空腔内气流的循环,为了避免在雨水天气时外界的雨水从下开口进入至空腔无法及时排出,在空腔内还设置有与下开口配合的排水机构便于及时将进入的雨水排放至外界。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穿过盖顶延伸至空腔内的转动轴;转动轴一端与排气机构固定连接,转动轴另一端设置有若干第一扇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变电站主体外界有大风天气产生时,外界的气流可推动位于盖顶外部的第一扇叶进行转动,由于第一扇叶与转动轴之间为固定连接,因此第一扇叶转动后可带动转动轴跟随进行同步转动,转动轴转动后驱动排气机构进行排气操作。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排气机构包括位于空腔内与转动轴固定连接的转盘,转盘上设置有若干固定连接的第二扇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界气流带动第一扇叶与转动轴进行转动后,位于空腔内的第二扇叶由于与转动轴固定连接,因此第二扇叶跟随转动轴进行同步转动,第二扇叶转动后可加速带动空腔内的气流进行流通,便于空腔内的热气从上开口处排放至外界。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第二扇叶位于与上开口齐平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扇叶的作用是将空腔内的高温气流进行加速排放至外界,当第二扇叶在空腔内部进行转动后,空腔内热气以转动轴为中心向两侧流动,为了避免热气向转动轴两侧流动时与空腔侧壁进行碰撞,从而导致热气流动性减缓,因此第二扇叶与上开口齐平设置,第二扇叶带动热气向转动轴两侧进行流动时可直接从上开口排放至外界。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进气组件包括位于空腔内下开口上方的承接板,承接板上设置有若干条形口。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外界气流从变电站主体底部的下开口进入后,可通过空腔内承接板上的条形口进入至空腔,承接板上方可用于放置变电站内部的相关电子设备,承接板下方与外界连通,为了便于外界气流进入空腔内,因此在承接板上设置有若干条形口。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排水机构包括空腔内位于下开口下方的漏斗件,漏斗件底部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水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开口虽然可以与上开口配合起到气流循环,便于空腔内热气排放至室外的作用,但在雨水天气时,下开口易使得雨水进入至变电站主体内部,以此给变电站造成危害,因此在下开口处设置有排水机构,当雨水通过下开口进入至变电站主体内部时,液体直接进入至漏斗件内,同时漏斗件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水管可直接将液体排放至室外,因此进入下开口的气流可继续上向流动并最终从上开口处排放至外界,而进入下开口内的液体可被漏斗件回收通过排水管排放至外界。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承接板下方设置有与条形口固定连接的倾斜导气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下开口进入至变电站主体内的气流只有少部分会继续上向流动,同时向上流动时气流的风速会减弱,因此在条形口处设置有朝向下开口处倾斜的导气板,从下开口进入的气流可沿倾斜的导气板继续向上移动,而进入的液体由于重力的作用可沿倾斜的导气板向下滑动,最终使得液体滑落至漏斗件内,最终通过漏斗件上的排水管排放至外界。作为本技术的改进,所述变电站主体外部位于上开口处设置有向下的遮挡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开口上部设置有遮挡板可减少在雨水天气时,液体通过上开口大量进入至空腔内,以此起到对空腔内电气设备的保护作用。本技术具有当变电站需要进行散热时,外界气流通过变电站主体底部的下开口进入只空腔内,同时变电站主体顶部设置的上开口便于气流排出,通过下开口与上开口的配合方便空腔内部的气流循环,从而降低空腔的高温,当外界大风天气时,外界风速可控制推动机构进行驱动,由于推动机构与位于空腔内的排气机构相配合,因此推动机构可控制排气机构进行转动,从而加快空腔内气流的循环,为了避免在雨水天气时外界的雨水从下开口进入至空腔无法及时排出,在空腔内还设置有与下开口配合的排水机构便于及时将进入的雨水排放至外界的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10、盖顶;111、变电站主体;112、空腔;113、上开口;114、下开口;115、转动轴;116、第一扇叶;117、转盘;118、第二扇叶;119、承接板;210、条形口;211、漏斗件;212、排水管;213、倾斜导气板;214、遮挡板。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所指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参照图1和图2,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分别为上部的盖顶110和位于盖顶110下方的变电站主体111,变电站主体111分别包括有出气装置和进气装置,出气装置中又包括排气机构和用于驱动排气机构的推动机构,在变电站主体111上还包括有空腔112以及位于空腔112侧壁上的上开口113与下开口114,空腔112内设置有进气组件,进气组件包括位于空腔112内下开口114上方的承接板119和位于承接板119上的若干条形口210,承接板119下方设置排水机构,排水机构与承接板119之间设置有与条形口210配合的倾斜导气板213;同时上开口113处设置有用于避免雨水进入的遮挡板214。盖顶110外部设置有穿过盖顶110延伸至空腔112内的转动轴115,转动轴115位于空腔112内固定连接有转盘117,转盘117上设置有第二扇叶118片,转动轴115位于外界处固定连接有第一扇叶116片;外界气流可通过变电站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盖顶(110)和变电站主体(111),其特征是:盖顶(110)与变电站主体(111)之间设置有出气装置,变电站主体(111)底部设置有进气装置,变电站主体(111)包括空腔(112),空腔(112)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有若干与外界连通的上开口(113)和下开口(114),出气装置包括排气机构以及与排气机构配合的推动机构,排气机构位于空腔(112)内,推动机构位于盖顶(110)外部;进气装置包括与下开口(114)配合的进气组件以及位于进气组件下方的排水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连接的盖顶(110)和变电站主体(111),其特征是:盖顶(110)与变电站主体(111)之间设置有出气装置,变电站主体(111)底部设置有进气装置,变电站主体(111)包括空腔(112),空腔(112)顶部与底部分别设置有若干与外界连通的上开口(113)和下开口(114),出气装置包括排气机构以及与排气机构配合的推动机构,排气机构位于空腔(112)内,推动机构位于盖顶(110)外部;进气装置包括与下开口(114)配合的进气组件以及位于进气组件下方的排水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其特征是:所述推动机构包括穿过盖顶(110)延伸至空腔(112)内的转动轴(115);转动轴(115)一端与排气机构固定连接,转动轴(115)另一端设置有若干第一扇叶(11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电力供电系统的变电站,其特征是:所述排气机构包括位于空腔(112)内与转动轴(115)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强甄永涛汪政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阳信根深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