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斜割机的厚度调整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300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涉及一种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斜割机的厚度调整轮,该厚度调整轮设于斜割机上,由具左右辊轮的上下厚度调整轮组成,而在非同侧的辊轮处设有胶质且呈筒状的弹性体,该弹性体一端与辊轮固结,另端则未与另侧的辊轮衔接而呈悬空状,由筒状弹性体的设计,在原料上施加均匀且不会移位的压掣力,使原料在平稳的压掣力下进行切割,以此避免原料切割时切割线产生弯曲,提高中底的质量。(*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斜割机的厚度调整轮,具体涉及一种能使切割后的中底斜面具极佳的平直度,从而确保中底质量的厚度调整轮。为大量制造厚度不同且具有斜度的鞋子中底,本专利技术人一直致力于斜割机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且设计出一系列不同型式的斜割机,从中国台湾省专利公告第48833号“鞋底斜割机的厚度调整及自动喂料装置”,至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172183号“鞋底斜割机上厚度调整轮同步调整装置”,已使斜割机的厚度调整轮从能够微调高低位置,至厚度调整轮两端能同步调整。在针对全插中底而设计的中国台湾省专利公告第211515号“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的斜割机″中,斜割机的上、下厚度调整轮分别由可分别上下移位的两侧独立的辊轮组成,使同一厚度调整轮的两侧辊轮相对位置能适时改变,使斜割机在不须更换斜度辊轮的情况下,可适用于不同尺寸、不同规格的鞋子中底斜割工作。为避免上述辊轮因目测调整而产生误差,本专利技术人在中国台湾省专利公告第238486号“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斜割机的调整控制装置”中提出通过整体控制达到尺寸精准控制的目的。然而目前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厚度调整轮的左右辊轮虽具压掣定位的功能,然而衔接两侧左右辊轮的弹簧在随辊轮旋转的同时与原料的压掣点会产生偏移,如图9所示,斜割机上厚度调整轮80的左右辊轮81、82及下厚度调整轮90的左右辊轮91、92系用于在进行切割时压掣原料,为使左右辊轮的位移不相互限制、干涉,在左右辊轮间用弹簧83、93衔接,当弹簧83、93随着辊轮旋转时,其与原料的接触点在弹簧开始压掣原料至弹簧不再压掣原料的距离内会产生横向移位,因此原料进行切割时其切割线即产生弯曲,如附图说明图10所示,左右辊轮间的距离越大,其弯曲的情形更加严重,影响到中底质量。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斜割机的厚度调整轮,切割时能在原料上施加均匀且不会移位的压掣力,使切割后的切割线呈平直状,从而确保中底的质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斜割机的厚度调整轮,斜割机前端为进料台,进料台后端为厚度调整轮机座,机座上设有上、下厚度调整轮,而机座后端设有切割台座,切割台座上设有环设的带状切刀,而上、下厚度调整轮分别由二独立辊轮组成,其一侧辊轮设置于一能左右移位的活动侧座上,另一侧辊轮则设置在固定侧座上,上、下厚度调整轮的两侧辊轮可分别由传动装置上、下移位,使同一厚度调整轮间的两侧辊轮上下、左右距离均可改变,其特征在于在上厚度调整轮的一侧辊轮上设有胶质弹性体,而弹性体另端未与另侧的辊轮衔接而呈悬空状,另在下厚度调整轮与上厚度调整轮中未设弹性体的辊轮同一侧处的辊轮上也设有胶质弹性体,弹性体与同为下厚度调整轮的另一辊轮间也未衔接而呈悬空状,使两弹性体呈对角对应的状态。前述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斜割机的厚度调整轮,其特征在于弹性体可为内部中空的筒状结构,并以其一端的顶缘面与辊轮衔接。前述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斜割机的厚度调整轮,其特征在于弹性体的顶缘面处能与一衔接套环衔接,套环再与辊轮衔接,而衔接套环并以一螺杆突出于弹性体的顶缘面,并以压片压掣,再用螺帽紧固。与传统左右辊轮间二端均固定的弹簧比较,本技术通过设置一端固定另端悬空的弹性体达到全面压掣的效果,且即使辊轮旋转,压掣处仍是保持在全面压掣的状态,因此能在原料上施加均匀且会移位的压掣力,且弹性体为呈对角对应设置,由上下的配合,可在原料上施加适当及适中的压掣力,使原料能够在平稳的状态下进行切割,克服切割线弯曲现象。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图1是本技术厚度调整轮装设于斜割机上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厚度调整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厚度调整轮尚未进行切割动作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厚度调整轮弹性体与辊轮组合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厚度调整轮进行切割动作的平面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厚度调整轮的弹性体进行压掣的变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厚度调整轮进行另一种型式中底的平面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斜割机制成中底半成品的示意图。图9是传统厚度调整轮的平面示意图。图10是传统斜割机制成中底半成品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厚度调整轮40装设于斜割机上,斜割机送料台前端设有厚度调整机座10,机座10前端设有一以假想线表示的切割台座20,切割台座20设有一带状切刀21,由切刀21进行切割的动作;而厚度调整轮机座10在机台11两侧各设有下滑座111,而机座10底板101的底端对应下滑座111处设有上滑座102,由上下滑座的配合,使机座10前后移位,以调整带状切刀与厚度调整轮间的距离。而在机座10上分别设有固定侧板12及活动侧板13,固定侧板12外侧设有旋转传动装置14,旋转传动装置14能带动固定侧板12处的上厚度调整轮41的左辊轮411及下厚度调整轮42的左辊轮421作旋转的动作,同时旋转传动装置14还通过连轴器与传动杆15配合,而带动活动侧板13外侧的齿轮组131动作,齿轮组131并再带动活动侧板13处的上厚度调整轮41的右辊轮412及下厚度调整轮42的右辊轮422作旋转的动作,另在各辊轮411、412、421、422的相对应处各设有一传动装置16、17、18、19,通过传动装置16、17、18、19即可带动各辊轮上下移位,通过活动侧板13能够移位的设计,使各辊轮可灵活调整位置,另由控制装置30,即可以自动控制方式进行调整。如图3所示,本技术在上厚度调整轮41的右辊轮412上,且朝向左辊轮411处设置一弹性体43,而在下厚度调整轮42的左辊轮421上朝向右辊轮422处设置一弹性体44;而此设计也可相反设置,即是将弹性体43设置于上厚度调整轮41的左辊轮411处,弹性体44设置于下厚度调整轮42的右辊轮422处;弹性体43、44由胶质材料如优力胶制成,其与相对固定的辊轮间以数种不同方式固定。如图2所示,弹性体43为中空筒状,其一端延伸顶缘面431,顶缘面内具中孔432,另设有一衔接套环45,该套环45能穿掣于辊轮412的凸缘451上,并以螺栓452紧固定位,而套环45另端延伸螺杆453,能将弹性体43的顶缘面431与衔接套环45固定为一体,而后将一压片46卡掣于弹性体43的内部,如图4所示,并用一螺帽47与螺杆453紧固,使弹性体43与辊轮412固定为一体,但因弹性体43内部呈中空状,因此具有一定的弹性,然因其是由特殊的胶质材料制成,因此仍可在压掣物上施加一定的压掣力。如图3所示,在斜割机各结构未带动各辊轮调整移位时,上厚度调整轮41及下厚度调整轮42呈平行对应的状态,此时弹性体43、44呈对角对应的状态,在进行切割时,如图5所示,可先由控制装置30将各辊轮411、412、421、422的位置作适当调整,而后从送料台将原料送入,当原料50至上下原料调整轮41、42处时,即由上下原料调整轮41、42的各辊轮411、412、421、422压掣呈两侧不等高的状态,而左右辊轮的中央处,则由一侧固定一侧悬空的弹性体43、44压掣,此时弹性体43、44为呈图6中假想线所示的变形状态,而由弹性体43、44周缘面在原料50上施加均匀的压掣力,当原料50经过切刀时,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整鞋底斜度、厚度斜割机的厚度调整轮,斜割机前端为进料台,进料台后端为厚度调整轮机座,机座上设有上、下厚度调整轮,而机座后端设有切割台座,切割台座上设有环设的带状切刀;而上、下厚度调整轮分别由二独立辊轮组成,所述上、下厚度调整轮的一侧辊轮是设置于一能左右移位的活动侧座上,所述上、下厚度调整轮的另一侧辊轮则设置固定侧座上,上、下厚度调整轮的两侧辊轮可分别由传动装置上、下移位,使同一厚度调整轮间的两侧辊轮上下、左右距离均可改变,其特征在于:在上厚度调整轮的一侧辊轮上设有胶质弹性体,而弹性体另端未与另侧的辊轮衔接而呈悬空状,另在下厚度调整轮与上厚度调整轮中未设弹性体的辊轮同一侧处的辊轮上也设有胶质弹性体,弹性体与同为下厚度调整轮的另一辊轮间也未衔接而呈悬空状,使两弹性体呈对角对应的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添福
申请(专利权)人:添圣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