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78657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3 1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包括:站台主体;站台主体是由前墙、后墙、左墙和顶墙构成的框架结构,站台主体内设有将站台主体内部分为入站通道和出站通道的隔离墙,隔离墙将站台主体的右侧开口分为入站口和出站口,入站口处设有入站屏蔽门和用于打开入站屏蔽门的刷卡器,出站口处设有可单向出站的出站屏蔽门;前墙上设有与入站通道相通的上车口和与出站通道相通的下车口,上车口处设有上车屏蔽门,下车口处设有下车屏蔽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乘客出入站、上下车和有序乘车进行有机结合,解决了在无司乘人员值守的情况下,管理乘客自主安全乘坐无人驾驶公交车这一难题,为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A stop platform for unmanned bus operation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top platform for unmanned bus operation line, including the main body of the platform, the main body of the platform is a frame structure composed of the front wall, the rear wall, the left wall and the top wall,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platform is equipped with the separation wall of the main body part of the platform and the exit channel, and the separation wall will the right side of the platform main body. The opening is divided into the entrance entrance and the exit port. The entrance entrance is provided with the entrance shield door and the card for opening the shielding door of the station. The exit port is equipped with a one-way outlet shielding door; the front wall is equipped with the entrance of the entrance and the exit of the exit channel, and the upper entrance is equipped with a car shield door. There is a shield door at the mouth. The utility model organically combines passengers' entry and exit, up and off and orderly passenger car,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managing the passengers' independent and safe ride of unmanned bu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duty free personnel, providing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manned b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本技术涉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具体涉及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公交站台都是基于传统有驾驶员车辆设计建造。公交站台的功能主要包括公交车辆停靠、乘客上下车、乘客候车、公交信息服务等。为实现上述功能,高配置的公交中途站建设了站台停车位、停车区域标志标线、候车亭、乘客休息座椅和必要的交通信息牌等设施。同时,从人性化需求角度出发,部分公交站台还增设无障碍坡道、指示盲道,并配语音提示牌。近几年,很多站台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站牌设计,为乘客提供车辆到站信息。BRT公交车站将购票端外移至站台入口并设置站台屏蔽门,有效提高乘客上下车效率,保证候车安全。但是,对于自主诱导乘客有序乘车、自主限制上车人数并没有帮助,缺乏一种可以实现这些功能的公交站台,能够在没有司乘人员帮助的情况下,诱导乘客安全乘车。现有公交站台的设计需要在司乘人员的帮助协同下才能完成有序上下车的情况,公交站台无自主控制功能,为乘客提供庇护休息的功能远大于协助乘客安全乘车的功能;现有公交站台存在无司乘人员值守的情况下,不自觉购票、候车秩序混乱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包括:站台主体;所述站台主体是由前墙、后墙、左墙和顶墙构成的框架结构,所述站台主体内设有将站台主体内部分为入站通道和出站通道的隔离墙,所述隔离墙将所述站台主体的右侧开口分为入站口和出站口,所述入站口处设有入站屏蔽门和用于打开入站屏蔽门的刷卡器,所述出站口处设有可单向出站的出站屏蔽门;所述前墙上设有与所述入站通道相通的上车口和与所述出站通道相通的下车口,所述上车口处设有上车屏蔽门,所述下车口处设有下车屏蔽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站台主体和隔离墙采用半透明钢化玻璃。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墙为“L”型隔离墙,所述入站通道为“L”型通道,所述出站通道为直通道。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入站通道内设有座椅、导向标志和夜间照明灯,所述出站通道内设有导向标志和夜间照明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墙为“C”型结构,所述左墙上设有作为座椅靠背的格栅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入口通道的拐角处和出站屏蔽门的正上方均安装有无线监控摄像机。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车口处设有语音播报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停靠站台将乘客出入站、上下车和有序乘车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站台主体内部空间结构,解决了在无司乘人员值守的情况下,管理乘客自主安全乘坐无人驾驶公交车这一难题,为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实施提供可靠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后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仰视图;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公开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的的内部立体图。图中:1、站台主体;2、前墙;3、后墙;4、左墙;5、顶墙;6、入站通道;7、出站通道;8、隔离墙;9、入站口;10、出站口;11、入站屏蔽门;12、刷卡器;13、出站屏蔽门;14、上车口;15、下车口;16、上车屏蔽门;17、下车屏蔽门;18、座椅;19、格栅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本技术提供一种为无人驾驶公交车辆服务的封闭式、可自主诱导乘客有序乘车、自主限制上车人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解决了无司乘人员值守的情况下,不自觉购票、候车秩序混乱的问题。如图1-7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无人驾驶公交线路运营停靠站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未来公交系统项目(ChinaBusSystemoftheFutureProject,简称CBSF)的名称,其包括:站台主体1;其中:本技术的站台主体1是由前墙2、后墙3、左墙4和顶墙5并配合地面构成的框架结构,站台主体1的前墙2、后墙3、左墙4和顶墙5可全部或部分采用半透明钢化玻璃,半透明钢化玻璃可提高狭长空间的亮度和扩充空间感,给人舒适明亮、干净整洁的现代化感觉,对外的视线畅通能提高乘客的安全感。本技术的站台主体1内设有隔离墙8,隔离墙8可采用半透明钢化玻璃,其既保证了视野开阔又能建立独立的上下车环境。隔离墙8可与顶墙5和前墙2相固定,隔离墙8将站台主体1的内部分别相隔离的入站通道6和出站通道7,并将站台主体1的右侧开口分为入站口9和出站口10。优选的,如图6、7所示,本技术的隔离墙8为“L”型隔离墙,入站通道6为“L”型通道,出站通道7为直通道;上述结构的设置使上车口和下车口均位于前墙2上,入站口9和出站口10均位于站台主体1的右侧。如图4、7所示,本技术在入站口9处安装有入站屏蔽门11,入站口9的右侧设有用于打开入站屏蔽门11的刷卡器12;其使用时,处于入站口9外的乘客在刷卡器12上刷卡,入站屏蔽门11打开,乘客进入入站通道6内进行候车;其中,通过刷卡自动打开入站屏蔽门的结构为现有常规结构,具体可参考地铁进站闸门或屏蔽门,故在此不做详细阐述。本技术在出站口10处安装有出站屏蔽门13,出站屏蔽门13可向外推开向外出站而不可向内推开,实现上述功能的出站屏蔽门13为现有常规的结构,故在此不对其结构做详细阐述。如图1、7所示,本技术的前墙2靠近道路一侧,前墙2上设有与入站通道6相通的上车口14和与出站通道7相通的下车口7,上车口14处设有上车屏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主体;所述站台主体是由前墙、后墙、左墙和顶墙构成的框架结构,所述站台主体内设有将站台主体内部分为入站通道和出站通道的隔离墙,所述隔离墙将所述站台主体的右侧开口分为入站口和出站口,所述入站口处设有入站屏蔽门和用于打开入站屏蔽门的刷卡器,所述出站口处设有可单向出站的出站屏蔽门;所述前墙上设有与所述入站通道相通的上车口和与所述出站通道相通的下车口,所述上车口处设有上车屏蔽门,所述下车口处设有下车屏蔽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站台主体;所述站台主体是由前墙、后墙、左墙和顶墙构成的框架结构,所述站台主体内设有将站台主体内部分为入站通道和出站通道的隔离墙,所述隔离墙将所述站台主体的右侧开口分为入站口和出站口,所述入站口处设有入站屏蔽门和用于打开入站屏蔽门的刷卡器,所述出站口处设有可单向出站的出站屏蔽门;所述前墙上设有与所述入站通道相通的上车口和与所述出站通道相通的下车口,所述上车口处设有上车屏蔽门,所述下车口处设有下车屏蔽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营线路停靠站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台主体和隔离墙采用半透明钢化玻璃。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驾驶公交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晓琳刘文峰张沫王雪然赵琳董晓云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