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52039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内腔的中部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部安装有发动机,所述机身的顶部焊接有侧翼板,所述侧翼板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之间通过传动轴相互连接,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延伸至位于侧翼板底部的第一轴套的内腔,且第一轴套内发动机的输出端与位于第一轴套内传动轴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该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通过设置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实现了左右翼同步转动的目的,无需单独控制左右翼来实现转向,不仅操作上更加简便,同时提高了直升机转向时的整体稳定性,提高了驾驶安全。

A synchronous rotating mechanism of the left and right wing of a helicopt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synchronous rotating mechanism of the left and right wing of a helicopter, including the fuselage. The middle of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fuselage is mounted with a partition, the top of the baffle is mounted with an engine, the top of the fuselage is welded with a flank plate, and the top and the bottom of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flank plate are fitted with a first bushing, the first bushing. The output end of the engine is extended to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first axle sleeve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flank plate, and the output end of the engine in the first axle sleeve is connected with the bottom of the transmission shaft inside the first axle sleeve, and the outside of the transmission shaft is respectively installed with a first gear and a second gear. The synchronous rotating mechanism of the left and right wing of the helicopter has realized the synchronous rotation of the left and right wings by setting the synchronous rotating mechanism of the left and right wings. It does not need to control the left and right wings to realize the steering. It is not only easier to operate, but also improves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steering of the helicopter, and improves the safety of the driv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
本技术涉及直升机
,具体为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
技术介绍
直升机作为20世纪航空技术极具特色的创造之一,极大的拓展了飞行器的应用范围。直升机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产品,可以广泛的应用在运输、巡逻、旅游、救护等多个领域。现有的直升机可分为单翼直升机和双翼直升机,双翼直升机在控制飞机转向时需要分别控制直升机两翼的动力系统,操作起来比较繁琐,且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解决了现有双翼直升机操作繁琐且运行不稳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包括机身,所述机身内腔的中部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的顶部安装有发动机,所述机身的顶部焊接有侧翼板,所述侧翼板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轴套之间通过传动轴相互连接,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延伸至位于侧翼板底部的第一轴套的内腔,且第一轴套内发动机的输出端与位于第一轴套内传动轴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上分别安装有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且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分别延伸至侧翼板内腔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远离传动轴的一侧均传动连接有转动齿轮,所述转动齿轮的轴心处插接有转动轴,所述侧翼板内壁的底部安装有轴承,且转动轴的底部插接至轴承的顶部,所述侧翼板顶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罩壳,所述罩壳内腔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轴套,所述转动轴的顶部依次贯穿侧翼板以及第二轴套并与位于第二轴套顶部的转杆的底部相连接,所述转杆的顶部延伸至罩壳的顶部外,所述罩壳顶部外的转杆部分套接有帽体,所述帽体的外壁安装有螺旋叶片。优选的,所述罩壳内腔的顶部安装有限位套,且转杆贯穿限位套的顶部和底部,所述转杆与限位套底部的接触处安装有防脱块。优选的,所述帽体与转杆的套接处螺纹安装有锁紧螺栓。优选的,所述侧翼板的内腔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轮,且两个导向轮的顶部分别与第一传送带以及第二传送带的底部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机身内腔的顶部填充有耐火泡沫层,所述机身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孔。(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通过设置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实现了左右翼同步转动的目的,无需单独控制左右翼来实现转向,不仅操作上更加简便,同时提高了直升机转向时的整体稳定性,提高了驾驶安全,通过开启发动机带动传动轴转动,继而带动第一齿轮以及第二齿轮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传送带和第二传送带同步转动,继而带动侧翼板左右两侧的转动齿轮同步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转动,继而带动转杆转动,最终带动螺旋叶片转动,从而使左右两翼的螺旋叶片实现同步转动,并且由于侧翼板采用了流线型结构,降低了风阻,从而提高了飞行时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A-A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局部结构放大图。图中:1机身、2隔板、3发动机、4侧翼板、5第一轴套、6传动轴、7第一齿轮、8第二齿轮、9第一传送带、10第二传送带、11转动齿轮、12转动轴、13轴承、14罩壳、15第二轴套、16转杆、17帽体、18螺旋叶片、19限位套、20防脱块、21锁紧螺栓、22导向轮、23耐火泡沫层、24散热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通过设置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实现了左右翼同步转动的目的,无需单独控制左右翼来实现转向,不仅操作上更加简便,同时提高了直升机转向时的整体稳定性,提高了驾驶安全,包括机身1,机身1内腔的中部安装有隔板2,机身1内腔的顶部填充有耐火泡沫层23,设置耐火泡沫层23,提高了机身1的防火性能,机身1的顶部开设有散热孔24,通过散热孔24便于发动机3散热,隔板2的顶部安装有发动机3,机身1的顶部焊接有侧翼板4,侧翼板4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第一轴套5,第一轴套5之间通过传动轴6相互连接,发动机3的输出端延伸至位于侧翼板4底部的第一轴套5的内腔,且第一轴套5内发动机3的输出端与位于第一轴套5内传动轴6的底部转动连接,传动轴6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第一齿轮7与第二齿轮8上分别安装有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且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分别延伸至侧翼板4内腔的左右两侧,通过开启发动机3带动传动轴6转动,继而带动第一齿轮7以及第二齿轮8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同步转动,继而带动侧翼板4左右两侧的转动齿轮11同步转动,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远离传动轴6的一侧均传动连接有转动齿轮11,侧翼板4的内腔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轮22,且两个导向轮22的顶部分别与第一传送带9以及第二传送带10的底部活动连接,设置导向轮22可以使第一传送带9以及第二传送带10由倾斜状态变为水平状态,转动齿轮11的轴心处插接有转动轴12,侧翼板4内壁的底部安装有轴承13,且转动轴12的底部插接至轴承13的顶部,侧翼板4顶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罩壳14,罩壳14内腔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轴套15,转动轴12的顶部依次贯穿侧翼板4以及第二轴套15并与位于第二轴套15顶部的转杆16的底部相连接,罩壳14内腔的顶部安装有限位套19,且转杆16贯穿限位套19的顶部和底部,转杆16与限位套19底部的接触处安装有防脱块20,设置限位套19和防脱块20,可以防止转杆16脱落,转杆16的顶部延伸至罩壳14的顶部外,罩壳14顶部外的转杆16部分套接有帽体17,帽体17与转杆16的套接处螺纹安装有锁紧螺栓21,设置锁紧螺栓21,可以防止帽体17从转杆16的顶部脱落,帽体17的外壁安装有螺旋叶片18,转动齿轮11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12转动,继而带动转杆16转动,最终带动螺旋叶片18转动,从而使左右两翼的螺旋叶片18实现同步转动,并且由于侧翼板4采用了流线型结构,降低了风阻,从而提高了飞行时的稳定性。使用时,通过开启发动机3带动传动轴6转动,继而带动第一齿轮7以及第二齿轮8同步转动,从而带动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同步转动,继而带动侧翼板4左右两侧的转动齿轮11同步转动,从而带动转动轴12转动,继而带动转杆16转动,最终带动螺旋叶片18转动,从而使左右两翼的螺旋叶片18实现同步转动,并且由于侧翼板4采用了流线型结构,降低了风阻,从而提高了飞行时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包括机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内腔的中部安装有隔板(2),所述隔板(2)的顶部安装有发动机(3),所述机身(1)的顶部焊接有侧翼板(4),所述侧翼板(4)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第一轴套(5),所述第一轴套(5)之间通过传动轴(6)相互连接,所述发动机(3)的输出端延伸至位于侧翼板(4)底部的第一轴套(5)的内腔,且第一轴套(5)内发动机(3)的输出端与位于第一轴套(5)内传动轴(6)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6)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所述第一齿轮(7)与第二齿轮(8)上分别安装有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且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分别延伸至侧翼板(4)内腔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远离传动轴(6)的一侧均传动连接有转动齿轮(11),所述转动齿轮(11)的轴心处插接有转动轴(12),所述侧翼板(4)内壁的底部安装有轴承(13),且转动轴(12)的底部插接至轴承(13)的顶部,所述侧翼板(4)顶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罩壳(14),所述罩壳(14)内腔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轴套(15),所述转动轴(12)的顶部依次贯穿侧翼板(4)以及第二轴套(15)并与位于第二轴套(15)顶部的转杆(16)的底部相连接,所述转杆(16)的顶部延伸至罩壳(14)的顶部外,所述罩壳(14)顶部外的转杆(16)部分套接有帽体(17),所述帽体(17)的外壁安装有螺旋叶片(18)。...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升机左右翼同步转动机构,包括机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1)内腔的中部安装有隔板(2),所述隔板(2)的顶部安装有发动机(3),所述机身(1)的顶部焊接有侧翼板(4),所述侧翼板(4)内腔的顶部和底部均安装有第一轴套(5),所述第一轴套(5)之间通过传动轴(6)相互连接,所述发动机(3)的输出端延伸至位于侧翼板(4)底部的第一轴套(5)的内腔,且第一轴套(5)内发动机(3)的输出端与位于第一轴套(5)内传动轴(6)的底部转动连接,所述传动轴(6)的外部分别安装有第一齿轮(7)和第二齿轮(8),所述第一齿轮(7)与第二齿轮(8)上分别安装有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且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分别延伸至侧翼板(4)内腔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传送带(9)和第二传送带(10)远离传动轴(6)的一侧均传动连接有转动齿轮(11),所述转动齿轮(11)的轴心处插接有转动轴(12),所述侧翼板(4)内壁的底部安装有轴承(13),且转动轴(12)的底部插接至轴承(13)的顶部,所述侧翼板(4)顶部的左右两侧均焊接有罩壳(14),所述罩壳(14)内腔的底部安装有第二轴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波聂玉光何仁易糜火锋王扬威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天一航空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