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散稳定性能优良的金刚石水性悬浊液、含有该金刚石的金属膜及其制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精制的粒径以纳米为单位(例如平均粒径4.2nm)的超微粒金刚石(或称作纳米金刚石或超分散金刚石或UDD)、含有多个(最低4个)~几千个该纳米金刚石、一般是多个~几百个凝聚而成的UDD(粒径一般从2nm到70nm,限定的是粒径从2nm到40nm)的分散稳定性能优良的水性悬浊液、从由该悬浊液获得的该纳米金刚石或UDD一般是由多个(最低4个)~几十个~几千个、几十个~几百个假凝聚成的UDD粉末(数平均粒径一般在150~600nm、粒径1000nm以上的粒子、粒径30nm以下的粒子极少存在)、含有这些UDD和/或UDD粉末的金属膜、该分散稳定性能优良的水性悬浊液的制造方法、从该悬浊液获得该UDD粉末的制造方法、以及含有该UDD的金属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向碳质材料施加冲击波制造被称作UDD(超分散金刚石)的金刚石质微粒子已广为人知。例如在特公昭42-19684号公报、特公昭43-4641号公报、特开昭42-1765号公报、特开昭50-157296号公报中有通过向碳质材料施加穿过高温、高压区域在液中相对电极间形成的冲击放电制得金刚石质微粒子的记载,在特开昭48-3759号公报、特开昭48-8659号公报、特开昭49-8486号公报、特开昭49-39595号公报、特开昭49-51196号公报、特开昭50-149595号公报、特开昭50-149595号公报、特公昭1-14994号公报、特开昭53-30969号公报、特开昭54-4298号公报、特开昭55-56007号公报、特开昭55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金刚石粉末,其特征在于,(i)具有72%~89.5%的全碳元素、0.8~1.5%的氢、1.5~2.5%的氮、10.5~25.0%的氧的元素组成比;(ii)不存在粒径1000nm以上的粒子,不存在粒径30nm以下的粒子,呈数平均粒径(ΦMn)150~650nm的狭窄分散形;(iii)以Cu、kα线为射线源的X线衍射光谱(XD)中,布拉格(Bragg)角(2θ±2°)在43.9°时具有最强峰,73.5°、95°时具有特征强峰,17°时具有极不均匀存在的晕圈,26.5°时不存在实质性的峰;(iv)比表面积为1.50×10↑[5]m↑[2]/kg以上,所有的表面碳原子和杂原子实质性地键合,具有0.5m↑[3]/kg以上的全吸收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1-8-30 262303/2001;JP 2002-6-13 173167/20021.一种金刚石粉末,其特征在于,(i)具有72%~89.5%的全碳元素、0.8~1.5%的氢、1.5~2.5%的氮、10.5~25.0%的氧的元素组成比;(ii)不存在粒径1000nm以上的粒子,不存在粒径30nm以下的粒子,呈数平均粒径(φMn)150~650nm的狭窄分散形;(iii)以Cu、kα线为射线源的X线衍射光谱(XD)中,布拉格(Bragg)角(2θ±2°)在43.9°时具有最强峰,73.5°、95°时具有特征强峰,17°时具有极不均匀存在的晕圈,26.5°时不存在实质性的峰;(iv)比表面积为1.50×105m2/kg以上,所有的表面碳原子和杂原子实质性地键合,具有0.5m3/kg以上的全吸收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刚石粉末,其特征在于,前述粒度分布状态中不存在粒径1000nm以上的粒子,不存在粒径30nm以下的粒子,呈数平均粒径(φMn)300~500nm的狭窄分散形。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金刚石粉末,其特征在于,密度为3.20×103kg/m3~3.40×103kg/m3,红外线(IR)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在3500cm-1附近显示最强宽区域,1730~1790cm-1的吸收向前后很宽地扩散偏移,在1170cm-1附近显示强宽区域,在61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宽区域。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金刚石粉末,其特征在于,红外线(IR)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在174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区域,在164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区域,在1260cm-1附近显示宽区域。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刚石粉末,其特征在于,以Cu、kα线为射线源的X线衍射光谱(XRD)中,相对于布拉格(Bragg)角(2θ±2°)的前述最强峰43.9°的强度,其剩余的布拉格(Bragg)角(2θ±2°)的峰合计强度是11/89~19/81。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金刚石粉末,其特征在于,根据加热到1273°K后的BET法,比表面积是1.95×105m2/kg~4.04×105m2/kg。7.一种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在1000重量份水中含有0.05~160重量份金刚石粒子,所述的金刚石粒子(i)具有72~89.5%的全碳,0.8~1.5%的氢,1.5~2.5%的氮、10.5~25.0%的氧的干燥元素组成比;(ii)平均粒径基本上都在2nm~50nm(数平均80%以上,重量平均70%以上);(iii)干燥时,以Cu、kα线为射线源的X线衍射光谱(XD)中,布拉格(Bragg)角(2θ±2°)在43.9°时具有最强峰,73.5°、95°时具有特征强峰,17°时具有极不均匀存在的晕圈,26.5°时不存在实质性的峰;(iv)干燥时,比表面积为1.50×105m2/kg以上,所有的表面碳原子和杂原子实质性地键合,具有0.5m3/kg以上的全吸收空间。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pH值是4.0~10.0。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pH值是5.0~8.0。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pH值是6.0~7.5。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悬浊液中的金刚石微粒子浓度是0.1~36%。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悬浊液中的金刚石微粒子浓度是0.5~16%。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刚石微粒子的粒度分布状态中,实质上不存在粒径40nm以上的粒子,不存在粒径2nm以下的粒子,16nm以下的小粒径粒子存在的数量为50%以上。14.如权利要求7或13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刚石微粒子的密度是3.20×103kg/m3~3.40×103kg/m3;红外线(IR)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在3500cm-1附近显示最强宽区域,1730~1790cm-1的吸收向前后很宽地扩散偏移,在1170cm-1附近显示强宽区域,在61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宽区域。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刚石微粒子的红外线(IR)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在1740-1cm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区域,在164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区域,在1260cm-1附近显示宽区域。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以前述金刚石微粒子的Cu、kα线为射线源的X线衍射光谱(XRD)中,相对于布拉格(Bragg)角(2θ±2°)的前述最强峰43.9°的强度,其剩余的布拉格(Bragg)角(2θ±2°)的峰合计强度是11/89~19/81。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金刚石微粒子悬浊液,其特征在于,根据前述金刚石微粒子加热到1273°K后的BET法,比表面积是1.95×105m2/kg~4.04×105m2/kg。18.一种金属电镀液,其特征在于,在1立升金属电镀液中以0.01g~160g的浓度悬浮有金刚石粉末,所述的金刚石粉末(i)具有72%~89.5%的全碳元素、0.8~1.5%的氢、1.5~2.5%的氮、10.5~25.0%的氧的元素组成比;(ii)平均粒径基本上都是2nm~50nm(数平均80%以上,重量平均70%以上);(iii)以Cu、kα线为射线源的X线衍射光谱(XD)中,布拉格(Bragg)角(2θ±2°)在43.9°时具有最强峰,73.5°、95°时具有特征强峰,17°时具有极不均匀存在的晕圈,26.5°时不存在实质性的峰;(iv)比表面积为1.50×105m2/kg以上,所有的表面碳原子和杂原子实质性地键合,具有0.5m3/kg以上的全吸收空间。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金刚石电镀液,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刚石微粒子的粒度分布状态中,实质上不存在粒径40nm以上的粒子,不存在粒径2nm以下的粒子,16nm以下的小粒径粒子存在的数量为50%以上。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金刚石电镀液,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刚石粉末的密度是3.20×103kg/m3~3.40×103kg/m3;红外线(IR)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在3500cm-1附近显示最强宽区域,1730~1790cm-1的吸收向前后很宽地扩散偏移,在1170cm-1附近显示强宽区域,在61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宽区域。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金刚石电镀液,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刚石粉末的红外线(IR)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在174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区域,在164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区域,在1260cm-1附近显示宽区域。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金刚石电镀液,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以Cu、kα线为射线源的X线衍射光谱(XRD)中,布拉格(Bragg)角(2θ±2°)的前述最强峰43.9°的强度,其剩余的布拉格(Bragg)角(2θ±2°)的峰合计强度是11/89~19/81。23.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金刚石电镀液,其特征在于,根据加热到1273°K后的BET法,比表面积是1.95×105m2/kg~4.04×105m2/kg。24.一种金属电镀液,其特征在于,在1立升金属电镀液中以0.01g~160g的浓度悬浮有金刚石粒子,所述的金刚石粒子(i)具有72%~89.5%的全碳元素、0.8~1.5%的氢、1.5~2.5%的氮、10.5~25.0%的氧的元素组成比;(ii)平均粒径基本上都是2nm~50nm(数平均80%以上,重量平均70%以上);(iii)干燥时,以Cu、kα线为射线源的X线衍射光谱(XD)中,布拉格(Bragg)角(2θ±2°)在43.9°时具有最强峰,73.5°、95°时具有特征强峰,17°时具有极不均匀存在的晕圈,26.5°时不存在实质性的峰;(iv)干燥时,比表面积为1.50×105m2/kg以上,所有的表面碳原子和杂原子实质性地键合,具有0.5m3/kg以上的全吸收空间。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金属电镀液,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刚石微粒子的粒度分布状态中,实质上不存在粒径40nm以上的粒子,不存在粒径2nm以下的粒子,16nm以下的小粒径粒子存在的数量为50%以上。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金属电镀液,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刚石粉末的密度是3.20×103kg/m3~3.40×103kg/m3;红外线(IR)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在3500cm-1附近显示最强宽区域,1730~1790cm-1的吸收向前后很宽地扩散偏移,在1170cm-1附近显示强宽区域,在61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宽区域。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金属电镀液,其特征在于,前述金刚石粉末的红外线(IR)吸收光谱中的吸收,在174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区域,在1640cm-1附近显示中等强度区域,在1260cm-1附近显示宽区域。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金属电镀液,其特征在于,相对于以Cu、kα线为射线源的X线衍射光谱(XRD)中,布拉格(Bragg)角(2θ±2°)的前述最强峰43.9°的强度,其剩余的布拉格(Bragg)角(2θ±2°)的峰合计强度是11/89~19/81。29.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金属电镀液,其特征在于,根据加热到1273°K后的BET法,比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村忠正,巴雷利U德鲁玛托夫,曾根正人,盐崎茂,
申请(专利权)人:藤村忠正,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